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我们怎样办学术期刊?

 ikon21 2016-10-20

按:此文写于20157月,由于某种原因,一直没有发出来。时隔一年多,特地发在平台上,用来与同行交流,别无他意。

 

今天我们怎样办学术期刊?

 

胡键

 

前面我谈了怎样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在这里我要谈论一下今天我们怎样办学术期刊。今天,学术期刊被诟病的情况非常严重,包括核心期刊问题、发文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版面费的问题、核心期刊分等级的问题,等等。不少学者在媒体上撰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揭露,但一般都会把学术期刊作为批判的对象。而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们又忙于自己的业务工作,即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回应这些情况。于是,在学术界似乎就真的以为这些是学术期刊本身的问题。诚然,少部分学术期刊的确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还没有创出品牌的杂志,基本上就是靠收取硕士生、博士生的版面费而生存下来。但是,凡是有名望、成品牌的学术期刊绝对不会有此方面的问题。再说,即便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在期刊的版面上,但根源可能还是在科研管理体制上面。因为科研管理体制追求的论文产出的数量,而论文产出的质量并非从论文本身来衡量的,而是通过科研管理部门认定的不同级别的核心期刊来衡量的。再加上,各高校对硕士生、博士生的论文发表要求,而为了如期毕业拿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发表论文也就有急迫感,于是即便是低水平重复,甚至是抄袭的文章,交版面费就能发表也愿意。这样无疑就纵容了一些低品质的学术期刊借用“核心期刊”来要挟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正是这样,学术垃圾充斥着我们的期刊上,这种情形显然与科研管理部门有直接的关系,尽管学术期刊本身要负一定的责任。

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作为研究人员还是作为学术期刊的主编,都不得不思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今天我们怎样办学术期刊?在这里我想放弃研究人员的身份而以一名主编的身份来谈谈我们今天如何办学术期刊的问题。

办学术期刊是一种境界,办好学术期刊是另一种境界,但带着一种责任感、事业感来办学术期刊,那更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境界。因此,今天我们应该用第三种境界来办学术期刊。这就要求办刊的主编要有以下的情怀:

  第一,要有学术担当。这是第一重要的。学术期刊本质上是为学术服务的。一是要有学术创新,没有创新思想的论文,发出来不过是完成了科研考核而已。问题是,我们究竟是为什么办刊的?毫无疑问,我们绝不是为考核办刊,不是为学位办刊,不是为职称办刊。可是,作为主编,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论文,说某某要拿学位、某某要评职称、某某要完成科研考核,等等。说内心话,作为主编最不愿意接到这样的文章,接到这样的文章也头大。作为主编,唯一的愿望就是为学术思想创新办刊。同时,也是为传承学术思想办刊。学术思想是一代一代传承的,而学术期刊是传承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也是工具。通过学术期刊,我们可以了解前辈学者的研究情形;同样,通过学术期刊,我们可以把最新的学术成果看法出来,从而也就是为未来储存了学术思想。正因为这两大功能体现了学术期刊的学术担当,也即是学术期刊主编和编辑们的学术担当。为了这两大功能,作为主编都永远希望有最好的文章刊发,至少是有所创新的文章刊发。

第二,要有文化担当。学术期刊虽然发表学术论文,但学术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软实力。学术作为文化软实力取决于学术论文的内容。众所周知,文化垃圾肯定不能成为文化软实力,只有那些有见地、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才能成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因此,文化担当就是要杜绝文化垃圾。如果没有文化情怀,没有文化担当,就不会关注论文的内容,甚至会把文化垃圾发表在刊物上。在此情形下,学术期刊不仅不会成为文化软实力,更难以成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要有社会担当。学术期刊除了上面所说的两大功能外,还有一个教化社会的功能。如何教化社会呢?一是要展示优秀学术成果,二是要传播优秀学术成果。展示是前提,在展示的同时,还要把学术思想传播出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在于在解释历史、预测未来的过程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而为社会提供某种智慧。不少人试图把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社会工程学”来看待,也就是期望人文社会科学能够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也不可能。人文社会科学最大的功能就在于用思想来滋养社会,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这个过程可能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当然其影响也是持久的。因此,学术期刊的社会教化功能就是展示学术思想,把学术思想传播出去,使之转化为社会的精神食粮。

第四,要有批判精神。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的态度。作为主编、编辑,就是要对论文精雕细琢,能够精益求精,使一篇论文通过反复修改之后真正体现作者的创新。因此,主编、编辑就应该有批判的精神,有挑剔的眼光,甚至是吹毛求疵的态度。没有批判的精神就难以获得好的稿件,就难以把文章修改到最满意的程度。当然,批判的精神并非是无理取闹的态度,也不是随意批判。批判要有根有据,能够就论文提出十分中肯的批评意见,同时更能提出非常专业的修改意见。否则,编者与作者之间就会产生误解。避免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本途径就是编者也专业,作者要谅解。因此,办好一本学术期刊,尤其是综合性期刊,对于主编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一个人的专业领域无论有多宽,也都不足以完全来驾驭一本综合期刊。绝大多数综合期刊覆盖的领域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因此,在组织专家撰文,选题策划,这些就非常考验主编的知识结构。至于要对具体的论文提出十分专业且到位的批判和修改意见,就更是对主编的最大挑战。因此,编者的批判精神来自于编者的学习精神,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对论文的批判的水平。

