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整骨复位之路

 江湖郎子 2016-10-19


  有很多老师和临床医生以及医学初学者都想一夜成名,或者说一夜成为出人头地的大师,学习使人进步,这点是正确的,所以现在就出现了很多的学习班,所谓的几天学会一个特长,铸就一位大师,这种虚伪的成就最终会使自己在临床中黔驴技穷,一败涂地。
  我搞中西医临床14年,在农村干了14年的乡医,最后在2011年开始了学习正骨之路,经过半年的跟师学习才算是步入了此门槛,窥视到了冰山一角,出师后经过了半年的临床病例摸索,逐步的完善,找到了其中的精髓,摸索出一整套整骨复位的窍门和技巧,随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在2012年初步写了一本关于手法和理论的小册子,由于当时临床经验所限,知识缺乏,写的比较简单,后几年来接触了一些同行的老师,反复实践推演,结合临床实践和网络查找资料,终于在今年完成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正骨复位心法基础知识,里面的内容涉及到一些网络知识,其实还是很感谢网络的,很多的知识是可以学习的;取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由于这本资料前面涉及到了一些网络上的解剖课件和内容,我们也可以上网随时查找学习,在这里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简单的介绍一些前言理论:
  人体的支架由骨骼,韧带,筋膜,肌肉,皮肤构成,每一个关节的运动都是相互关联,人体的运动是以骨骼为支架,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舒展为动力来实现,他们的相互协调使人体保持平衡。
  人体是以脊柱为中心,四肢作支撑,肌肉为拉力,使人体能够正常的直立行走。
脊柱的结构和功能:正常椎体有33块,C7,T12,L5,S5,S04;椎间盘23个,椎体之间的关节对应面是134个,脊神经31对其中颈椎8对,胸椎12对,腰椎5对,骶椎5对,尾椎1对,成年后骶椎融合一块,尾椎融合一块,它们关节之间没有椎间盘,这样就出现了26块椎体23个椎间盘;脊柱侧面看是一个S形,后面观是一条直线,由于脊神经受大脑支配产生对躯体传导和反射信息的原因,临床中很多疾病都与脊柱有关系,脊柱有椎体和椎间盘和脊髓神经构成,椎体是承重和各种脊柱运动,椎间盘是缓冲和减轻脊柱运动时产生压力的作用,脊髓神经是支配功能活动。
  脊柱在临床上分为四段:颈椎7节(内含8对颈神经,这是颈椎脊椎的一个特殊结构,在神经压迫出现症状时存在颈椎1—8神经受压症状,枕骨与寰椎有一对神经,如颈椎12主要是头部症状,34主要是颈椎局部症状,5是颈肩部向下症状,6是肘关节部向下症状,7是腕关节手指挠侧症状,8是手指尺侧症状),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尾骨4节,但是在整骨理论中,脊柱可以看作五段,多出了一个脊柱段,这个在整体脊柱调理中起到关键的作用,这段椎体承上启下,对于脊柱的直立稳定和柔韧性至关重要,对于膝关节屈伸活动的力量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把脊柱的胸椎段又可以分为胸椎10节,那么脊柱段就包括了胸椎11,12,腰椎1,2;这4节椎体保持肌力和脊柱的平衡,曲度的平衡,在正骨治疗中很关键;从侧面观察脊柱有四个弯曲,颈曲向前,胸曲向后,腰曲向前,骶曲向后;四个弯曲主要是对受力的缓冲减压作用,相当于减震器,在受到突发的暴力下减少对其他器官的冲击伤害。
  兄弟姊妹椎的关系,C1对应T1,C2对应T2,依次向下类推到C7对应T7,T8对应L1,T9对应L2,相当于胸椎81对应腰椎1,这样就形成一个两侧肌肉拉力的平衡,颈椎的治疗从T7开始向上整体调理,两侧的肌肉形成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胸椎腰椎疾病从腰椎5向上整体调理,形成一个两侧肌肉拉力相对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由于一个脊柱是有两个等边三角形所组成,两侧肌肉和韧带的牵拉力影响着脊柱的平衡,这样的治疗效果才会稳定。
