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草藥常識

 zeek88 2016-10-17

中藥分類查詢

解表葯

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發表葯。

  • 發散風寒葯:麻黃、桂枝、紫蘇、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藁本、香薷、生薑、蔥白、辛夷、芫荽
  • 發散風熱葯: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蟬蛻、浮萍、西河柳、淡豆豉、水蜈蚣、天胡荽、蔓荊子、木賊草

清熱葯

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藥物。

  • 清熱瀉火藥:石膏、寒水石、知母、梔子、蘆根、天花粉、淡竹葉、夏枯草、鴨跖草、西瓜皮、荷葉、蓮子心
  • 清肝明目葯:青葙子、決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
  • 清熱涼血葯:生地、紫草、犀角、牛黃、牡丹皮、赤芍藥、大青葉、板藍根、青黛、玄參、茅根
  • 清熱解毒藥:金銀花、忍冬藤、忍冬葉、銀花子、金銀花露、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犁頭草、山慈菇、漏蘆、四季青、烏蘞莓、芙蓉花、芙蓉葉、白蘞、魚腥草、野蕎麥根、虎耳草、紅藤、敗醬草、鬼針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馬蘭根、射干、山豆根、馬勃、橄欖、金果欖、白毛夏枯草、點地梅、一枝黃花、爵床、人中黃、人中白、淡秋石、白頭翁、馬齒莧、鴨膽子、橄核蓮、小飛蓬、雞眼草、葉下珠、綠豆、綠豆衣、七葉一枝花、半枝蓮、白英、龍葵、蛇莓、白花蛇舌草、鳳尾草、豬殃殃、天葵子、藤梨根、豬膽汁
  • 清熱燥濕葯:黃連、黃芩、黃柏、胡黃連、龍膽草、秦皮、苦參、白蘚皮
  • 清虛熱葯:銀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

瀉下藥

以滑利大腸、通利大便、引起腹瀉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攻下藥:大黃、芒硝、西瓜霜、鐵扁擔、番瀉葉、蘆薈
  • 潤下藥: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蜂蜜
  • 峻下逐水葯:甘遂、京大戟、紅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千金子、巴豆、澤漆、狼毒、腹水草、鳶尾

祛風濕葯

以祛風除濕,解除痹痛,用治風濕痹證為主要功用的藥物。

  • 祛風濕散寒葯: 獨活、威靈仙、川烏、蘄蛇、烏梢蛇、木瓜、蠶沙、伸筋草、尋骨風、松節、海風藤
  • 祛風濕清熱葯: 防己、秦艽、絡石藤、雷公藤、豨薟草、臭梧桐、桑枝、老鸛草
  • 祛風濕強筋骨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

芳香化濕葯

以化濕運脾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蒼朮、藿香、佩蘭、砂仁、砂仁殼、白豆蔻、白蔻殼、草豆蔻、草果

利水滲濕葯

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利水滲濕葯: 茯苓、豬苓、薏苡仁、蟋蟀
  • 利水通淋葯: 冬葵子、萹蓄、瞿麥、石韋、海金砂、金錢草、扛板歸、螻蛄
  • 清熱利濕葯: 澤瀉、車前子、車前草、滑石、木通、通草、冬瓜皮、茵陳蒿、赤小豆、燈心草、地膚子、木防己、玉米須、鴨跖草

溫里葯

以溫暖臟腑經絡、消除里寒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溫中散寒葯: 乾薑、高良姜、紅豆蔻、花椒、胡椒、丁香、蓽茇、蓽澄茄、山柰
  • 溫腎回陽葯: 附子、川烏頭、草烏頭、肉桂、九香蟲
  • 暖肝散寒葯: 吳茱萸、小茴香
  • 溫肺化飲葯: 乾薑、細辛。

理氣葯

以疏暢氣機、消除氣滯、平降氣逆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行氣葯。

  • 理脾和胃藥:橘皮、枳實、枳殼、木香、烏葯、沉香、降香、檀香、甘松、刀豆、柿蒂、厚朴、大腹皮、路路通、天仙藤、紫蘇梗
  • 疏肝解郁葯:香附、青皮、橘核、川楝子、天仙藤、路路通
  • 疏肝和胃藥:佛手、香櫞、青木香、八月札、玫瑰花、綠萼梅花
  • 通宣理肺葯:橘皮、化橘紅、佛手、香櫞、薤白、枳實

