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文:怪物养成记之贾雨村

 昵称535749 2016-10-17

2016-10-16 21:00 | 豆瓣:任晓龙

把《西游记》与《红楼梦》交叉着看,实在是一件痛快的事情。《西游记》中的妖怪,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基因,不需要养成,一落地就活脱脱一个妖怪。《红楼梦》里的妖怪一生下来无需考证就是人,但或早或晚地变成了妖。今天,就听老人给你讲讲《红楼梦》中的怪物养成秘籍,这个怪物,叫作贾雨村。

这贾雨村本来就一落魄秀才,五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银子)全无,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就住在一个叫葫芦的破庙里,每天给别人写写书信,有个红白喜事时就写个对联,趁点儿饭吃。

为什么叫葫芦庙呢?葫芦,就是“糊涂”的意思。糊涂就是智商偏低脑子缺根儿弦儿,缺什么弦儿?你听我说。

这贾雨村是个落魄秀才。古代的落魄秀才有个特点,可以称之为物质匮乏精神强大。强大到除了精神方面之外一无所有。这种“气”,在《庄子·山木》中是这么写的: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这就是精神的强大。

贾雨村在《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一出场就甩出三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是写月亮的,万千星星,只有一个月亮,这是孤独,也是骄傲。“仰头看”是什么?是金榜题名也是不可一世。李白当年出山时“仰头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也是这么的自信满满,比京城什么少的“我爸是李刚”不知高了多少倍(“我爸是李刚”的表述总让我想起《水浒传》中的高衙内)。这贾雨村就这么自信这么狂。他还作了一副对联,曹雪芹是这么写的:“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及搔首对天长叹”,又吟出这联联语: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玉”先不说,先说“钗”。钗是什么?钗是女子头上的装饰。就是说我现在是蛟龙落泥凤凰落地,迟早是要飞的。现在的落魄只不过是暂时性的休整,只等时机一到,立刻龙游云海凤舞蓝天。这志向,这抱负!再说玉。古代用玉来比喻君子,与黄金相比,玉的光泽是温润而内敛的,不张扬,不跋扈,所以有“君子佩玉,小人配金”的说法。细心的读者从这两句中会读出一个“售”字,售即是“卖”,买什么?才;卖给谁?帝王家。从一个“卖”字,老实说,我看不出这和出卖色相的娼妓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如果非说有不同,那也是女子出卖的是自己本来就有的,而这厮出卖的本来不是将来也可能不是自己的。那些“才”只是敲门砖,只要门开了,砖还拿在手里做什么,又不去表演东北二人转。这一个“卖”字,我用一句话小结一下,叫作:

豪壮的言辞下包裹着一颗妓女的心。

我一直猜测,贾雨村在葫芦庙中的时候有多少岁?根据他的一首诗似乎可以推断,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三生”一般指前生、今生、往生,是来自于佛教的一种说法。一个人在太年轻的时候是不会对佛教有太大的兴趣的。有了一些生活经历以后,会对生命幻灭产生感触,就自然的对佛教思想有所认识。因此,我推测他应该在三十五六岁。

一个三十五六岁的老男人(清朝时平均年龄在五十三四),来自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自所难忍,更何况还有来自“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道德压力。面对着种种压力,能够始终坚守而不倒,我不得不佩服他精神力量的强大。有了这份求偶之心(没有才不正常),自然就引出了一个叫“娇杏”的女子。

“娇杏”,按照谐音解读的方法,就是“侥幸”。为什么是侥幸?听我说来。

这娇杏本是甄士隐府上的一个丫鬟,偶尔经过后花园,看到有一个人,不由地多看了两眼,就这“两眼”,成就了一段姻缘。《红楼梦》中是这么写的: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掐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也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那甄家丫鬟掐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宽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蓝缕,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无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头,便以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这一段曹先生写得好啊。一方面,通过娇杏的眼表现出贾雨村的穷困与潦倒,另一方面,也写出娇杏对贾雨村的好奇。而贾雨村却把这种好奇认为是对自己的爱情。这是侥幸第一。第二,后来贾雨村果然高中回来,不忘娇杏当年的“两眼”欣赏恩情,向甄家提亲要娶娇杏为妾。在当时,娇杏属于下人,新科进士娶下人为妾是要被人笑话的。第三,后来贾雨村的妻子死了,就把娇杏的编制从合同制转为正式,这在当时也是很不合常理的,所以也是侥幸。