正骨是一个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中尽可能的去调整与本病相关的椎体和关节,以达到稳定的治疗效果,这就是局部与整体的结合。
学习整骨时要:眼要毒:看的清,看的准,体表标志的对比,皮肤颜色,肌肉隆起凹陷僵硬的变化;手:要准,要柔;足:要稳。
     俗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症状的出现和加重多数是由于长期的姿势不良,造成椎体的慢性不正常病变,比如移位,旋转,错位,滑脱等,肌力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或者由于挤压使得局部供血不足,营养失衡,肌肉萎缩等相关疾病,在外力的作用下诱发此病,出现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
在正骨治疗中,诊断要清,治疗要准,对病情的了解要全面,对解剖知识必须要掌握。
  人体力学的平衡:人体犹如一座铁塔.双下肢,骨盆→脊柱→肩膀上肢和头部,肌肉,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对于维持人体躯体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躯体平衡主要包括脊柱平衡、骨盆平衡、胸廓平衡和四肢平衡,肌肉相当于铁塔的斜拉锁链。
1:脊柱平衡:脊柱的平衡包括矢状面平衡(前后平衡)和冠状面平衡(左右平衡)。人体矢状面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骨后凸。每节椎体都有自己的固定和平衡肌肉。如:(颈椎的平衡:前中后斜角肌,颈长肌,肩胛提肌,回旋肌,多裂肌,颈半棘肌,颈髂肋肌,等……。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很多,如:睡眠姿势不良导致颈椎小关节紊乱,外伤,劳累及传染性疾病等…….均可引起颈椎小关节紊乱。如若两侧的力是对等为零的,那么发病的机率会减小,紊乱的关节在活动时也会自动复位。)这四个弯曲平衡于重力中心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骨盆平衡:当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形成正常的倾斜度。当骨盆倾斜度发生改变时就会影响脊柱在矢状面的重力传递线。倾斜度增大,重力前移,脊柱势必前倾,如欲保持脊柱平衡,腰椎必须增加其前凸弓的角度;反之,倾斜度减少,易致脊柱腰段产生代偿性后凸,表现为正常的腰曲(前凸)减小。骨盆旋移症是典型的骨盆失平衡引起的疾病。
3:胸廓的平衡最容易被临床所忽视。传统上普遍认为胸廓是一个骨性的胸腔,认为胸廓是不能改变的,而胸廓的畸形都是通过手术矫正的。事实上,胸廓的构成非常复杂,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1块胸骨围成。连结形式更为复杂,后方由12对肋椎关节连结,前方在肋软骨与胸骨间通过胸肋关节和肋弓连结。胸廓的形状可因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胸廓的失力平衡广泛存在,直接影响呼吸运动,同时影响脊柱、骨盆及四肢的平衡。
4:四肢和头部的失力平衡也是最容易被临床忽视的,四肢的肌力不等,包括畸形。
任何平衡出现移位和病变都可以引起相对的器官发生变化。这是人体自动调节的先天功能。我们以脊柱为例:当一节椎体出现移位都可以引起相对的兄弟椎出现移位,这是人体自身调节的先天功能,出现移位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韧带来固定,这样才能够使人体的平衡重心固定和相对的力抵消,使身体保持平稳。关节是由韧带来固定的,而筋则可以调节韧带强度和松解韧带。筋附于骨,分布于全身骨膜之上。上肢影响颈椎的经筋,肱二头肌和三角肌的缝隙处。固定腰椎的经筋位于同侧的髂胫束下。