消導葯

以消化飲食、導行積滯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消食葯。

  • 萊菔子、萊菔英、地枯蘿、山楂、六曲、雞內金、麥芽、谷芽、阿魏

驅蟲葯

以驅除或殺滅腸道寄生蟲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使君子、苦楝皮、鶴虱、蕪荑、檳榔、雷丸、南瓜子、鶴草芽、貫眾、榧子、大蒜

止血藥

以制止人體各種出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收斂止血藥:白芨、仙鶴草、棕櫚、紫珠、藕節、刺蝟皮、雞冠花
  • 涼血止血藥:大薊、小薊、側柏葉、白茅根、地榆、槐花、苧麻根、羊蹄
  • 化瘀止血藥:三七、茜草、蒲黃、花蕊石、血餘炭、卷柏、蓮房
  • 溫經止血藥:伏龍肝、艾葉、炮姜

活血葯

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活血化瘀葯: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鬱金、薑黃、丹參、虎杖、益母草、雞血藤、紅藤、紅花、桃仁、五靈脂、牛膝、穿山甲、澤蘭、凌霄花、自然銅、血竭、王不留行、蘇木、茺蔚子、馬鞭草、水紅花子、石見穿、皂角刺、牛角﨧
  • 破血消癥葯:乾漆、劉寄奴、虻蟲、水蛭、蜣螂、斑蝥、三棱、莪術

化痰止咳平喘葯

以祛痰、消痰、制止和減輕咳嗽氣喘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溫化寒痰葯:半夏、天南星、膽南星、白附子、皂莢、牙皂、蘇子、白芥子、桔梗、旋覆花、旋覆梗、白前、天漿殼、蘿藦藤、蘿藦種毛、石胡荽
  • 清化熱痰葯:貝母、前胡、瓜蔞、竹茹、竹瀝、天竺黃、猴棗、礞石、海蛤殼、海浮石、葶藶子、昆布、海藻、黃葯脂、荸薺、瓦愣子、白螺絲殼、胖大海、木蝴蝶
  • 止咳平喘葯:杏仁、甜杏仁、馬兜鈴、青木香、青木香藤、枇杷葉、鼠麴草、蔊菜、天竺子、天竺葉、南燭子、款冬花、紫菀、百部、桑白皮、雞蛋膜、雞蛋殼、雞子黃、胡頹葉、胡頹子、胡頹根、千日紅、鐘乳石、洋金花、曼陀羅莖葉、曼陀羅種子

安神葯

以安定神志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重鎮安神葯:硃砂、磁石、龍骨、龍齒、牡蠣、琥珀、珍珠、珍珠母、雲母
  • 養心安神葯: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夜交藤、合歡皮、合歡花、小麥、秫米

平肝熄風葯

以平肝潛陽、熄風止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平肝潛陽葯:石決明、珍珠母、牡蠣、代赭石、山羊角、紫貝齒、刺蒺藜、羅布麻、決明子、穭豆衣
  • 熄風止痙葯:羚羊角、鉤藤、天麻、珍珠、玳瑁、全蠍、蜈蚣、白僵蠶、地龍、馬寶、蛇蛻、壁虎

開竅葯

以通關開竅、啟閉醒神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 溫宣開竅葯:麝香、蘇合香、安息香、石菖蒲
  • 涼宣開竅葯:冰片

補益葯

以補益人體物質虧損、增強人體活動機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虛弱證候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補虛葯、補養葯。