说完了娇杏,再回头说贾雨村。从前面的分析,你看这贾雨村是多么有情有义的人,为了一份在他自己看来的真爱敢于对抗整个社会的道德礼教,表现出人性之中闪光的那一面。

《红楼梦》是写悲剧的,这悲剧不仅仅是宝黛之间的悲剧,而是几乎所有人的悲剧(好像娇杏侥幸地不再此类)。悲剧就是美丽的破碎、善良的伤悲、崇高的毁灭。这里我再啰嗦几句,你看贾雨村看娇杏的心理就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很自傲自恋,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的善良。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才可以把这世界理解为爱。

为了说明这贾雨村当年如何的善良,老人已经把着手机按了多个钟头,但还没完,有兴趣的继续听我啰嗦。

我们再看贾雨村的另一件事。这贾雨村住在破庙里干什么?不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好为社会做贡献吗。现在这几首诗一亮,本身就说明课程已达到结业水平,可这问题就来了:要进京赶考,没钱啊。这可不是买张动车票那么简单。正发愁呢,甄士隐来了。

这甄士隐本来是一方绅士,家里还能倒腾出一些银子。这一天叫贾雨村到家里吃饭,贾雨村作了那些诗歌。甄士隐一听大大地夸了一番,贾雨村就说:“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你看这话说的有讲究,怎么个讲究法?我给你说道说道。第一层“酒后狂言”,表面上谦虚,实际上很自负。第二层是“充数沽名”,也很谦虚,但加了“也可”,把这么重要的考试说的轻如鸿毛。这两句一句说自己有真才实学,二句说的自己已经高中状元了一样,让人不得不信。接下来话锋一转,就到了实质性的问题了:没钱!

甄士隐本身也是半个读书人,见到手拿书本的人就觉得亲。一听贾雨村这么说,立马让仆人拿了五十两银子和两件冬衣来。五十两银子,这可不是一笔小数啊。当时一出院子也就五百两银子,用人民币结算的话,应该在一百万左右吧(注意这可是苏州的房地产啊,所以这价格应该是保守算法),十分之一也应该至少有十万。乖乖,十万啊。

这贾雨村怎么样呢?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略谢”是个什么谢法?就是似有似无地表示一下感谢,怎么表示?我想贾雨村会淡淡地一笑,说一句“客气”就过去了。这十万人民币就是在现在通胀的情况下也至少顶一个中上层人全年的收入吧,这贾雨村会广东话的话一定会说“毛毛雨啦”。瞧,这就叫修养,这就叫底气。我估计甄士隐当时一定服了,他眼中的贾雨村立即高大上起来。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受得教育中,其中一项叫作“义利之辨”,说的白一点儿,就是不要看重钱财,特别是别人的钱财,呵呵。“君子不言利”是那个时代的通识,可如果你认真了,那你就傻了。想想孔乙己吧,想想范进吧。这贾雨村脑子正常,不会傻到把这些理论认真的地步。但他面对十万人民币时的反应绝不是装出来的平淡,而是真诚的。这实在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为什么?一种文化,一种思想,会让一个人久而久之虚伪而不自觉。贾雨村不知道离了钱寸步难行吗?不知道这钱不是自己的吗?不知道借钱是需要还的吗?

这些,他都知道。

中国古代文化中,还有一种理论,叫“喜怒不形于色”。就是说内心活动可以和面部表情互相独立各自活动。古人认为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于是修炼成了一个个分裂性格。这贾雨村就有这样的本领。

前面我用了“底气”这个词来说他。为什么这么说?可能大家听说过“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俗语。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常识。你想,一年有十万雪花银作底,自然甄士隐的十万人民币只是“毛毛雨啦”。

