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利天| 哲学如何成为“聪明药”? ——哲学教育与创造性的培养

 悲壮的尼古拉斯 2016-10-19

哲学如何成为“聪明药”?

——哲学教育与创造性的培养


/孙利天


近在微信中看到一条令我们这些哲学教师十分高兴的消息:英国杜伦大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学过哲学后,数学及读写能力有显著提高。官方数据显示,哲学专业大学生的GRE等美国研究生入学标准化考试成绩也较其他专业学生的要高。学习哲学不仅能让孩子们更善于思考和表达,也能让他们更懂得如何生活。专家建议,哲学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作为一名老年哲学教师,我不怀疑这一消息的可靠性。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类似的消息和报道看过很多,但并未看到如所期望那样的哲学教育的繁荣。冷静地理性思考这种消息的意义,我们反而可能会有愧疚的感觉和深深的自责:我们的哲学教育让孩子们聪明了吗?什么样的哲学教育能使哲学成为一剂“聪明药”。


杜伦大学研究人员所做实验给小学生上哲学课用的教程是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马修.李普曼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儿童哲学教程,这个教程主要用以帮助儿童进行有逻辑的自我思考,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观点并进行论证,以及学习听取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在课上,老师并不教孩子读柏拉图或者康德的著作,而是让孩子们就读过的故事、诗歌或者影片涉及的哲学问题进行讨论,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让学生们注意论证的质量。如果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面向成年人的哲学教育可能就要阅读哲学经典并就哲学文献中的哲学问题进行讨论。但有逻辑的自我思考,给出充分理由的逻辑论证,以及善于提出问题,清晰精准地表达思想等训练,是所有哲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符合哲学本性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育才能是一剂“聪明药”。反观我们的哲学教育已不用多说,每个哲学教师都心知肚明,无论是中学、大学的政治理论课,还是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大都是老师讲,学生记,考完试不用多久基本全忘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哲学学科积累了丰厚的哲学文献,其中有许多类似自然科学知识确定性的客观知识,哲学专业教育当然要了解和牢记哲学知识,但在哲学教育中缺少必要的思维训练,没有独立的思考、理解和论证,这些知识就只能是僵化的教条。如李普曼所说不但不能让人聪明,反而使人愚蠢。

 

清晰思考,清晰表达,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的第一条目标。任何学科专业的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都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什么小学生的哲学教育能特殊地让孩子们聪明起来?这与哲学的性质相关。哲学是一种追根究底的无限性思考,是对人类的知识和价值给出终极解释的追求。人类的知识除了直接的经验之外,都是推理的间接知识,推理、推论需要前提,而前提又有前提,无限的追问导致了解释的无穷倒退,哲学反思必然触及使全部人类知识得以可能的终极基础。经过漫长的哲学发展,特别是自康德以来到20世纪英美分析哲学的发展,哲学分析逐渐触及人类思维的基本概念结构或概念框架,我把它类比为计算机的元语言、元程序。从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到康德的先验范畴,再到黑格尔逻辑学诸范畴,进而到现代哲学逻辑分析、语言分析所揭示的逻辑基础和日常语言的概念结构,哲学反思无限逼近我们全部知识的终结的原初构造。对人类价值的追问亦是如此,从苏格拉底对勇敢、诚实等美德的追问,到罗尔斯什么是正义的论证,传统美德和伦理规范的基础不断被消解和重新论证。按照哲学的理论性质去澄清认识和价值基础的哲学思维训练,是哲学特有的。其他经验科学的反思是很有限的,比如,物理学必须承诺物理客体的存在,否则即无法从事物理学研究。无限的反思和追问使哲学思维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承担的特殊职能,也使其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如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理性对话精神等等。

 

哲学的怀疑精神不是消极的怀疑和简单的无信念,笛卡尔式的知识还原其目标是确立清楚明白的真观念。我可以怀疑既定的一切知识和观念,但我在怀疑是不可怀疑的,从而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知识基点。怀疑是给出充分理由的坚实论证的要求,是积极的理性精神。同样,哲学的批判精神也不是我们熟悉的革命批判和政治批判,不是意识形态和语词的暴力。康德说过“现代尤为批判之时代,一切事物皆须经受批判”。宗教不能由于其神圣、法律不能由于其尊严而避免批判,只有经过理性自由公开的检讨和论证,才能获得诚实的尊敬。哲学批判是理性法庭对一切事物合法性的理性的自由公开的讨论和对话。而每个人大胆地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评审一切,这就是康德理解的“启蒙”。哲学的反思精神不仅指向人类认识和价值的基础,也包含着自我认识、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特别是中国哲学的内省精神,把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作为基本的方向和任务,成为造就崇高人格和人生境界的主要路径。哲学作为无限的反思和追问,其所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不同于经验科学真理的超验的看法和观点,所以无法用经验的标准加以检验,从而只能在哲学共同体的对话、辩论中获得更为坚实的合理性证明。辩证法在其本来意义上的对话,是不同超越观点的对话和论辩。特别是当今天这个全球性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哲学对话是不同信仰的对话,是触及文明灵魂的对话。按捺下群体性的激情和激动,以平和、宽容的理性精神对异质性的世界观做出理解,从而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许是未来文明的出路。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育方能培养上述哲学精神,而当孩子们或成年人真的养成一些哲学精神,哲学何止是“聪明学”,它甚至可能是“文明药”“济世药”“创造药”。

 

我们尚未谈到哲学和创造、创新的关系,按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迦塔利《什么是哲学?》一书中的看法,哲学的本性和任务就是创造概念。只有创造新概念,才能在内在性的概念平面上给混沌纷乱的经验世界以理性的秩序。这两位哲学家创造了“千高原”“游牧民族”“根茎”等形象概念,从而带来对哲学和世界的后现代主义理解。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对创新和创造作了自然主义进化论的解释,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毕竟可以发生在一个盲目的、偶然的、机械的力量所构成的世界之中。例如我们可以把‘创新’视为当一个宇宙射线扰乱一DNA分子中的原子,从而使东西倾向于变成兰花和类人猿时所发生的事情。同理,我们可以把亚里士多德隐喻式地使用‘实体’一词,圣保罗隐喻式地使用‘圣爱’一词,牛顿隐喻式地使用‘引力’一词,都当作是宇宙射线扰乱了他们大脑中若干重要神经细胞的精密结构的结果。”偶然的机缘使“新的语在他们心中滋生”于是他们具备了新的工具,可以做这些工具尚未出现前所无法想见的事情。”(引文见《偶然、反讽与团结》)这些后现代意味的创造和创新的理解,在我们看来都有些主观主义的倾向。新概念、新语汇作为新工具带来了新解释和新行为,这当然说得通。但是按照古典的哲学精神哲学是真理的追求,哲学概念的创造不是偶然的机缘促发,它也不仅仅具有工具性的潜能,它是对世界本质和人的认识、价值的基础的逐渐逼近。所以,概念创造必须“面向事情本身”。黑格尔强调要沉入事物自己运动的节奏中,按照事物自身的逻辑去揭示其概念本质。胡塞尔力求在现象学还原中达到一切知识和价值得以明证的意向性构造,从而也把握了意向性构造的世界和事情。海德格尔认为这二人并未真正做到“面向事情本身”,必须改变意识优先和人优先的哲学立场,以存在的优先性倾听存在的召唤,才能有归属于存在的思想。无论如何,哲学的创造和创新必得经过艰苦的哲学训练,我们真的希望哲学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章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