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造化的亓均写生山水画

 活着活着活着活 2016-10-18

“外师造化,中的心源”是唐代画家张躁在画学中提出的不朽名言,一直流传至今。他概括了客观现象-艺术意象-艺术形象的全过程。这就是说,艺术来自于现实自然美,以自然为源泉。就要求画者在绘画之前,在反映这种以自然美成为艺术美之前,必须先经过画者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使客观的形神与画者主观的情思有机统一,反映出画者主观情思再构建的烙印。张躁的一句话扼要地道破了艺术形象形式的全部要素,传诵至今,历久不衰。

生长在泰山脚下的亓均,是一位年轻而有发展潜力的山水画家,他对山水的理解从形象到意象,从国画到书法,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美的追求,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他创作的作品总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染力,并能令人产生一种珍爱生态、珍爱生命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

太行山郭亮村写生稿

在他的笔下,不论是雄浑巍峨的东岳泰山,还是大气磅礴、连绵耸立的太行山脉;不论是禅意寂静的山林,还是炊烟袅袅的原始村庄,都充满着温馨的暖意。色彩淡雅、格调鲜明,让观者看后有一种视觉高远的享受,并从中感悟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更从纷扰的生活中排除烦恼找到希望。

当然这除了他对自然之美的领悟能力之外,更主要是他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的一种体现,也是他性格在作品中的流露,从而折射出他追求真善美的那种心境。他常说,没有美就没有艺术,不是来自生活的艺术不是好的艺术。

他严格地遵循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因此,他非常重视深入生活和搜集素材。他面对自然,将这种对自然的热爱,沁入骨髓,透进脑海,变成血液的部分,以全景式的构图展现出山川的壮丽恢宏、幽深远邃,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岚气梦绕,感受到山川伟岸,是师造化的典范代表。

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由临摹传统山水画到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亓均在山水画写生中,始终把握对传统笔墨的的熔炼,使临摹得来的笔墨语言做到生动的体现。他将发现自然景致与笔墨结合的美感,融合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不断为写生提供新的感受,使他不断观察思考,进而发现新的艺术语言形式。

亓均在太行山中感受自然,揣摩自然,每天就在那山道里转悠,看到那些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姿态不一的树木,奇形怪状的石块,莽莽苍苍的山峦,清澈潺潺的流水,就需要将此记录下来,展纸研墨静观,挥笔对景感悟。他将写生当成一种创作,不是单纯的描摹自然,需要去提炼,哪一块石放前面,或是放后面,都要细细揣摩。

太行山大峡谷高家台写生稿

太行山郭亮村写生稿

在太行山幽寂的村舍里,亓均的梦里画堂在每个夜晚迸发灵感,巧妙构思。望山之坚挺而绝仭,跋涉八九里,依然峭壁屹立;望水之潺潺溪流,舞蹈般蜿蜒而去;望层岩诸峰间缝隙处,尚有崖上人家;盘山小径,盘龙般浮岩危崖,磡石垒砌,鸡犬无争,俨然常乐。颇感世外桃源,不觉而写于画面。他与村人共餐于此,素菜残肴,虽为俭朴简单,然皆乐此而满足。满足之意不在食,在乎山水之间。他朝而往,暮而归,对景书写,笔墨画意亦无穷。

北京怀柔云蒙山东峪村写生稿

而到了京北云蒙山的时候,亓均在村周围漫步品看,远近相观,从而发现入画入心的地方。就像黄宾虹所说的先要“游山玩水”,全面的看山,随景致的看山。这样在我们看来,山可能是一首优美的乐章,绚丽的色彩,也可能是稚嫩儿童、恬静少女、巍巍武士……,山因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感受而千变万化。选景,取境,定笔墨畦径,山水画写生还在有境,有笔墨情趣,以笔墨概括现实对象,创造意境和笔墨境界才是山水画写生的主旨,正如董其昌所言:“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则山水决不如画。”

写生出真情,真情画之魂,在沉醉于太行山一段时间后,亓均顿悟对山川自然的感受,其实自然也是大不一样的。品味亓均的写生画,石头的变化非常丰富,太行山、云蒙山、泰山的地貌岩石尽不相同,在他的笔下妙笔生花。画中每一块石头都不会重复造型,重复笔法,重复大小,重复着力。那运笔准确,长线、短线、弧线,还有变化无穷的横线、竖线、斜线等,既符合艺术审美的法则,轻重缓急,对比中又不失和谐,能够游刃有余,将情感因素倾注于笔墨间。

太行山写生长卷

太行山长卷局部

写生,创作,再写生,再创作。亓均深知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创作模式,他的灵感源于自然,而在画理的指导下,在规则或技法发散下去感受自然,将胸中物象在观察中获取的成熟感知体现到画面中。也就使写生创作的气韵高于自然了,正所谓“法无定法”,从“外师”身上去感悟的东西必然将是自己所得,悟的越深的东西,也就是“道法自然”之说,也就能“中得心源”了。

亓均在自己的笔墨风格中,善于塑造自己,多有变异,摒去陈规旧套,在新貌中体现来历,做到“有出处,有传统”。也是龙瑞老师倡导的“正本清源,贴近文脉”。这对于画者师自然而致造化,中得心源,进行了最好的诠释。亓均在写生的过程中,不断在大自然中感悟、认识、取舍、再造升华,其实就是一个师自然致造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物象架构存储画家脑中,在国画创作中就能师于自然之法,再加上画家阅历积累的揉和,一定会“中得心源”,致法理和自然跃于笔墨,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北京大学美学博士生导师孙其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