  • 補氣葯:人蔘、人蔘葉、人蔘蘆、党參、明党參、孩兒參、黃耆、白朮、山藥、扁豆、扁豆衣、扁豆花、大棗、甘草、飴糖、人胞、臍帶、黃精、狼把草、金雀根、金雀花
  • 助陽葯:鹿茸、鹿角、鹿角膠、鹿角霜、淫羊藿、仙茅、巴戟天、補骨脂、胡桃肉、胡桃夾、肉蓯蓉、益智仁、沙苑蒺藜、菟絲子、蛤蚧、冬蟲夏草、鎖陽、葫蘆巴、蛇床子、韭子、韭菜根、陽起石、骨碎補、海狗腎、黃狗腎、續斷、杜仲、狗脊、棉花子、棉錦皮、薛荔果
  • 養血葯:熟地黃、何首烏、鮮首烏、當歸、白芍、阿膠、桑椹子、桂圓肉
  • 滋陰葯:沙參、珠兒參、西洋參、天門冬、麥門冬、石斛、玉竹、百合、羊乳根、枸骨葉、楮實子、谷樹葉、谷樹漿、谷樹根皮、枸杞子、女貞子、女貞葉、旱蓮草、龜板、龜板膠、鱉甲、鱉甲膠、桑寄生

固澀葯

以收斂固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又稱收澀葯、收斂葯。

  • 固表止汗葯: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碧桃干
  • 澀腸止瀉藥:訶子、赤石脂、禹餘糧、肉豆蔻、石榴皮、蓮子、橡實、沒食子
  • 固精止遺葯:芡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蓮須
  • 固崩止帶葯:海螵蛸、椿白皮
  • 斂肺止咳藥:五味子、烏梅、五倍子、罌粟殼

外用藥

以外用為主,通過與體表局部直接接觸而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 消腫解毒藥:木芙蓉葉、蓖麻籽、露蜂房
  • 排膿祛腐葯:升葯、降葯、鉛丹、砒石、硇砂、斑蝥
  • 止血生肌葯:兒茶、血竭、象皮
  • 燥濕殺蟲止癢葯:蛇床子、木槿皮、松花粉、爐甘石、硼砂、白礬、硫黃、雄黃、密陀僧、輕粉
  • 發泡葯:毛茛

具有腎毒性的中藥

主條目:有毒中藥列表

蒼耳子、鴨膽子、常山、白果、篦麻子、馬錢子、半夏、雷公藤、班螫、鉛粉、鉛丹、密陀僧、雄黃、砒霜、白降丹、輕粉、水銀

中藥方大全 按拼音查詢

參看中藥方劑主頁面。

點擊字母查看完整藥方列表:

