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篆的特点:
小篆的结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三比二。
二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则可以耸起。
三是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对称,这是篆书不同于其他书体的重要特征。有独体对称,有字的局部对称,还有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二、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点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
1
(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
2
2.竖
3
(1)笔尖向上逆入引至顶端,(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轻提锋颖(4)顺势提收
4
3.横弯
5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6
4.直弯
7
(1)逆锋落笔向上;
(2)转锋向下行笔;
(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转笔;
(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
8
5.上弧
9
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10
6.下弧
11
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12
7.左右外弧
13
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14
8.方弧
15
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16
9.弯曲弧
17
小篆的曲画变化多,难度大,要视其圆转程度顺势而写。最好是一笔完成,一笔完不成,就用两笔或三笔搭接笔方法加以完成。转折处注意调整袄笔锋或略捻动笔管并与手脘的内转动作相配合,使笔锋顺势转过。
18
三、小篆的基本技法
1、搭接笔的技法
篆书的许多笔画看似一笔完成,实则靠若干搭接笔而写成的,要使接笔处不留痕迹,主要是前一笔的尽处无须回锋,后一笔势插入,两笔重合正好将搭接处掩藏于笔画之中。搭接笔是篆书笔法技巧中很重要的一环,掌握了这一环节,就能使字舒畅婉转,遒劲自然
2、笔顺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一) 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19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二 )先外包后里头
20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三 )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21
(四)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22
(五 )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
23
24
四、小篆的结体
掌握篆书的结构是写好篆书的重要环节。小篆在《说文解字》中有9353字,现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个字都各自构造,各有形态。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协调一致,达到统一,就要对字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前人关于书法结体布白的论述,结合篆字构造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将篆书分为几种结构类型来阐述。供初学者参酌,在联系中准确把握。
1、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1)直势
25
(2)曲势
26
2、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1)相向
27
(2)相背
28
3、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到和谐统一。
(1)相左
29
(2)相右
30
4、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5、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6、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31
7、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得当,连接紧密。
排叠
32
33
8、包裹结构
包裹结构都有围包着的体势。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阔,要围中有缺,有舒展秀劲之气;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围的字宜收,使外围而不死,有静穆之感;使内布置爽然,内外有呼应之势。
上包下
34
右包左
35
下包上
36
左包右
37
包围
38
“字之间架,如人之骨相,务使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陆维钊《书法述要》)篆字结构千变万化,必须善于随形布置、随体附形,丝毫马虎不得,布置得当,才能使字字生动有趣,整篇血脉贯通。
根据一本字帖去阐释篆书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数的有限(其中笔顺特点、包裹结构个别字例是笔者加上去的),不一定很有针对性,难免存在附会之弊。初学者可择其技法要领反复临摹,做到精熟后,再从王福庵的其他作品中去体会运用,汲取真髓,自然水到渠成。
五、偏旁部首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六、分清形近篆法
楷字写成篆字,有些字非常相似,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不加以辨认,极易混淆认错。初学者应在区别的基础上,以形索义,再加以熟记是不成问题的。
72
73
七、须记楷篆差别
楷字,有一部分字和其对应的篆字相差甚大,有的字无规律可循,这些字需专门记忆,并探求其形体结构及意义,否则,对字形过度陌生,书写时就会迟疑滞笔,直接影响运笔的质量。
74
75
76
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