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件你每天吃饭都会用到、却很少注意到的东西

 阿丁480 2016-10-19






对,就是筷子。



无锡的南禅寺,以前也曾有一家筷子商店,开了好多年,我曾与店主聊过几次,是因为店主人的老爸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摄影家。遗憾的是我们几乎没有谈过筷子的话题。如今,这家可能是无锡唯一的筷子专业商店也已消失。


我记得店里的筷子的形态多种多样,甚至还有些稀有材料,并且在筷子上还会有许多的雕饰,从烙画到镶嵌,多彩多色。



前段时间,我应朋友邀请,在一家西餐厅用餐。擦得锃亮的刀叉,整齐地摆放在桌上,而我仍然示意服务员,帮我要了一双筷子。原因很简单,我用不惯刀叉啊。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甚至东南亚人,都是用筷子吃饭的,西方人却用完全不同的食具,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找到一本《中国饮食文化史》,发现筷子竟与江南历史文化颇有渊源。首先,“筷子”这个词就来源于江南吴中地区。筷子古时候叫做“箸”,但江苏浙江的渔民很忌讳这个字。因为江南鱼米之乡,水路发达,渔民们捕鱼运米都是用小运,“箸”与“住”同音,渔民们怕船停住没生意,船“蛀”了会漏水,所以就把“箸”字改叫成了“快”。久而久之,快也就成了今天的“筷”了。




中国人也不是从一开始就用筷子吃饭的。筷子有,但主要用来搅拌食物和夹一些辅菜。书上说,石磨的发明是一个转折点。在石磨被发明出来之前,古人把小米当主食。小米大部分是煮成了粥喝的,用勺子方便,所以最早中国人仍是用勺吃饭。这一点你去博物馆看就会发现,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调羹。但有了石磨,小米就被小麦取代了,吃面食用筷子方便,特别开始吃饺子之后,基本上都是用筷子。


南方人比北方人更早开始用筷子,这跟稻米的普及有关。我在书上查到,稻米从宋代开始向北方普及。到了明代,华北地区的政府要求开始种稻米,这个时候北方人也渐渐开始用筷子吃饭了。



中日韩三国筷子的差别


虽然说中日韩三国人都用筷子吃饭,可这筷子里也还是有不小的区别。中国筷子形状头圆尾方,暗含天圆地方的意义。而且长度很长,是所有筷子中最长的,这是为了便于在大桌上远距离夹菜。



典型的日式筷子


在日本餐厅里放着的日式筷子,又短又尖,其实这种造型,是中国唐代的时候传到日本去的。唐宋时期的中国,文明正值鼎盛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吃饭,普遍用“分食制”的方式,就是不像我们现在围坐在圆桌边夹菜,而是饭菜分成每人一份,摆在跟前,只吃自己的那份。用不着伸长了手去夹菜,自然筷子短一点更方便。日本一直保留了分食的习惯,所以筷子的样貌也跟着延续了下来。至于尖,一说是日本人多吃鱼,尖头便于挑刺,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扁扁的韩国筷子


韩国筷子则比较奇葩。韩国人喜欢用金属筷子,而且又细又扁,使起来特别不顺手。我猜是不是韩国人喜欢吃烤肉的缘故,所以才用金属筷子,哈哈。扁头也可以更容易地夹住肉。不过我是一点也用不惯韩式筷子,头重脚轻的,还是木质或者竹质的筷子用着顺手。


筷子简简单单的两根,可里面的风俗礼节相当多。平常熟知的,比如不能用筷子指人,否则就等于在骂别人;不能把筷子插在饭里,那样像是给死者上香;还有不可以用筷子敲碗,因为乞丐在街上行乞也这样。



用筷子“施法”驱邪治病


江南一带至今还留有立筷子的风俗。我上个月去苏州乡下,就看到有人生病,村里的村妇取来三根一样长短的筷子,竖在碗里,然后从筷头处顺着浇水,看水流是否能合在一起,以此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相当的迷信,但也佐证了筷子在中国、尤其是江南历史文化中渗透之深。


'一根筷子哟,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著名的歌唱家付笛生演唱的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韵味十足,着人深省。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手拿碟儿敲起来”,则是用筷子敲碟子打节奏,边敲边唱,很有特色。


还有,以唱“小苹果”走红的筷子兄弟组合,为何叫筷子兄弟?不得而知。


我想,这一些与筷子有关的艺术现象,正可说明,小小的筷子文化已是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