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低鱼的警戒性,这么做可提高上鱼率

 xwl340xwl 2016-10-17

我们都知道,野生鱼类比普通鱼类的警戒性要高很多,所以我们在外出作钓时动作都很小。在同样的水域作钓,有些钓友的鱼获量很好,但另外一些钓友却空手而归。这并不仅仅是由于钓技的差别,更为重要的是作钓中的一些小习惯。

降低鱼的警戒性,这么做可提高上鱼率

就是因为这些习惯让鱼类的警戒性提高,从而钓友们的上鱼率就比别人低,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鱼类的警戒性会变高呢?接下来小编就从不同的方面来讲一下。

一、视觉方面。

如果要是先从鱼类的视觉方面入手,那笔者就主要来讲讲灯光对于鱼类警戒性的影响。咸水中的鱼类很喜欢光,例如钓友们在垂钓鱿鱼时就用荧光棒来当诱饵。

但是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却恰恰相反。在淡水中生存的鱼类胆子比较小,很怕光。钓友们在夜间垂钓一不留神,夜灯光就打到鱼窝里。这样肯定会引起鱼类的恐慌,它们哪还有心思吃食。

另外夜钓灯的前端有一个窗口,小编建议垂钓者在用完之后用黑布盖上这个小窗口,因为这个小窗口在晚上也属于光源,夜晚的鱼在岸边借助这个小窗口可以看到你,但是你不一定能看得到鱼类。

钓友们在垂钓时不要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尤其是红、黄、绿这三种颜色的衣服。因为在光线的反射下这三种颜色会在水中传播的很远,同样会引起鱼类的警觉。

二、听力方面。

鱼类的听力要比人类的灵敏许多。可以这样说岸上有一点风吹草动,鱼类在水中都能听见,而且传播速度很快。尤其垂钓的对象是比较大的鱼类时,岸边稍微有一点点小动作,大鱼就逃之夭夭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作钓地点要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打闹,垂钓者走路脚步要放轻的原因。一般人们常走的近岸处鱼类很少,只有在比较僻静且长有水草的地方鱼类较多,这也是鱼类趋利避害的本能。

三、嗅觉方面。

通常情况下作钓的铒料要遵循“先淡后浓”的原则,因为有些鱼类有过死里逃生的经历,可能味道越浓的铒料越能使它们产生怀疑的心理,提高自身的警戒性。

所以钓友们最好先用一些天然的、味道比较淡的铒料来使鱼类的警戒性降低。从另一方面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钓友们要投其所好,鲫鱼喜食有甜味的食品,鲤鱼喜欢浓腥,草鱼喜欢清香,垂钓者可以根据自己垂钓目的鱼的不同来使用不同类型的铒料。

在使用铒料时,诱饵和钓饵最好使用相同的,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鱼类的警戒性。

四、触觉方面。

鱼类在咬钩时会左右晃动鱼线,进而会牵动鱼标。所以鱼类在咬钩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来自钓组的阻力,这种阻力越大,鱼类就会越容易发现端倪。因此钓友们在垂钓时要选择轻鱼坠、大鱼漂,这样才能降低鱼类的警戒性。从另一方面来说,迟钝的钓组对于鱼类而言更容易咬钩,如果钓组太灵敏的话,由于反作用力在鱼钩上的表现,会引起鱼类的警觉。

鱼坠沉底、子线要略微弯曲,这样鱼类在吞钩时就算牵动子线,鱼坠和鱼漂也不会摆动,因此鱼类的警戒性就会大幅度地下降,鱼类才会开始大口吞食,这也不失为是钓大鱼的一种好方法,值得钓友们一试。

在作钓过程中,打消鱼类的警戒性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整个作钓的基础,所以垂钓者在作钓时要仔细观察,多总结经验,为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钓鱼人而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