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家钧窑创始人:钧瓷艺术家——周有

 天心文档 2016-10-19

周有 ,男,汉族,1929年生,禹州市神垕镇人,中共党员,建国初恢复钧瓷生产老艺人之一,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禹县钧瓷一厂党委委员、钧瓷试验车间党支部书记、党政办公室主任,钧瓷特大件奠基人。

1949年7月任神后总工会副主席。

1953年曾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参与研制钧瓷作品甚多,其中“荷口双龙瓶”、“双龙戏珠瓶”。

1956年开始恢复钧瓷研究生产,卢光东第一代艺徒,主要技艺钧瓷手拉坯成型、造型、设计。对钧瓷的恢复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以刘国安、刘富安、杨志、王松申、苗钧等钧瓷生产、试验的中坚力量,对钧瓷的恢复与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在新组建的地方国营禹县神后瓷厂工作。

1961年调禹县陶瓷一社(后改一厂)。

1972年在他的带领下钧瓷的试验和生产、得到了飞跃的发展,经过多次试验是钧瓷釉色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新投入74#、26#钧红釉配方在此影响下苗军、王广振等人又试验出几十种釉色及混合色花釉等新品种并荣获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在钧瓷烧制方面大胆探索和创新由原来的1立方米窑炉发展到6立方米到12立方米的窑炉,完成了有一个一门、二门到四门的窑炉烧成试验,形成了钧瓷烧成的一整套烧成制度和烧成方法。对钧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4年被国家领导以国礼送日本。

1978年他在钧瓷的特大件制作中总结出一套生产技术工艺程序,规范了钧瓷特大件各工序的制作制度,对神垕钧瓷特大件的生产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1978年设计的钧瓷产品被选送毛主席纪念堂。研制的仿宋官瓷1984年通过了轻工部、故宫博物馆鉴定。

1990年作品分别获省第二届陶瓷艺术节展评三等奖。

1991年获首届“兴豫杯”优秀奖,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商品交易会一等奖,“今日河南精品展特等奖”,省优产品三等奖,省乡镇企业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展金奖,农业部第三届出口商品展览会金奖。1995年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02年之际,其作品钧瓷双龙大花瓶由禹州市人民政府、神后镇代表河南人民向毛主席纪念堂敬献并被收藏,同时分别被全国政协、全国妇联收藏。

1996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中国钧瓷艺术香港国际研讨会”上做手拉坯表演。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进行了报道,先后有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河南电视台《七彩虹》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晚报对他的事迹进行详细的报道。

2003年病故。



周有钧瓷生涯简历




      周有、曾用名周富安。男、汉族,1929年生于钧都神垕镇,中共党员。1949年初任神垕陶瓷工会副主席,曾不断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神垕陶瓷工人罢工运动。1953年加入第一陶瓷合作社历任车间党支部书记、厂部副主任、行管科长、厂党委会委员。

 

    1955年在禹县神垕第一陶瓷生产合作社钧瓷恢复初期卢广东老艺人的第一代艺徒。主要技艺是钧瓷成型手拉坯,他聪明好学手拉钧瓷成型受到卢广东老艺人的称赞。


     六十年代初、因厂内生产资料极缺、组织上分配他对外联络,采购钧瓷生产物资和钧瓷试验资金工作。对六十年代初厂里得到两万元的扶持资金,拨回的运输汽车,做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他积极工作,曾于1953年被评为出席省工会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的代表,,1956年又被评为禹县劳动模范。


     197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工艺美术品座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我厂代表带去了一些钧瓷作品、并开始筹备重新恢复钧瓷生产。他作为一位老钧瓷匠师,厂领导任命他为钧瓷车间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首先请回了已休息在家的钧瓷老艺人他的老师卢广东老艺人,有病休息刚刚初愈的手拉坯大师苗才娃,以及在其他车间的上釉师傅唐保才、刘国安、郑喜旺,并请郑喜旺为车间主任,又新挑选了青年艺徒,刘富安、杨志、苗钧等人,组成了精通技艺的骨干队伍。在1973年国务院批转外贸部、轻工部大力发展工艺美术品文件的教导下,使新组建的钧瓷车间顺利生产、实验。在他主持钧瓷车间工作的几年时间(1972--1980)钧瓷的实验、生产得到飞跃式的发展。

      一、首先培养了一批新生力量,以刘富安、杨志、王松申、苗钧等人,后来都成为钧瓷生产、实验的中坚领导力量。

      二、经过多次实验,使钧瓷釉色在“文革”前的基础上又新投入74#、26#的红釉配方,并具在钧釉的影响下,苗钧、王光振等人又实验出了几十个彩釉单色、象色、混合色花釉等新品种,并荣获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钧瓷烧成有原来的1立方米窑到6立方米、12立方米。有一门、二门到四门窑炉的烧成理念。

      四、在钧瓷造型上,他是个内行里手,不但能手拉坯还能炫模造型。最值得尊敬的是在他年已花甲之时,对钧瓷的特大件制作总结出了一套生产技术工艺程序。规范了钧瓷烧制特大件各工序的制作制度。

       1.造型的选择有原先的粗、高特点,经过几次失败后,总结为细、高,线条变化二节现烧的工艺。

       2.制作、干燥有自然我干燥改为内外结合干燥、内用加热干燥,坯体有厚、薄之处,将厚处进成针孔式透气干燥。

       3.坯体泥料配方,由原来匣钵的生产料坯体配方,改为粘土、熟料、大、中、小细度结合的新配方。增强了坯体干燥后的强度。

       4.素烧有不同匣钵到使用匣钵围装。并总结出慢起火、慢升温、慢通风的“三慢”方法。

       5.上釉有侵釉改为喷油、刷釉。窑外上釉改为窑内上釉等工艺。

       6.特别是烧成方法,原来点火升温快,造成坯体炸裂、滚釉,后来强行烧成慢升温、小火升温、强行气化阶段的过快、过急操作。止火时不扒大窑门,扒小窑门,不抽炉条,不扒千子眼的制度。

       以他为首的车间班子特别重视实验纪律,所以不管是本车间或者实验室的实验产品都能按照要求保持历史现状,准确的记录下来。

       在他的带领下,1977年到1978年之间,为参加在北京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厂里组织攻钧瓷特大件花瓶、花盆任务。以他带领为主的一车间攻特大花瓶。实验车间攻特大花盆。共同总结出了所列出的烧制特大件的工艺操作规程及制度。这些规程至今使用,指导特大件的生产。当时满头银发的他在开窑成功的。



       







全国政协会堂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