人体力学的失力平衡,不光直接导致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骨科疾病,同时人体的失力平衡还会刺激挤压脊神经、内脏神经,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内脏疾病--脊柱相关疾病。
  脊柱疾病的诊断:
对于患者叙述的症状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去诊断,包括一些相关联的内科疾病,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检查,一般来说,腰椎病多数伴有颈椎病,这就是下梁不正上梁歪,肌力是一个相对的平衡力,但是颈椎病不一定腰椎有问题,总之无论用何种方法去诊断,把病诊断清是关键。
一般的体检包括:望,问,触,听,辅助检查。
一.望诊:患者坐,立,行的姿势,自然站立的体型,精神状况,头是否歪向一侧,两肩是否等高,胸有无前倾或后仰,两胯有无半脱位,两髂前上棘是否在一平面,两腿是否等长,有无阴阳脚,四肢有无畸形,活动功能有无受限,疼痛。
1. 全息望诊:用全息学诊断法从患者鼻梁来初步定位诊断:病的时间久了就会产生象,这既是象随病生;把鼻梁骨看做一个人爬在鼻梁上的一个整体缩影;病变的左右与趴在鼻梁骨上人体是同一侧,如左侧偏移或者错位滑脱方向与面部的病象是相同的也是左侧,从两眉之间的中点印堂穴到两内眦为颈椎段,从两内眦到鼻翼上为胸段,向下到鼻尖为腰段,从鼻唇沟人中到两口上角为骨盆段。把脊柱从后面看,相当于人爬在鼻梁上的影像。
1)。颈椎段,观察印堂处的竖纹线共有几条,一般不超过三条,看竖纹线是否等长,间距是否等宽,中间的一条是否居中,每条纹线有无歪斜,一般来说,单条纹线的是病侧,纹线长者是病侧,歪斜者是病侧,不居中的是病侧,再者看鼻梁是否饱满,有无凹陷,有无瘀斑,有无苍白,苍白表示椎体压迫供血不足,有无歪斜等,如饱满一般支持颈椎前滑,凹陷支持颈椎后滑,变平支持曲度变直,歪斜瘀斑支持错位,两嘴角不平支持寰枢椎错位,鼻梁有外伤史者除外,但这种诊断只能作为定位前的辅助参考,不是绝对的,要综合分析诊断。
2)。胸椎,腰椎段,观察有无偏移,是否居中,有无局部歪斜,凸凹等,以此对应脊柱的病变位置。
3)。骨盆段,看鼻唇沟有无歪斜,是否居中,一般歪斜向右侧多数是腰椎压迫右腿,骨盆向右旋转,右侧骶髂关节错位,则右腿出现不适症状,反之则病也随之;人中沟的偏歪多与相应的下肢病变相吻合。
4)。嘴角:两嘴角的高低不在同一个平面与寰枢椎有关。
2. 整体望诊:患者伏卧于正骨床上,头放于床孔上,全身放松,身体放平,医者从头侧平视观察患者,定背部的高点和低点,两肩胛骨,两臀部,胸椎为最高点,颈部,腰部为低点,然后观察脊柱有无偏移,是否居中,有无SC型弯曲,椎体有无错位,旋转,滑脱,成角,有无压痛,两个高点是否在同侧还是对侧,有无其他部位出现高点或凹陷,两侧肋骨有无凸起或凹陷,有无压痛,肋弓有无畸形,脊柱有无畸形,肌肉有无萎缩,肿胀,再者以背部胸椎高点为中心点向上与两肩胛高点连线成等腰三角形,向下与两臀部高点连线成等腰三角形,观察两个三角形的两边是否等长;两髂后棘高点是否平行,是否等高,凹陷窝是否一致,两腿是否等长,粗细是否一致,有无肌肉萎缩,关节处有无压痛,结节,条索物,四肢有无震颤,活动有无异常,两脚是否为阴阳脚,顺脚等;望诊以人体上的体表生理标志为准,做两侧同一平面的对比,凸起与凹陷,如锁骨窝,胸骨窝,胸骨角,肩胛骨窝,骶髂窝,肋骨窝,髂前上棘等;身体放松摇摆双足看身体波纹有无阻碍。
二.问诊:仔细,认真,耐心的听取病人的陈述,了解此病是否为原发病,还是继发病,其病因,诱因,发病时间,加重时间,治疗过程,及伴随的其他疾病,是否有手术史,肿瘤,结核,骨折病史,与此病的家族史,平时的生活习惯,坐,站,行的姿势,其他关节有无疼痛,有无放射疼痛等。
