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华夏之文化艺术,真乃源远流长,博大浩瀚;而我中华民族之绘画艺术,亦如浩浩长江,滔滔黄河,前浪推后浪,连绵永不绝,诞生了不计其数的不朽名作,为中华之文化大厦添上了光辉的篇章。我辈作为华夏子孙,深为其感到自豪和骄傲。当我们读着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一股雄浑之气溢满心扉,让人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何谓“博大”?何谓“壮美”?读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则让人体悟到一种江南的秀美、婉约,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而读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会使人感到千山万壑在胸间起伏,感叹祖国山河之辽阔、雄伟。同样读着文人画鼻祖王维的作品,则“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溶为一体,以开创文人画之雄风而名垂千古。 解读这些不朽名作,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华夏民族之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和博大精深。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显然也是整个世界文明、人类文化的精华所在。我华夏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为整个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同西方文化一起,组成了整体的人类文明。所以任何对本土文化的妄自菲薄,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持虚无的态度,实际上是一种无知和浅薄的表现。在西风东渐,西方文化以漫天风卷之势弥漫之时,解读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和艺术,会使我们赫然开朗:人类真正的艺术,是跨越地域,同时也穿越时空的!认真解读会产生千年之间的思维对接;回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审视一下当下的艺术文化,就会有一种清醒的认知——我们当今的艺术是过去的延续,也是将来的过去式,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起到的乃是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为了今天的艺术,也是为了将来的艺术,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只能站在后人的肩膀上再度跨越。回头看看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艺术瑰宝,是如此的博大深厚,如此的浩瀚无比。当我们徜徉在祖国文化民族艺术的浩浩海洋中时,应该说我们是何等的自豪,何等的幸运!我们会由衷地感叹: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多么巨大的财富啊! 我们华夏的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千秋万代永放光辉;而就他们而言,也是诞生在他们那个历史时代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创作语景中。当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以当代人的目光来解读这些辉煌巨制,是会读出一种新意的。记得本人在前几年去西班牙参观毕加索美术馆时,曾拜读到毕加索解构委拉士贵支等前辈大师作品的作品,毕氏以他创立的立体主义手法,以他当代的目光,通过解读,通过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解构,从前辈大师的作品中吸取精华,同时经过自己的再度创作,诞生了标有毕氏鲜明风格的别有一番意味的新作。毕加索的作品启发了我:在我们民族如此浩瀚精深的艺术瑰宝前,倘尝试着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符号来解读一下这些先人的名作,会不会读出另外一番天地呢? 解读先辈大师的作品,首先是缘于对这些大师及作品的由衷热爱。在这些辉煌不朽之作面前,读了确乎让人爱不释手,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解读之热望。实际上我是意欲尝试着用西洋的工具、材料和形式,以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通过古画的外在艺术符号为解构、解读的切入点,剖析开去,探求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一种思维对接和心灵观照,溶古今为一炉,合东西为一璧,解构出有民族特色、有个性语言、有时代气韵的新作品来。 本人在油画艺术的田地里跋涉、耕耘了数十年,深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理解、关注显得十分欠缺。当自己幡然醒悟过来,感悟到自己是身在宝山不识宝;只有深入进去,才会明白祖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乃是我们创作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认真地探求,把古今东西溶于一炉,努力冶炼出新的艺术形式。虽然这条艺术之路是多么的艰辛,但有所收获还是可能的。我想:坚定地走下去,前面将会是一片艳阳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