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 当1864年曾国藩们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后,世人都惊叹晚清的那帮读书人创造了奇迹,让一个将死的鱼烂政权又获得了一丝生的气息。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剑,而且也一直不放弃以剑报效国家。 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我见过他的一尊塑像长袖大衫,相貌蔼然,而又身佩长剑。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但,孔子一生也十分崇尚、倡导“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也是当时立身处世的技艺啊,其中“射”就是指射箭技术。你想在割据混乱的春秋时代,像孔子师徒那样到处游学行说,没有两下子也是难以成行的。所以说,孔子会点武艺,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佩长剑的孔子很有范儿! 春秋转向战国,社会剧烈变革,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地位虽然不高,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读书之人,天文、历算、地理,各怀其才,更还有政治、军事方面的杰出人才,代表人物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被后世称之为“先秦诸子”。此外,还有商鞅、申不害、苏秦、张仪等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各为其主出谋划策,纵横捭阖,折冲樽俎,一时之间人才璀璨,那群身兼文武的书生堪成当时局面的“活国手”。没有他们,战国就不是历史上的战国了。 古代书生可学习的范围很广,只要能用于当世、治国安邦,读书人都可以学啊,这一学就是士人啦。法、墨、儒、兵、纵横、道。百家争鸣,家家都出人才。春秋时“士”的社会职业多样化,或为武士,或作卿大夫的邑宰、家臣之类,或者在天子、诸侯的宫廷和执政机构中担任职事官。可见,当时的“士人”是可为文臣,也可以成为武士,才兼文武,就业范围很广,因时而定,因事而定,基本不会失业。
秦末的项羽“少,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就是说,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士人是要书剑兼学的,并且,项羽先生也是读过书的,并非“不读书”。项羽选择了“学万人敌”的取霸之途,但他的骨子里还是有些读书人的气概:你不见他临死之前尚且弄了首柔肠寸断的《垓下歌》?还有乌江自刎?——典型的书生意气! 到了三国,那些驰骋疆场的将相很少不是读书人。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诸葛瑾、曹植、曹丕、司马懿等等,读书、打仗两不误,照如今流行说法,都可美其名曰“儒将”。杀来杀去,大指挥员都是有文化的主。曹操一边打仗,一边还写诗写兵书。及至魏晋,两个读书人十分了得:钟会书法精湛,作战神勇。卫瓘为人正派,学识渊深,智谋迭出,不战而屈人之兵,深得晋武帝赞赏。其时的文臣与武将是没有决然分界的,后来的王谢两大家族,就既是读书官宦世家,也是捍卫边疆带兵打仗的主将。唐朝李白诗的字里行间,侠义沛然剑气拂拂。此外,唐朝还有些诗人群体有“边塞诗人”称谓,他们的志向意趣,就愈加昭彰了。譬如李益就是个典型的边塞诗人,他在《从军诗序》中说:“吾自兵间,故为文多军旅之思。”可见,古代的书生在军旅建功立业也是常事。 宋朝的范仲淹、辛弃疾、文天祥,既是有名的文人,也都带兵打仗,尤其是范仲淹的仗打得好,打的西夏叛军心惊胆寒,不敢侵犯边境,称他为“小范老子”。他们都道“小范老子胸里有几万甲兵哩”,范公的学问更是渊博刻实,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并为历代所看重。 明末史可法,出自书生,江山社稷危急存亡之时,一介文臣竟然也担当起了抵御满清虎狼之师的重任。 宋末文天祥,明季史可法,不同的朝代,一样的遭遇,国家罹难,前程莫测,而书生却毅然走上了战争前沿。——这也许就是儒家对“士为知己者死”的最好诠释。于是,当曾国藩带领一众读书人在战场上锲而不舍、屡败屡战、浴血拼杀奇迹般地获得辉煌战果时,稍读中国历史,其实,这也就不足为怪。 ——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此形容传统意义上的书生士人,不乏对侠义的敬佩。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书生也是一种侠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吹“仁义礼智信”,既有剑气的孤寒,也有不屈的韧拔与担当。一时龙泉当空舞,七尺衣冠济国需。真正的书生,理当如此!
原标题:书生剑气 *作者:李晓巧,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