还有一点,唐人的笔记中记述了一种现象,我不知道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士子们要进京赶考,许多都很穷,住在寺庙里的很多。而寺庙也会好好地照顾他们,只希望他们能够高中榜首,到时候就会有大量的“布施”。同时,一些在职的官员也会去认识这些士子,这里的“认识”,在唐代主要指两件事,一是吃饭,二是送生活费。唐人笔记中记述一个士子到官员家里吃饭,吃完了进行第二项活动,结果这个士子觉得哪个官员给的生活费太少,只够支持每顿的四菜一汤,就生气地走了。最后那个官员不得不把伙食标准提到每顿八菜一汤,算好了钱送过去。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到给高考生送钱也是有传统的。只是这个传统到了清代,由于特别是康雍两代大力治理考试舞弊和官员与地方乡绅的勾结,才有所收敛。因此,我看贾雨村面对甄士隐赠银的平淡表现时,不会觉得这是他品格高尚淡泊名利的表现。因为贾雨村是一个读书很多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些传统。在他看来,赠银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赠反而不正常。

有了银子,自然就启程进京了。果然一考就中,这贾雨村立刻飞黄腾达起来。

写到这儿,贾雨村还是一个“人”而不是“妖”,造成这种基因突变的一些因素在我前面的介绍中已经有了一些说明,但只有这些还不足以触发链式反应,在贾雨村体内引发一颗原子弹。这件事马上就要发生了,就像老子福祸相依的伟大理论指出的一样,在贾雨村飞黄腾达的同时,一场灾难正悄悄地向他走来。

贾雨村高中进士,回到了苏州,娶了娇杏,真是一朝登顶,五子俱全。而这期间甄家发生了一件事,一件大事。

甄士隐只有一个女儿,叫英莲。俗话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甄士隐自然对这个女儿百般宠爱。贾雨村走后的正月十五,家人霍启(祸起)抱着英莲出去看烟火,不小心把英莲丢了。后来的记述说明英莲是被人贩子抱走了,可见拐卖妇女这种职业古来就有。

所谓祸不单行,这年三月十五,甄家那条街上发生了大火,而甄士隐有没有买保险,一场火,就把甄家从小康烧回到温饱不能自给的境遇。于是甄士隐只好带着家人到丈人封肃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现在贾雨村已经作了官,用一顶小轿子把娇杏也娶回来了,自然是志得意满。为了报答甄士隐的恩情,也答应了找回英莲。接下来走马上任,去开创美好的未来。曹先生写到:

(贾雨村)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贾雨村被参的根源是什么?一是“贪酷”,二是“恃才侮上”。两者之中第二条才是核心。

先说第一条:贪酷。古代读书人一旦做官,“贪”是必然。为什么?我还是举唐人笔记中的记述。考生哪个不想高中科魁?可唐朝时就有一名考生中了状元反而发愁,为什么?因为一旦高中,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活动,要请同年(同年进士)吃饭,游玩。你以为吃饭就是吃饭?别傻了,饭桌上的东西就不说了,那饭桌周围有歌姬环绕,杂技表演,有的直接就写诗演唱,那些歌姬乐手们伴舞伴唱。这笔开销非常巨大,比不上某煤老板的海南婚宴吧,那也是大腕云集。接下来的三日游玩,租车费、导游费、门票费、伴游费、吃用的费……海了去了。因此这名状元发愁了,举办这些活动的钱从哪儿来?只能借,借了那什么还?所以,贪,是必然,不贪倒是偶然了。再说“酷”,这可不是耍酷的意思,而是“狠”的意思。就是贪的狠了些,超出了其他官员的承受能力。那些官员一急,眼就红了,眼红了当时没有好眼药水,治疗的唯一办法就是放血,放谁的?别人的才管用。怎么办?拿刀子直接去找他?那太没智商没风度,是文人放血也要放的委婉含蓄,而委婉含蓄的最好办法就是打小报告。

