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祭祀文化:慎终追远、报本返始

 霃楓 2016-10-19

? 提示美食、美景、美文、美人,“乡土”(hvillage)浑身是宝,就等你发现!!对准上面蓝色字体轻轻一点就完成咯!亲~~你的家乡一定也有好吃好玩的好货,小编等你信哟~~~



客家人有句老话说:“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而这句老话正是客家人“不忘本”的最好体现。



客家围屋内盛大的春节祭祖场景



客家人历来十分注重对先祖的膜拜祭祀。每年除了最重要的春节祠祭、春节墓祭、清明节墓祭以外,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半)一般还有举办家祭。通过祭祀的思宗念祖活动,既传承了客家人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传统美德,又起到了敦亲睦族、维系团结的作用。



春节祠祭


春节的祭祀是客家人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节前,首先要祭灶。十二月二十三日晚后要将厨房的灶台刷洗干净,把旧的灶君像取下烧掉,年三十晨再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以求今后一年全家不愁吃、胃口好。


客家人喜欢一姓一村或一片聚族而居,各姓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的神龛里供奉着本姓始祖、高祖和定居地的列祖列宗的牌位。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后,各姓祠堂都进行大扫除,抹洗祖牌、清理香炉、烛台、案桌,楹柱上张贴姓氏楹联、郡望堂号,大门悬挂姓氏大红灯笼,呈现一派节日喜庆气氛。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去祭祀。客家围龙屋中的十几户都是同姓同祖宗的人家。围龙屋的上堂是祭祀祖先神的地方,上堂的上方是神龛,神龛上供奉本族历代列祖列宗,并书“天地君亲师位”,神龛前摆放着是祭台香案。每年春节,围龙屋里的各家各户都会一起忙着祭祀事宜,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上鸡、鱼、肉、果品,用来敬奉祖先。老老小小都要在祖先面前下跪三拜,祈求祖先保佑。

其实,在客家人的围龙屋中,最有分量当属摆放在围龙屋上堂神龛后面、龙台之下的五块石块。这五块石块是祖先在建造围龙屋时就摆放于此的,称之为“五行石”,即代表“五行”:水、火、木、金、土。它们是构成字宙的五种元素,围龙屋拥有了这五行,也就拥有了与大干世界相一致的结构要素和和谐因素。因此每次在上堂祭拜祖先之时,“五行石”也同样成为了祭拜对象。


除此之外,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还要要挂起祖宗画像和代表姓氏的大红灯笼,要在大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而这春联也是根据姓氏来写的。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年夜饭时,必须多拿几套碗筷,请祖先与我们“一起吃”。


除夕夜的晚上还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老人称这个为叫“点岁火”,从前有牛栏、猪舍时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其实,只要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客家人对祖先的种种祭拜活动。对祖先的祭拜之所以成了客家祭祀文化中最突出的一部分,其原因还要追溯到客家的形成历史和文化传统。


春节期间挑选某吉日上午,全族男女老幼,人人穿新衣戴新帽,家家喜气洋洋云集祠堂,庄严肃穆,摆放好牲醴茶果糕点等供品,焚香点烛。接着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念诵祭文,赞扬祖德,陈说本姓渊源,迁徙经由,勉励族人传承和发扬祖德。在长者的指挥下,全体肃立,虔诚地向列祖列宗行叩拜礼,然后烧纸衣、纸宝,燃放鞭炮、敲锣打鼓。祠祭期间,在家的、外出读书、工作的宗亲们欢聚一堂,相互交流、道贺,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也会给孩子们派发利市,祠堂里外洋溢着一派喜庆和吉祥氛围。


客家的先民,原为中原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被周边的其他民系视为“客人”,即“外来人”。为了不受当地人欺负,客家人必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共同建设家园,以至于期待有一天能够回到故乡。而把客家人联系在一起便是——祖先,追述、崇拜自己的祖先,建立宗祠,好让人们记住自己的来源。后来,虽然客家人再也没有返回中原,但现在的宗祠除了祭祀先人以外,也包含着客家人对后代子孙的殷切希望。

客家人数千年来,历经丧乱,艰困播迁,仍能团结相亲,守望相助,子孙繁衍,拓展进取,靠的便是对祖先的敬仰!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正是用这种“祖先崇拜”的共同行为,努力维系着一个民系的精神特质,守护着中华古老文化的共同心理——“把根留住”的情结和炎黄子孙的意识,这便是客家人血脉相传的精神内涵!



