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拆新书

 昵称535749 2016-10-17
2016-10-16 09:00 | 豆瓣:七色花

 拆新书

新书来的多的时候,小小的采编室,到处都是书,沙发上也是。


 拆新书

来了一大批新书,采编室塞的到处都是。

在采编室干活,最过瘾的工作就是拆新书了。买的新书运到图书馆,第一个要去的部门就是采编室。

每年购买新书的多少,取决于购书经费的多少。多的时候,物流车一次送来70包书,女同志俩人一伙,把书包摞到车上班上的男同志出大力气,管着推车,运书包,吭哧吭哧,像装卸工人一样干活。

全部运到采编室,下一步,最过瘾的,就是拆书包了。

一包一包的拆开,全部都是新书啊。对照送货单,查对图书和名单是否对版。基本上没有问题,从出仓到物流再到图书馆,经过了多少人的手。这次70包书,从头到尾,就缺了一册。出错率是很小,但是每次来新书,核对新书,是采编室工作的第一步,必须的一步。

看准书包的号码,捆包绳剪开,打包纸敞开,哗啦一下子,像打开了一个藏满宝贝的包裹,兴奋的小眼神,兴奋的小心脏,扑通扑通,盯着书包,新书齐刷刷的展示在面前,一包又一包,花花的,都是新的,还蒙着塑封膜,一包又一包,都是新书啊,新书。

有的包裹,打包的板板整整的,像部队里叠放的被子一样,有棱有角,八成是工具书,或者丛书。

有的包裹,一连几个包,都是某某丛书,这样的书不太值得期待。

有的一个小包裹,里面就两本工具书,价格,很贵。一本书就好几百元。

越是那些包裹不整齐,里凹外凸,说明里面新书开本大小不一样,里头新书种类多啊,说不定就有好书。

这么多新书啊。采编室所有的书架都放满了,书架底下的一点空间也堆满,课桌底下堆满,把休息用的沙发先搬到一边,腾出空间,堆新书......终于,都塞下了。

有些书正好是自己关注的,这下不用买了。

自己喜欢的作者,又出新书了,这下也不用买了。

有的书耳闻很久了,哟,这次见实物了,这下也不用买了。

这本书正在播放电视剧呀,赶紧关注一下,这下不用买了。

编书的时候先看一下,先借一下,这下能省不少钱了,还是崭新的新书。政府花钱买单,就跟给自个买单了,赚到了的感觉啊。

有志愿者来帮忙的时候,给新书拆塑封膜,拆腰封,这些活就交给她们了。拆出明星卡片、新书赠品、明信片的时候,随便她们自己分。有时候拆出一摞明星明信片,清一色的小鲜肉面孔,我们这些年纪大的女人,根本不认识这都是谁谁谁。

新书多的时候,光拆塑封膜和腰封,就拆好几天,花花绿绿的腰封扔的到处都是,扔的薄膜堆成小山,

来的志愿者基本是女孩子,高考后的学生,大学放假的女生,看到书架上那些流行小说、畅销小说、在拍电视剧拍电影的小说,呼拉拉冲上去,每人抢一本——“这本我先看,你们别和我抢”,等干活休息的空,手机也不玩了,先去看书了。

自豪感


 拆新书

装订室一直在用的工具,手动打孔机,用了几十年了,跟这个图书馆历史一样长。

有一阵子,馆里实行量化考核工作,要求每天写工作日志,一周上交一次,交到办公室,汇总一年后,交给局办公室存档案。

要写出每天上班都做了什么,还要具体写出工作的数量。

比如,今天编了多少新书,上了多少报纸,装订裱花破旧图书多少,借还书多少册,编了多少报纸,编了多少杂志,交接了多少新书.......

我有时候会忘了当天填写日志,等到周末,上交日志之前,发现,咦,周一干啥了,怎么想不起来了,周二干啥了,没印象了,周三呢???

一周除了休班两天,另外的五天,都干啥了啊。难道是啥也没干,混日子过来,等着发工资的???

后来,馆里不量化了,不用交工作日志了。每当我回想一下,一周工作内容的时候,更没有凭据了。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在图书馆都干了啥啊。

从一天,到一周,到一年,图书馆不是在重复干一样的活吗?有新书的时候,大家编新书吧。编完新书了,去编去年的杂志吧,杂志单册和杂志合订本。编完杂志了,去编去年的报纸吧。编完报纸了,买的新书到馆了,还有送书下乡,还有裱糊破旧图书,还有的书,一次还没看的,就开胶了,直接进装订室打眼缝线。

按照编书的流程,一个接一个,一环扣一环,重复来,重复去。活,总也没有干完的时候。裱糊合订本的时候,要抹浆糊,用电熨斗熨,一个小志愿者说,就跟摊煎饼一样,滋啦滋啦的,就是烤的上。

就连这些话,“冬天干裱糊的活好啊,抱着电熨斗,热乎。夏天干不好,电熨斗热乎乎的烤人,难受的很”这样的对话,干一次裱糊,我们就说一次。

“手工缝线订书,一天下来,勒的手指头都红了。”

“手动打眼机的压杆不好用了,什么时候修?”

“这么老的家伙事,自从有图书馆,就弄来了,现在修都没地方修了。”

“电动打眼机不好用,厚书还没钻透,针眼烧糊了,不吃力啊。”

一边干活,一边叨叨叨叨。

办证厅的老李,推门进来,喊了一句,“哎呦妈呀,真自豪啊。裱糊的这么整齐,一水的牛皮纸,裁切的也整齐,书脊印字也整齐,我们这么能干,当然自豪了。没整理之前,就是一摊报纸堆,现在多漂亮,多好看。”

啧啧。几天后,这些整齐漂亮的合订本们,就被运到二楼书库,存起来,整整齐齐的躺着,睡大觉去了。

馆里所有的图书杂志,贴书标前先划线,从书脊底部标出4厘米线,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要标准的4厘米线,贴上手写书标,在贴上胶带纸,摆放在书架上,才整整齐齐的,好看。这也是我馆里的自豪之一。

另外,手工活多,纯手工干活,不用这样那样的机器,我们亲自动手,干那么多活。这也是周边县区图书馆里没有的,手工品质,值得“自豪”。这是值得尊重的大工匠精神啊。

为什么连超市会员卡都是标准尺寸卡片了,我们馆还用塑封机裱读者卡片,卡片大钱包装不小,还手写卡片。

为什么银行都在提倡自助服务,小额业务请自助完成,我们还没有自助借还机。

为什么我们年年裱糊装订的杂志和报纸,要躺在楼上睡觉,读者想看,却借不到。

为什么我们年年要装订晚报,商报,xx报,要存起来,楼上已经塞满了,还有继续塞塞塞,有谁还要查这样的报纸?

为什么破旧图书一直在裱糊裱糊,从来没有剔旧报销事项???

为什么我馆图书,借书要翻,翻,翻,才找到条码,条码你藏的正文第一页,那么深,现在的图书,正文第一页多么不靠谱啊。

……

每一次,我提出疑问,然后再自己否定自己,我只是一个小职工,这些事,不是小职工说了算了。

这个智能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就该继续这么干下去吗?跟着馆里的老同志们,继续干,继续手工为生,一年一年的重复下去吗?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