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体质如何理解?及辨别方法

 竹篮打大钻石 2016-10-19

文|编辑部  图|网络搜集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湿热体质逐渐成为我国人群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约占人群总数的9.88%,以南部和东部地区最为多见。

夏去秋来,在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里,有很多的人都会患上湿热的毛病,脸上痤疮此消彼长、油光发亮,大便黏滞不爽、有解不尽的感觉,阴囊潮湿困扰了很多人,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腻的食物会导致湿热内蕴,易患疔疮之类的疾病。

《读医随笔》中说:“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气涩也。”即湿热体质者体内湿气较重,且容易引起气滞,或者有血燥热、气机不畅的现象。

《温热论》中说:“有酒客里热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在阳之躯,胃湿恒多;在阴之体,脾湿亦并少,然其化热则一。”意思是说,常饮酒、内热盛的人,受外湿入侵易生湿热。阳热的人,多有胃湿;阴盛的人多有脾湿。有湿的人受热邪时只会形成湿热。


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位于中焦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因此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

则是一种热象。

如辛辣或者热性的食物吃多了,人体会滋生内热。体内阳气过盛,阴并制阳,也易产生热象。水湿滞留过久会化热,而阳热的人则因水湿入侵而形成湿热。

湿热是指人体内的湿与热同时存在的现象。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所谓湿热内蕴是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水湿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阳热因受水湿困阻而难以正常运行,水湿受阳热熏蒸而使阳气更受损伤。


湿热体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所谓湿热内蕴是指湿热蕴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水湿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形成湿热交困的局面。阳热因受水湿困阻而难以正常运行,水湿受阳热熏蒸而使阳气更受损伤。


所以,湿热体质者常表现出体内湿与热并存的现象。



湿热体质的表现


总体特征:

1、长痘,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易生粉刺,皮肤易瘙痒

2、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气较急躁

3、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

1、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

2、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

3、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

4、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5、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6、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湿热体质调理:

调整原则:清热利湿。湿热体质者还可采用宣透化湿和通利化湿的方式。宣透化湿是采取散热、泄火、解毒、去浑浊黏液为主要方法。通利化湿是采取利水、清热、渗湿、泻下为主要方法。

饮食调理:薏苡仁、苦丁茶,以清淡为主,可多食赤小豆、绿豆、苦瓜、黄瓜、芹菜、莲藕等甘寒的食物。

运动调理 :适合跑步、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

情志调理:多听一些悠雅的音乐,把自己的情绪尽量调整到一个休闲自在的境界。

其它:口苦口臭用佩兰叶(或霍香)咀嚼嗽口特别灵验。皮肤骚痒用马齿苋(茵陈)煮水擦洗骚痒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酒伤肝胆脾胃,容易生湿热,湿热体质者应戒除烟酒。同时,辛温燥烈、大热大补、味厚、脂多、油腻、甘甜的食物要少食或不食。


中医将人的体质大体分为九类,每个人体质各异这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但每个人体质又不局限于其中一种,只是它们在随着你的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而表现不同。湿热体质的形成除了又湿又热的环境影响外,还与人们饮食辛辣、爱吹空调、嗜好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关。

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以化湿为主,热重以清热为主。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湿热分有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证和湿热痹证等。由湿热引起的病症问题可大可小,若影响机体正常运营时,应及时治疗。

课程时间表
中华保健养生学会

8月31号  中医外治膏药制作班

9月01号  针灸推拿综合班

9月01号  催乳师班(福州校区)

9月02号  新九针疗法班

9月09号  针灸推拿综合班(福州校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