春节墓祭(“挂纸”)


客家人除了重视“七月节”,每一年的“挂纸”更是少不得。所谓“挂纸”,是客家人对扫墓的别称,是悼念死去亲人的一种祭祀活动。或许你会问:为什么不是“扫墓”而是“挂纸”呢?因为客家人的“挂纸”不仅仅是除清坟头杂草,还要在每个坟压坟纸,而且要压三列九行的纸钱。

在先人的墓碑上通常都有下两代人的姓名,从前只记录男丁的姓名,如今早已无男女之分。这是因为家族人希望祖先不要忘记了他们的子孙们,而企求他们的保佑。

坟前摆放的供品,也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有大小“三牲”两副——一般是鸡、鹅、猪肉、鱼等几种中的三种,最简单的是猪肉一块,咸鱼两条,三碗饭或饭团若干,筷子三双。三茶五酒,茶一般只斟一次,但酒要过三回。香三枝或三枝为一束多插,蜡烛两枝。点香烛,焚烧纸钱,三跪九叩之后,放一挂鞭炮仪式便算结束。

不过,客家人的“挂纸”通常除了清明时节进行,在春节期间也进行。过春节时,待到一大家子齐聚之时,定会在正月十五之前选择一天去祖上坟头“挂纸”。这是因为旧时男丁在正月十五之后,便要到外出打工或则出洋,所以要选择家人全到齐的时候才“挂纸”。

客家人向来推崇孝道,人们不管居家或外出,都要供奉祖先牌位,按时祭奠,晨昏献香。通过对祖先的祭拜,可以启发子女的孝敬心理,培养子女爱护家庭的热情,示子女以为人处事要饮水思源,以荣宗耀祖为本。而“挂纸”便是崇尚孝道的一种表现,正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遵循孝道的人,才会是一个能够自觉地从善弃恶的人;一个遵循孝道的家庭才会是一个和美的家庭;一个遵循孝道的家才会是一个安定团结的家。



清明节墓祭(“挂纸”)


客家山区交通不便,祖先墓地星散,故墓祭在清明节前三五天就开始准备。大家带上各种供品和香烛、纸衣、纸宝、鞭炮,同时还要带上镰刀、锄头等工具。到了墓地,首先把墓周围的杂草、灌木割除干净,墓头额上挂上洒有鸡血的红纸,亦称“挂纸”。


在墓地从左至右插上12支香串纸片(闰年插13支)称“龙神纸”。然后摆上牲醴果品,焚香点烛,大家按辈分高低排列好,崇敬地向祖先亡灵行三次叩拜礼。最后焚烧纸衣、纸宝,燃放鞭炮。


旧时,墓祭经费由公尝支出,有些还请吹鼓手或八音班,来回路上吹吹打打,众人在墓地膜拜时,也要吹打一番,热闹非常。此外,有些墓地路远,大家还带上米菜、酒水及炊具、碗筷,在墓地的山上野炊,称吃“醮墓饭”。其时,正值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大家趁墓祭踏青,欢声笑语,也觉心旷神怡。



中元节家祭


中国有传统的三大鬼节——清明、中元、冬至。清明扫墓在全国各地盛行,而客家人则把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客家人也称“七月节”)看得较重,影响更广,祭祀仪式也最隆重。虽然客家人有时也会祭神,比如说:土地神、门神、灶神、农神,但客家人祭得最多的是自己的祖先。


农历七月十五称中元节(古人称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民间传说,这天祖先的亡魂都会回家与子孙团聚,故有“鬼节”或“亡魂节”之称,家家都要备好牲醴、纸衣、纸钱祭祀他们。所以农历七月十五,也是客家人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


当天,各家各户都会很忙,大家都要宰鸡鸭、买鱼肉、备酒水等供品,在自己屋内厅堂设案,摆设牲醴茶果,焚香点烛、烧纸钱、纸宝,虔诚祭拜祖宗。上午一般要写好包皮,即用来包裹冥衣信钱的、有固定写法的草纸。每家要杀一只鸭子,并且要把鸭血滴在草纸上,草纸一般都用工具凿成钱币状。大约在晚上六点左右,客家人在自己家的祠堂前烧那些沾有鸭血的纸,相传这是让鸭子带路,游过奈河,把冥衣信钱送到祖先面前。


有些地方在当日晚饭后,还要在村头、路口插香、烧纸衣、烧冥币,超度孤魂野鬼,祈求保佑一方平安。


七月半,时值农闲季节,大家借助这一家祭传统节日走亲访友,互相宴请,谓之“过月半”。为了避免同一日“过月半”,影响互相拜会串门,从七月十二开始至七月十七,各村各地分别举办“过月半”,届时轮流由各主家认真筹备酒菜,宴请亲友,久而久之,也自然地成了客家传统习俗。


客家人七月半的祭祖敬神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其流传下来的礼仪虽然多少仍与封建迷信有关,但这却是客家人怀念祖先、寄托哀思的表达,以起到缅怀先人功绩、勉励后人的作用。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