打小报告其实是一件很专业的技术活儿,既要真正地把对方的血放出来,又要不显山不露水。我结合曹先生所写的进行一下解读——

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大怒,即批革职。

八个字,很见功力。这第一条“生性狡猾”似虚而实,第二条“擅纂礼仪”似实而虚,深得虚实相衬的巧妙。为什么说“生性狡猾”似虚而实?但凡用人,不过是用两种人,一种有真才实学可以安邦定国平天下,这种人遇到自身强大的雇主就像用,但遇到平庸的雇主是万万不用的。第二种人才能不高但善于阿谀奉承奴性侧漏,无论是英明的雇主还是平庸的雇主都喜欢用。而英明的雇主太少见了,比从火星上找到一头羊还难。平庸的雇主喜欢听话的奴才,最好是有点儿实心眼儿,心中只有雇主,为了雇主可以牺牲一切。这样的,他喜欢。“狡猾”说明了不是实心眼儿,心里有几个洞,商朝时有一个人就因为自己心里比别人多几个眼儿,心就被雇主挖出来做了生物学研究。所以说,雇主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狡猾”的雇员。

这第二条“擅纂礼仪”初看之下好吓人。古代用礼来治理天下,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你擅自就给改了,这是你可以改的吗?而且,从贾雨村对待娇杏这件事上,的确可以看出贾雨村确实有一些行为不合当时的礼法伦理,但这也就是“不尊礼法”,参本中“纂”字,是最能够触动雇主的一个字。雇主想啊,我立了规矩,你应该遵守,不遵守是你的个人修养问题,不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你要“纂”,也就是改规矩,这可不是个人修养问题而是立场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了,这规矩,是用你来改的吗?所以,不怒才怪。

那为什么说这一条是似实而虚呢?只要雇员是奴性,再改也是为了雇主,所以不怕改。也就是说,如果你不“狡猾”,改着玩玩也不妨,但你“狡猾”了,这改可就目的不纯动机险恶十恶不赦了。这样一本参上去,贾雨村被革职也是侥幸了。

这八个字,是在官场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陶练出来的智慧结晶,深得“狠、准、稳”精髓。直打的贾雨村内大出血却找不到反驳的机会。老人每读到此处,往往释卷而叹,感慨汉语文字的巧妙和运用这些文字的大脑的智慧。

贾雨村的反应是什么?

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

好个“嘻笑自若”。前面给大家说过古人修炼的至高境界便是“喜怒不形于色”,这方面的一流高手便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红楼梦》中关于这种境界也有一段形象化的表述,老人抄在下面: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这是第65回中兴儿对王熙凤的描述。王熙凤大姐对于控制表情的能力绝对捧回个奥斯卡绰绰有余。其实那时候,这一项修炼是每个人的基本功,是常识。贾雨村也只是“嘻笑自若”,明显地比王大姐低了一个层次。

也许有人会说这也许是贾雨村把功名利禄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了。对这种天真的评论老人一向无语。你想想贾雨村在葫芦庙里怎么写的吧。

许多外国人很不会同中国人做生意,更不要说交朋友了。这其中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中有一项就是中国人很会“装”。你以为他问你“吃了没有”是关注你的温饱呀?你以为他说“没事的”就真的没事儿呀?你以为他“欢迎你”就是真的希望你把你的大屁股放在他们家的沙发上呀?你要认真了,就是你修养不够了。中国人深懂虚实之妙,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虚实实,变化无穷。所以,你要是认为贾雨村真的无意于功名利禄,那你就真的out了。其实贾雨村心里恨不得把参他的人剁吧剁吧包了饺子。但他不能啊,他还想东山再起继续做官。因此就不能像东晋时的那个陶渊明一样甩下一句“不为五斗米”的豪言,也不能像北宋时的那个柳七一样用“浮名”去换“浅斟低唱”。

贾雨村很痛,但绝对不能表现出来一丁点儿的痛楚与不满。但他也是一个人啊,也需要派遣自己的痛苦。怎么排遣?旅游。

现在的人很多都喜欢旅游,可能将来人们见面的问候语会改为“你游了吗”。许多重要的会议活动往往都在旅游胜地举办,这叫作工作旅游化。这也是有根源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孔不入,牵出任何一个线头从文化发源的角度来看,最后拉出来的绝对不是一根毛线,而是一群羊)。贾雨村去旅游了,你以为他真的是去旅游了吗?如果你以为就认为是你以为,那你就傻了。贾雨村可不是郦道元,并不准备写出一部《水经注》之类的(其实他也写不出,在葫芦庙里的诗和对联不过是当时文人士子的“经济”之学,并没有多少真才学在里面)。中国古代的许多贬士,往往就去旅游。其中自然有一些是真的用生命去和大自然对话,但绝大多数却是用这段空闲的时间去交接各地官员、豪门大户,为自己下一步的东山再起积聚人力资源,这叫“交游”。你看,“交”在“游”前,就点明了这“游”只是“交”的跟班。这在《红楼梦》的第2回就有了交代 。他走进了林如海的家里,作了林黛玉的老师。