第五,要对年轻的研究人员进行学术规范的启蒙。学术规范(另参见本人另外文章的专门阐释)是学界最大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攻读学位的时候,几乎没有老师专门来谈学术规范,甚至老师们也常常忽视学术规范的问题,基本上是教授知识和研究方法。所以,绝大多数轻轻科研人员都忙于课题、忙于发表论文,也很少思考学术规范的问题。从来搞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年轻科研究人员的论文是在学术规范上被拦在发表之外的。主编和编者在审读论文的时候,第一眼肯定是选题,不少青年科研人员有较强的选题能力,能够抓住学术界的理论热点、也有现实的关注,简言之选题具有创新性。但是,在写作时由于缺乏学术规范,编者感到作者没有学术积淀,所以论证混乱。这样的论文就很难入编者之眼。假若能够按照学术规范来撰写,这样的论文就很有可能被选中。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主编、编辑就有责任对年轻科研人员进行学术规范的启蒙和普及。不要以为学术规范是八股风格,应该知道,形式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而学术规范从某种角度来看就是学术内容的外在包装。缺乏好的包装,内容的创新性和逻辑性就会大打折扣。酒香也需吆喝。学术规范做得好,就意味着论证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第六,要有铺路石的精神,帮助年轻的科研人员成为真正的学者。一份刊物就是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现在各个机构都说培养学术后辈,培养青年科研人员。为此,各单位会为年轻科研人员搭平台,包括课题、学术荣誉、资金等。但是,最重要的平台还是学术期刊,当然是指有品位、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因为,衡量学者的根本标准还是在什么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没有成果出来,再多的课题都是假的。因为,课题的理想仅仅是一项工程的开始,并不是结束。只有把成果发表出来以后,并且通过成果结项以后才是课题的结束。因此,学术期刊是真正培养人学术人才的平台。不过,学术期刊不是为任何年轻人开放的,只有那些潜心研究、致力于中国学术研究、把学术研究视为知己的视野和生命的年轻科研人员,学术期刊是理所当然要为他们提供平台。不少人是为了学位、职称和学术荣誉来发表论文的,一旦获得以后,就去做行政领导。学术期刊不应该为这些人提供平台。有人问:期刊怎么能判定一个科研人员对学术研究得出态度呢?没有别的,正是从论文本身来判定。一篇学术论文完全可以看得出一个作者对学术的态度。治学严谨、遵守学术规范的年轻科研人员肯定对学术研究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治学不严谨、没有学术规范的年轻科研人员,作为编者我肯定不相信他有学术研究的情怀和理想。

第七,要敢于得罪人,敢于对作者说不。提携年轻科研人员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同样对所有作者的论文也都是有条件的,期刊对作者论文的条件除了政治标准之外,那就是学术质量的标准。学术期刊在作者看来甚至一些领导看来就是资源,是主编的资源。学术期刊如果是一种资源的话,那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绝不是主编的私有资源,更不是编辑们的私有资源。只不过主编和编辑部代表一个机构来管理这种公共资源而已。当然,公共资源用得好就会有利于学术的发展,用得不好就会成为公私利益交换的平台。自2002年我们杂志社改刊以来,最初,同行各种排名都在全国20名左右,但近十年来,我们刊物的各种排名都在全国第二、第三名徘徊。这说明,我们编辑部致力于维护这个公共平台,维护这种公共资源的公共性。对于一个单位来说,研究人员固然重要,不过研究人员一旦成长起来,很有可能所有的光环都在研究人员身上,与这个单位越来越没有什么联系,甚至还有可能成为高薪“跳蚤”。而然,打造一个公共平台,一种公共资源,这个平台、这种资源一旦成为知名平台,成为优质资源以后,它永远是这个单位的名片,永远是学术界的优质资源。因此,作为编者,我呼吁一个机构要重视一份期刊,也要对期刊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投入;同时作为编者,我也希望我们的编辑们要敢于对不好的文章说不,以维护一个学术品牌,维护一种公共学术资源。毁掉一个学术品牌非常容易,但要打造好一个学术品牌却要付出全体编辑们的艰辛努力。当然,更要获得全体作者和上级领导的配合和支持。

第八,要随时可以提笔著文。特别是主编撰文对于引导期刊发展、体现办刊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主编的特殊身份在自己主编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往往会被人诟病,甚至被认为是借助于公共权力来提高自己的学术影响力。这种嫌疑是难免的。自办刊以来,作为主编也常常为自己的两份刊物撰稿。领导也确实对我进行了提示,说有人在举报我。但是我想,本人一直在事务之余从事学术研究,在来杂志社之前,本人的论文常常发表在北京的权威期刊上,即便来杂志社之后,也同样每年都在北京的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我自认为我的学术影响力不需要通过自己的杂志来提升。反倒是,本人在自己的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在为自己的杂志提升相应的影响因子。当然,这并不重要,最为最重要的是,为自己的杂志撰稿更多的是一种办刊引领。而另一本杂志因不算科研工作量很少有院内作者撰稿,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主编就只好亲自提笔撰文了。我们总不能让杂志开天窗。主编撰文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从民国时期办刊以来,主编都要为自己办的报纸、杂志撰写社论和主文,以体现办刊的理念和编辑部的价值倾向。为自己的杂志撰文,还体现在主编所倡导的学术规范、学术风格。更重要的是,主编要从事研究且为自己的杂志撰文以通过这本期刊来引领学术发展的趋势。众多学术期刊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种纠结:究竟是跟着学术界走,还是引领学术走?好的期刊,好的主编,就是要有学术引领能力,而不是有作者牵着鼻子走。

大家都说,期刊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是,在今天自出版、云出版的形势下,以及关于学者的智库定位的情形下,学术期刊的学理性发展道路越来越受到挑战,期刊编辑想为他人做嫁衣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不要抱怨,而要有学术的抱负。抱怨,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期刊对学术发展的价值;抱负是因为学术期刊天然就是为学术发展而办的,我们全体的编辑应该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和理想抱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