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池沙鸿先生《美术创作》讲座

 青木森森 2016-10-18





池沙鸿,1956年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台州。1982年2月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副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6年10月17日,池沙鸿先生在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吴静初国画工作室开设了题为《美术创作》的讲座,不仅对各种风格、体系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分享了自身创作、研究、实践过程中的感悟。






前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情感是创作的动力

艺术语言是创作的主干


课 堂 笔 记




创作和单纯的画画是两个概念。我对创作给出了一个定义:

绘画创作是一种具有显著个性特点的精神劳动,须极大地发挥个人的艺术创造力。艺术创造力包括:敏锐的感受力、深邃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充分的概括力和相应的艺术表现技术。

以下我想分四个部分来谈绘画创作。


一、绘画创作的目的

我将绘画创作目的从高级到低级分成几个级次。

1、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追求美,自娱自乐,修身养性。

2、以画会友,互相切磋,觅知音。

3、参加各类艺术展览,展示于世,得社会评价。

4、为有关方面提供专题作品。

5、为进入绘画市场。


二、绘画创作的学习要求

简单地说学习就是做好四个“师”:师古人、师今人、师造化、师心源。后两个“师”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人进步了,绘画跟着人进步,才能保持艺术的青春。这一节主要针对前两个“师”,而且想把毛泽东的八个字作为提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世界的文化宝库有太多伟大的高峰,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新的宝藏,我们的创作只有站在巨人肩膀上才有可能有所作为。不断学习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画家不重视,以为离开学校就学完了。有些业余画家的情况更糟。所以许多无所顾忌自以为是的创新被我称之为“野狐禅”,“无本之木”。




三、在生活中师造化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古人的所有技法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学习传统除了学习技法外,很重要是了解古人如何“外师造化”的。而从自身创作的角度而言,感悟更为重要。只有在生活中发现令自己感动的事物,用绘画去表达出来,且不步他人后尘,那才是属于自己的创造。

这一讲有以下几个问题:

1、训练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2、在生活中体会情感和生命的意义。

3、生活是艺术真实的根基。

4、生活是感觉、观念、形式的来源。

5、生活轨迹与艺术创作的融合。


四、中得心源、发掘个性

在师造化的过程中,捕捉、选择、整理、提炼,进入绘画创作状态,全靠画家的情感倾向、知识积累、艺术修养和创作基本功。古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句已经十分明白地表明这一切归根结底来自内心的驱动。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敏感、强大,需要锻炼。除了学习古人、今人和关注生活外,修炼自身有很多办法。我从五个方面说:

1、增进学养。

2、寻找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感觉。

3、选择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

4、坚持艺术的精神。

5、水到渠成地创新。



池 沙 鸿 先 生 作 品 欣 赏


平湖秋月


三潭映月


苏堤春晓


西溪旧梦


六桥烟柳


满陇桂雨


南屏晚钟


雷峰夕照



灵隐禅音




欢迎广大网友踊跃留言评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