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什么人?当时林如海的职位是盐政。这个官儿,按品级不高,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官。古代的盐属于国家垄断经营,你想想现在的能源行业的那些大公司。这样的官往往轮不到依靠自身努力爬上去的人来做,是给那些“官n代”量身定做的。做这样家庭的家教,补课费自然少不了,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果然,不久贾雨村就听到有了空缺,就央求林如海举荐自己。林如海也很痛快,立刻写了一封信。

有一个寓言是这样的:一只兔子坐在山洞口写写画画,一只狼走过来,问兔子在做什么。兔子说我在写论文呀。狼一听笑得浑身发抖,几乎要把大尾巴上的毛都抖掉了。兔子见它不信,就说:“不信你跟我进洞里一趟。”狼就跟着进去了,一会儿兔子出来而狼没出来。过了不久,一只老虎走过来了,问兔子做什么。兔子说我在写论文呀,老虎一听,笑的脸都扭曲了,几乎把额头上的“王”字变成了“三”字,兔子说:“我知道你不信,你跟我进洞里看看?”老虎就跟着走进山洞。到了山洞深处,看到一只狮子蹲在那儿,旁边一堆的白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自身有没有才能,有多少才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后台是谁。

贾雨村没有读过这个寓言,但一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去到林如海家作家教,去求林如海,看起来好像是机缘巧合,实际上也是他用心良苦。果然,林如海的几个字胜过几十张各种证件。贾雨村拿着信到了京城一拜见贾政,不久妥妥的一张任命书就放在了贾雨村的面前。

贾雨村一上任,就遇到一件人命官司。两家为了争夺一个女儿,薛家打死了冯家。这冯家的公子取什么名儿不好非要取名叫作冯渊(逢怨),从设计初就是一个被打死的命运。具体审理案件的过程我这里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去看《红楼梦》,我这里只说那个女儿。

这个女儿就是甄士隐当年丢了的女儿英莲(应怜)。贾雨村也已知道这打死人的叫薛蟠,是一个无恶不作的纨绔子弟。英莲要是落到薛蟠的手里,那肯定的结局悲惨。但最后贾雨村稀里糊涂地判了这个案件,就让薛蟠带着英莲到了京城。后来,英莲果然被薛蟠折磨死了。《红楼梦》里专有一句判词说英莲:菱花空对雪澌澌。“菱花”就是“莲花”,“雪”指“薛蟠”。莲花在大雪之中,命运再好也就是死的好看些吧。

大家别忘了,甄士隐可是对贾雨村有恩的呀,贾雨村也答应要帮甄家找回英莲的呀。现在英莲找到了,贾雨村要是顾念旧情,就应该从薛蟠那混世魔王手中解救出英莲。而这将面临来自薛家的压力。要不贾雨村就抛弃良知,为了自己的前途而看着英莲被悲惨被悲剧。贾雨村选择了后者。

老人真为英莲要喊一声(仿照《窦娥冤》):天啊,你忠愚不分枉为天,让贾雨村来断此案;地呀,你良善不辨枉为地,让我遇着是薛蟠;天地啊,你不公不平是混账,逮个弱女往死里攒。

到此,贾雨村已经成功地修炼成了“妖”。老人所说的“妖”,不是牛头马面,而是自私高涨没有人性。到《红楼梦》结束时贾雨村又把对自己有恩的贾家落井下石了一回,成功地修炼到了无上境界。这让我想到了不惜诬告苏轼的,那个苏轼的学生。这让老人后背发凉心惊胆战。各位看官,谢谢你能够坚持把这些文字看完。老人在此谢谢了!

贾雨村了解了案子,立刻写信给在京城的薛家亲戚禀告:

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