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大学“六陷阱”,你可能已经陷进去了!

 许愿真 2016-10-17

 每年,高考录取通知发放下来后,都能听到来自不同地区家长和考生地痛悔和懊丧:“明明分数这么高,为什么落榜了”“比我分数还低的同学,为什么录取到比我还好的学校”。同一份成绩,却因为志愿填报的不同,有的被迫复读,有的进入名校。你真的了解如何填报志愿?如何选大学吗?为了帮助大家填好志愿,减少填报失误。今天,百年英才小编继续和大家聊填报志愿的那些事儿之“选大学六大陷阱,早知道比较好!”

  当我们选择学校的时候,会发现中国高校怎么这么多,名校也是如此之多,它们之间谁优谁劣呢?很难一下子弄清楚。这时候,如果有一份大学排名该多好呀!于是,大学排名榜单应运而生了。至少在我们眼里,它确实可以反映高校之间的实力差异。

  但小编需要提醒的是,当前一些机构发布的“大学排行榜”,由于其权威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方面的不统一、不科学,造成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行榜里,其排名呈现巨大差异。同时大学排行榜的排行依据是学校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硬件指标等显性因素的排行,不能体现出考生对于院校的青睐程度,因此考生要慎重参考大学排行榜单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学科门类全的就是好大学。而且,近几年高校也纷纷加大向综合类大学迈进的步伐,力求学科门类齐全,广纳学生。那么,综合类大学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好吗?一般而言,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涉及理、工、经、管、文、史、法等多个领域,而专业性较强的特色性大学学科门类则相对集中在行业相关的学科领域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再好的学校也不可能每个学科都名列前茅,知名大学有拳头专业也有普通专业,特色性大学专业少但不乏精品优势学科。学科门类和招生专业的多少更多的是体现了学校的学科结构,而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校实力,重视数量的同时还要重视质量,很多时候关注你所感兴趣的学科在哪所高校综合实力更强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在选择大学时,是选择一个名气很大但自己理想的专业比较弱势的学校,还是选择一个名气稍逊但学科水平一流的学校,这往往需要考生和家长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认真地考量和平衡。

  这个陷阱,专为粗心大意家长和考生设的。有不少考生表示“看到工业校名,这个学校一定是挖掘机”“看到科技校名,这个学校一定是计算机”,光听听,就感觉一群乌鸦在眼前飞过。

  所以,各位粗心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注意啦:国内大部分院校名称从一定程度上能呈现其学校专业发展优势或主要专业领域,但不是每所大学的校名都能反映其专业特色和综合实力,必须了解该校的前世今生。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学校更名比较频繁,不少院校更换后的名称与之前的名称差异较大,石家庄经济学院是一所以地质类专业为特色的大学,该校前身是河北地质学院,经贸类专业并不是该校的强项。另外同样都叫“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以矿业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山东矿业学院,青岛科技大学以化工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是青岛化工学院,武汉科技大学以钢铁冶金为特色,因为它的前身主脉是武汉钢铁学院。

  把这两个看成对等的家长,举举手。如果你就是这样看的,很遗憾,你已经掉进选大学的陷阱之一。比方说:

  一般财经类院校的录取分数可能比一些农林院校的录取分数高一些,但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不能单纯从分数判断哪个学校更好;而且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不等于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一些招生专业较多的综合性大学,新生录取时各专业的成绩跨度一般较大,有的相差高达几十分。

  再者,有些招生计划较少的知名高校往往由于考生不敢填报,也会遇到某一年考生“断档”而导致录取分数较低的情况。诚然,录取分数线是确保成功录取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志愿填报时分数利益的最大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有利于考生特长发挥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考生不能只关注录取分数线,还要更多地从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的方面去认识大学。

  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有两种倾向,距离倾向和地理位置倾向。即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主要选择离家近的院校;而另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则重点选择经济发达或者沿海地区的高校,这些地方尤其以“北上广”最为突出。由于报考人数众多,这两类院校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办学水平接近的两所院校,可能仅仅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两所院校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录取分数可能差别很大。

  其实,一所好的学校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提供科研实践、拓展视野、锻炼能力的平台。只要能做到这些,不论大学地处哪里都可以让自己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塑造学生优秀的品格、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

  笔者曾经遇到这样的案例: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第一个志愿选择了一所政法类大学,第二个志愿选择了一所医药类大学,结果被第二所学校录取在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医药专业。我问这个学生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两所职业方向截然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回答让我很吃惊,她说:“第一所学校,是她的兴趣所在,第二所学校是因为看同学填报了自己才填报的,所以被录取以后自己感到很茫然”。

  上大学是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一件大事,所以在志愿填报选择学校的时候,亲朋好友们都会积极地出谋划策,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上也有铺天盖地的各类指南指导,但是对于这些舆论,我们不能一味盲从盲信,像案例里的同学就是盲从了同学的建议,走了弯路,以至于在大学期间花了很长的时间来适应自己的专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发展,因此会给予我们不同的参考意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可以拓宽选择面,但是我们在听取建议和意见的同时,还要了解别人提出这些建议和意见的理由和依据,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方能为我所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