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題張氏隱居二首

 養拙 2016-10-19


其一

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1]

澗道馀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2]

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3]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4]


其二

之子時相見,邀人晚興留。[5]

霽潭鳣發發,春草鹿呦呦。[6]

杜酒偏勞勸,張梨不外求。[7]

前村山路險,歸醉每無愁。[8]

【注釋】

[1]丁丁:讀爭爭,伐木聲。

[2]石門:山名,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境內。

[3]不貪:《左傳》記載“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南史·隱逸傳》又記載:“道徽父祐至行通神,隱於四明山,嘗見山谷中有數百斛錢,視之如瓦石不異。采樵者競取,入手即成沙礫。”

[4]杳然:幽深的樣子。出處:處讀上聲,音(chǔ),即行藏。虛舟:無所維繫的小船,比喻虛己以遊於世。

[5]之子:指張氏。時:這個時候。

[6]鳣:鯉魚。發發:讀撥撥,魚兒跳動的樣子。

[7]杜酒:相傳杜康擅長釀酒,所以稱酒為杜酒。張梨:《文選·潘岳〈閒居賦〉》有句“張公大谷之梨”。在這裡,杜甫以杜酒和張梨分別指自己和張氏。

[8]歸醉:指醉歸,非是酒醉。每:當。


【三心堂解】

這兩首詩是杜甫在始遊齊趙時所作。題目中的張氏,大概指的是張玠。

這兩首詩很有意思,有的人認為是在不同的時候作的,如楊倫《杜詩鏡銓》卷一:次首當是數至后再題。張遠《杜詩會萃》卷一中評論第二首時說:此詩雖題張氏,與上非一時之作。

也有的人持反對意見,比如紀容舒《杜律詳解》卷一:本一時所作,文意相承。前首言日斜始到,則已向晚矣;張具酒邀公,公遂乘興而留。“晚興留”三字,是一篇之主。

我比較傾向於後一種觀點。

如果是一人一時所作,絕大多數人會採用相同的詩體,都是七律、七絕,或者五律、五絕。而《題張氏隱居二首》卻一首七律,一首五律,所以會讓人覺得不是同時所作。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杜甫的創造力。同一詩題,用不同的詩體來表達不同的側重點。

第一首,“獨相求”三字,已表明了作者出而尋覓張氏隱居的情況。前四句是作者沿途所見。后四句是對張氏所居之處的描繪。

第二首,“晚興留”三字,已表明了張氏留飲,主賓諧恰。“杜酒”二句,更加小巧:就是我家的,你偏偏要勸我酒;梨是你家的,你根本不需外求。對飲圖如在目前。只有這樣,才能歸醉每無愁。不是酒醉,乃是二者深契也。

二首詩用不同的詩體,描寫了作者出訪隱者的一個完整的過程,二首缺一不可。可以看為杜詩連章的濫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