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男子汉

 武当书苑 2016-10-18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这是《答案在风中飘荡》的第一句歌词。


鲍勃·迪伦在1963年发表了这首歌。


Blowin' In the Wind Bob Dylan - Biograph


这是美国民歌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鲍勃·迪伦所有创作歌曲中最出名的一首。


当时年仅22岁的他,却操着老者般沙哑的声音,仅用一支口琴和一把木吉他演绎,从此走红流行歌坛。




53年之后,也就是最近,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成为历年来第一位用歌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歌手。


获奖理由是:


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范畴内,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尽管这一结果在刚出来的时候,颇具争议。


但随后,大多作家都表示了支持。


文学评论家杨庆祥表示:


鲍勃·迪伦获诺奖是近几年诺奖让我最满意的一次!瑞典文学院的那帮老评委们总算重新找到了诺奖和文学的准则:文学必须是高度参与,高度社会化的艺术形式。而不仅仅是修辞或者讲故事。


其实,这不是评委们第一次跨界颁奖了。


1953年,他们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政治家丘吉尔



瑞典文学院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颁给任何在提名诺贝尔奖期间,在所在国担任政府职务的作家。


当时丘吉尔仍是英国首相,但瑞典文学院为他打破了这个惯例


1964年,文学奖获得者是法国哲学家萨特



不过他拒绝领奖,理由是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与此同时,今天网络风传鲍勃·迪伦也拒绝领奖。



鱼叔负责任地说一句,这消息是假的。


瑞典文学院把这个奖颁给鲍勃·迪伦,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学的领域,其实很宽阔。



鲍勃·迪伦的歌词,充分表达了他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对政治的见解。


他也因而被誉为出色的诗人,以及尖刻的社会评论家。


2012年,奥巴马还为他颁发了总统自由勋章。



他在美国的影响力,不亚于摇滚歌手约翰·列侬。


好莱坞很多电影,都喜欢用他的音乐作为插曲。


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就频繁的出现了鲍勃·迪伦的歌。



他不仅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民,也影响了中国许多音乐人。


崔健曾说:


鲍勃·迪伦越是不代表谁,他的影响力越大。



而罗大佑更是把他视为偶像,书架上还放着他厚厚的歌词集。



加上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已经集齐包括格莱美、奥斯卡、金球奖、普利策奖等所有大奖。




就差奥运会的一块金牌了。


似乎已经没有什么身份是鲍勃·迪伦不可驾驭的了!


今天鱼叔要介绍的,正是他的传记片——


《我不在那儿》



 

片名来源于鲍勃·迪伦的同名歌曲。


在此之前,马丁·斯科塞斯就曾为他拍摄了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传记片。


《我不在那儿》的导演是托德·海因斯




去年颁奖季的大热门《卡罗尔》,正是出自他之手。


 

这是去年最唯美的同性恋影片。


不过,托德·海因斯最中意的还是音乐片。


不同于约翰·卡尼的小清新(《曾经》)



托德·海因斯的音乐片迷幻缭乱,尺度大胆。


他执导的《超级巨星卡朋特》,犯罪与色情同在。



《天鹅绒金矿》,则是向迷幻摇滚的年代致敬。



 

而在《我不在那儿》中,托德·海因斯的风格更加逆天


电影最大的难题,是选角。


到底由谁来扮演鲍勃·迪伦呢?


选谁都不满意,选谁都觉得差了一口气。


于是。


托德·海因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说:


多年以来,鲍勃·迪伦从来都拒绝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断地前进又不断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员扮演同一个人,用差异来诠释这个永远在路上的人。


最终,他选择了六位演员,来演绎鲍勃·迪伦的不同时期。


有大有小,有男有女,有白有黑。


而且个个都是好莱坞的腕儿。



克里斯蒂安·贝尔希斯·莱杰·卫肖理查·基尔马库斯·弗兰克林,以及女王凯特·布兰切特



除了这6人饰演鲍勃·迪伦本尊,还有朱丽安·摩尔夏洛特·甘斯布米歇尔·威廉姆斯3个影后级别的卡司,甘愿当绿叶。



尽管这片阵容异常强大,但其实成本并不高


鲍勃·迪伦没拿版税,所有演员几乎不拿片酬,还有30多位音乐人送了很多免费的歌。


·省钱!


影片打乱了一贯的叙事节奏,用拼贴的方式,解构了鲍勃·迪伦的一生。


马库斯·卡尔·弗兰克林饰演童年时期的鲍勃·迪伦



让一个黑人小孩来演绎鲍勃·迪伦的童年,托德·海因斯也真够大胆。

 

这部分的经历,取材于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编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


儿时的他,家庭贫困。


机缘之下接触到音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开始了四海为家的流浪生活


永不离身的是一把吉他。



被恶棍欺负摔下过桥,也曾被好心人收留。




虽然怀揣着梦想,但他却是迷茫的,直到听到这句话:


与其沉迷于过去,不如为这个所活的时代唱歌。



 

本喵演绎这个时期,痴迷于法国诗人兰波


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鲍勃·迪伦的创作。


导演也暗寓鲍勃·迪伦是兰波转世。



美国诗人金斯堡曾问他:“有没有谁曾激发你的灵感?”


他的回答是只有两人,其中一人就是兰波


小李子在《心之全蚀》中,曾饰演过这个恃才傲物的同志诗人兰波



贝尔是唯一一个,在这部片中演了两个时期的鲍勃·迪伦。



他在片中分别叫Jack 和John


前者隐射了六十年代早期的迪伦;


他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战主题的歌曲。



后者映射了宣布成为“再生基督徒”后的迪伦;


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歌曲。


以自身的影响力,宣传福音,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希斯·莱杰饰演的这部分,揭露了他一段隐秘的感情。



两人相识于片场,迅速步入婚姻的殿堂。


然而,最终还是以分手告终。


 

理查·基尔饰演了迪伦的老年。



过去再多的辉煌,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


就像如今的迪伦。



不再像当年那样酷炫狂霸。



最精彩的,莫过于凯特女王这一部分。


她在片中饰演一位雌雄共体的摇滚巨星。


这代表着当时正准备从民谣转型到摇滚的迪伦。



 

人们一边肯定他,一边又急不可耐地否定他的转型。



尽管外界质疑声不断,认为他抛弃了歌迷;


但他并没有因此迷失,反而坚定的一条道走到黑。


这段时期,对迪伦来讲至关重要。


 

奇妙的是。


正是在无数个分裂的人格和无规律可循的叙事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鲍勃·迪伦


他是流浪儿,是诗人,是丈夫,是反抗者,是不法之徒。




这种多重的人生,便是导演托德·海因斯眼中的鲍勃·迪伦。


可以说。


他是顺应时代而生,他的歌曲填补了当时不断增长的消费社会形态中缺失的那一块。


争议迪伦得这个奖是实至名归,还是错误选择,已不再重要。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感谢鲍勃·迪伦的存在。


感谢那些粗糙的,不加掩饰的,真实的民谣歌曲。




不过。


如果你想通过电影了解鲍勃·迪伦,还是应该看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迷途之家》


那是纪录片,一个真实的鲍勃·迪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