  • A: 安宮牛黃丸 阿魏化痞膏 安神丸 安腎丸 艾湯 安神定志丸 艾醋湯 艾附暖宮丸 安神補心丸 阿魏丸 安神膏 艾葉粥 安沖湯
  • B: 補中益氣湯 白芥子 白湯 白虎湯 八珍湯 白蘞 八味丸 冰硼散 保和丸 白葯 薄荷湯 八仙過海 補陽還五湯 八正散
  • C: 赤水玄珠 承氣湯 柴胡疏肝散 穿心蓮片 沉香化滯丸 刺五加浸膏 柴胡桂枝湯 柴胡湯 銼散 柴胡桂枝幹薑湯 除濕湯
  • D: 膽南星 導赤散 顛茄流浸膏 大承氣湯 獨參湯 大補陰丸 當歸補血湯 大柴胡湯 點葯 導痰湯 點眼藥 地黃丸 當歸散
  • E: 二陳湯 二妙散 二仙湯 二至丸 二妙丸 鵝膏 耳聾左慈丸 二陳湯加味 二陳丸 鵝黃散 阿膠散 二十五味珍珠丸 阿膠湯
  • F: 防風通聖散 復方丹參片 附子理中湯 痱子粉 復元活血湯 防己黃芪湯 發表散 肥兒丸 復方丹參滴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湯
  • G: 感冒退熱顆粒 桂枝湯 歸脾湯 龜齡集 歸脾丸 甘草湯 感冒清熱顆粒 公丁香 甘草流浸膏 葛根湯 桂枝茯苓丸 甘草水
  • H: 活血散 滑石粉 黃連解毒湯 黃連膏 黃芩湯 藿香正氣散 化症回生片 黃湯 黃連阿膠湯 紅粉 胡麻油 海金砂 黑膏藥
  • J: 解毒劑 金不換 解毒散 金丹 解散 雞蛋黃 金黃散 粳米粥 接骨丹 加味逍遙散 荊防敗毒散 解毒湯 金鈴子散 桔梗湯
  • K: 苦參湯 控涎丹 坎離砂 開郁散 開胃散 苦參丸 苦參煎 枯痔液 苦酒湯 咳血方 枯痔散 抗癌湯 開郁種玉湯 開關散
  • L: 六味地黃丸 龍膽瀉肝湯 理中湯 六神丸 六君子湯 鹿角霜 綠豆湯 涼膈散 爐甘石洗劑 雷丸 六一散 龍膽瀉肝湯加減
  • M: 麻黃湯 麥門冬湯 麥味地黃丸 明目地黃丸 牡蠣散 妙香散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梅花點舌丹 麻仁潤腸丸 礞石滾痰丸
  • N: 牛黃解毒丸 牛黃清心丸 牛黃散 牛黃上清丸 暖肝煎 牛黃丸 腦立清丸 內疏黃連湯 女金丹 牛黃降壓丸 牛黃鎮驚丸
  • O: 藕羹 藕汁膏 藕汁飲 嘔吐散
  • P: 平胃散 枇杷清肺飲 枇杷膏 排石湯 枇杷葉膏 蒲黃散 排氣飲 蒲公英粥 蒲灰散 枇杷葉露 排膿散 排石顆粒 平補鎮心丹
  • Q: 清胃散 千柏鼻炎片 清營湯 杞菊地黃丸 七厘散 清瘟敗毒飲 青黛散 清暑益氣湯 清燥救肺湯 羌活勝濕湯 七制香附丸
  • R: 如意金黃散 人蔘湯 人蔘養榮湯 潤腸丸 肉桂粉 人蔘固本丸 人蔘健脾丸 潤肌膏 人蔘養榮丸 人蔘敗毒散 人蔘酒 人蔘粥
  • S: 四物湯 四君子湯 生脈散 四逆湯 參蘇丸 十全大補湯 蘇合香丸 腎氣丸 參附湯 疏風散 參苓白朮散 生肌散 參靈丸
  • T: 天王補心丹 桃仁承氣湯 痛瀉要方 調胃承氣湯 滌痰湯 托里消毒散 通竅活血湯 通脈四逆湯 天麻丸 通宣理肺丸 透膿散
  • W: 威靈仙 五苓散 五味消毒飲 溫膽湯 烏梅丸 烏雞白鳳丸 五積散 胃苓湯 吳茱萸湯 五福化毒丸 烏雞湯 溫經湯 烏梅湯
  • X: 消腫散 小柴胡湯 犀角地黃湯 逍遙散 消風散 瀉白散 瀉心湯 血府逐瘀湯 小青龍湯 錫類散 西瓜霜 小承氣湯 小米粥
  • Y: 鹽湯 銀翹散 玉屏風散 右歸丸 茵陳蒿湯 一貫煎 養陰清肺湯 異功散 越鞠丸 益元散 玉女煎 藥線 陽和湯 羊肉湯
  • Z: 止痛藥 知柏地黃丸 知柏地黃湯 左歸丸 真武湯 至寶丹 棗湯 竹葉石膏湯 硃砂安神丸 左金丸 左歸飲 炙甘草湯 增液湯
中藥服用禁忌

服用中藥的禁忌大致可分為四種:

(1)中藥配伍禁忌: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服藥期間飲食禁忌:俗稱忌口,主要為避免服藥時的干擾因素,以便提高藥效,可分為某一種藥物對應的忌口與不同病情條件下用藥時的忌口兩類,前者如人蔘忌蘿卜、鱉甲忌莧菜、甘草忌鰱魚、常山忌蔥、茯苓忌醋等。後者為慢性病服藥須忌生冷,熱性病治療期間忌辛辣、油膩,癰瘍瘡毒、皮膚疾患忌魚蝦、鵝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藥湯劑禁忌過夜服用:因為中藥里含有澱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髮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後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澱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後對人體健康不利。

中藥煎煮注意事項

由於中藥的質地、性質往往有顯著差異,因此,煎煮方法或煎煮時間常不相同,有先煎、後下、包煎等。

煎藥要注重火候,火候的控制要根據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如氣味芬芳的中藥,適宜用武火急煎,煮沸數分鐘後,改用文火略煮即可;煎中藥要先用大火煮沸,後轉文火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