三.触诊:摸骨和诊脉一样,首先要定位椎体错位的四大方向,这个很重要,大方向必须要知道,不能搞错了,这诊断对于治疗方法很是关键;以椎体脊柱为中心线,偏离正中线的方向即: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加上椎体的旋转,称为“4+1”摸骨定位诊断法(此方法是根据脉诊时的灵感触发而成);要做上下3个椎体的对比和整体的对比。1。摸诊:也称为摸骨,也是正骨医生的基本功,摸清每个椎体的间隙大小,关节有无异常,有无压痛,移位,旋转,错位,滑脱,周边肌肉组织有无结节,条索反应物,压痛,各关节有无反常活动,在摸骨中一定要做到心静气平,手心合一,犹如盲人摸骨,对于有问题的椎体和关节以及相关联的椎体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方法:医者用食指,中指的指腹(中指要微屈),两指腹要在同一水平线上,轻柔的触摸脊柱两旁的横突及肌肉,手指的温度要暖,过凉易造成病人的不适感,紧张感,影响椎体的位置改变;力度要轻,动作要柔,摸病人犹如摸自己的亲人,这样才能使病人处于放松状态,对于骨的触摸要渗透到骨面,不能产生压力,犹如摸自己的骨骼一样,这样才能使骨和手融合一体,形成手骨合一。顺序:从颈椎开始至尾椎,两指腹由上而下轻轻触摸,力度要小,方向:平行直线下滑;速度:动作要慢,每一个椎体都要触摸到;标记:要知道人体正常脊柱的形态,只要感觉到不同于正常状态则为异常为病变椎体,包括椎体的偏移,上下滑脱,旋转,错位,并且摸骨后要牢记在心,以便在正骨时方知从何着手治疗;技巧:熟能生巧,巧从心生,这样才能手心骨合一;在脊柱段(T11T12L1L2)进行轻微的按压试验骨质的韧度;注意:定位要准,可以反复触摸,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所以诊断很关键。
2:叩压诊:主要是对脊柱的叩诊,以手握空心掌轻叩脊柱,从上向下叩,力度轻巧均匀,依次叩击,以手来感知骨的硬度,以耳听叩击骨的声音,以便了解有无空洞,骨质疏松的程度。轻轻按压椎体,来感受骨的弹性和硬度。
四.听诊:活动脊柱关节和四肢关节,听有无异常的骨性关节病的关节摩擦声,半月板损伤后的关节弹响声,腱鞘炎手指的弹跳声,肌腱周围炎的捻发摩擦声等,以便定位病变的位置。
五.辅助检查:检查各关节的正常活动指数,是否达到正常的活动功能,有无反关节运动,一些检查关节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如直腿抬高试验,屈膝屈髋试验,4字试验,屈背弯腰试验,单腿站立试验,屈颈仰颈试验,两手平伸震颤试验,肌腱刺激反射试验,X光片,核磁共振等相关检查。
也可以用三步诊断法
一:神经临床定位诊断
1:有麻木疼痛的肢体,按周围神经分布做出发病脊椎范围的初步诊断。
2:有内脏器官病症的,按交感神经节段判断。
3:有脊柱局部症状的按局部肌肉,韧带阻着关系作判断。
4:无前面1-3表现的,从功脏供血不足,脊髓损伤作出判断。
二.触诊(检查)定位诊断
1:颈椎横突。关节突触诊法。胸,腰椎,棘突触诊法(重点练习)骨盆触诊法。
2:椎旁压痛点触诊。棘上(项)韧带触诊
3:椎旁相关软组织(相关肌肉)劳损点触诊。
4:触诊点不满意者,按骨科神经科临床诊检。第一步发出脊椎发病初步诊断。
第二步与第一步判断检查脊椎,证明判断。第三步,共一,二多吻合者,即刻做出后定位诊断。
三.X光线查片定向诊断:
1:接解除骨科肿瘤类风湿骨关节炎。
2:分析椎小关节增生,移位,滑脱,脊椎横突及突出,关节错位,半脱位,做CT或核磁共振检查。
3:分析椎间盘变性,骨质增生部位与受压分析。
4:关节病症:骨质增生,韧带钙化,检查。
按脊椎病的三步定位诊断法确诊为脊柱相关疾病。
1:交感神经(动静脉、周围神经、脊髓受压迫后的症状)定位诊断。
2:触诊脊椎错位,椎旁有压痛,软组织有劳损。
3x线照片排除禁忌症,符合脊椎病者。
以上的内容是我编写正骨复位心法基础书本内容的一部分,删除了一些网络中下载的图片,担心占用很大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民间正骨技术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