分享

沉静如水:读书养气

 nangongcunfu 2016-10-16

读书养气


     清代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浮躁的社会,养气莫若读书。

读书养静气

   

  静是一门真功夫。静可观变,静能制动;烦躁则失态,躁动则生乱。《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读书学习来讲,“板凳要坐十年冷”。读书要求环境安静、心理平静、内心清静,心不在焉、心烦意乱、心浮气躁是读不进书的。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的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修炼自我的状态,是个人品性修养、意志磨砺与心理能量积累的过程,增强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定力。

读书养雅气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变得风雅。曾国藩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三毛说:“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爱读书,不但审美上会直接得到熏陶、提升,眼界还会变得开阔,思想还会变得深刻,精神还会变得崇高,品德还会变得高尚,举止还会变得高雅,提升做人与处事的整个层次和魅力,使知识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读书养才气

   

  才气之得,读书为先,实践在读书之后。正如西汉刘向所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朱熹也曾说过:“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千古流传,清代的孙洙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养朝气

   

  《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如明代的冯梦龙所言:“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明末的倪元璐也说:“当以读书通世事。”爱读书、善读书者,则能“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宇宙文章”,用开放的视野、宽阔的胸襟、敏锐的眼光,自觉地跟踪当今世界的最新发展与变化,头脑清醒,意气风发,朝气蓬勃。

读书养运气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训》有言:“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早就告诫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王安石也在《赠外孙》诗中说,“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苏轼所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王安石说的“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陆游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机会能抓住,等于是增大了运气。

读书养大气

   

  大气是一种眼界,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襟。读书可以拔高眼界,熏养境界,开阔心胸。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同是北宋的刘彝那句话更是无人不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之人,虽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何等的大气磅礴。

读书养正气

   

  书读多了,光明自然蕴藏心底,“我心光明,夫复何如?”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最朴实的便是蒲松龄说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怎么养?如何工?自然要读书,读书才有识,有识才有胆,艺高才胆大。所谓“心下则笔正”。

读书养和气

   

  “和”,可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儒释道都讲。如《易经》提出“太和”,孔子说“和为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心平才能气和,心静才能心平,读书可以静心,自然就会生养和气。人在读书的过程中,眼界高了,胸怀大了,自然就能更加包容,胸中和气也会与日俱增使人看待世界和他人的眼睛,更加慈悲,更加和气。

  (参考文章《读书养“十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