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曦 读大学的时候最讨厌的科目是心理学,最近重读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果然是悬疑推理小说之王,对犯罪心理的精准把握让人拍案叫绝,也重新激起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整个8月都在读心理学方面的书,因为从来不使用快速阅读法,慢读的过程中总是能在作者的描述找到自己性格的影子,搭配心理测试更是趣味横生,读完对自己的性格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读书app:微信读书 今天推荐几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让你重新认识你自己,然后做更好的自己。
1.《怪诞行为学系列》 三册 丹·艾瑞克/威廉·赫斐利著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些司空见惯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怪诞行为学》系列丛书给出了答案。 曾有读者给我留言,认为探讨努力途中的迷茫、焦虑的心态属于庸人自扰,只要理性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权衡利弊之后积累生活所需,那么这些困扰我们的思绪都不会存在。 不可否认,理性是现实生活所必需的态度,尤其是涉及到经济行为时,如何正确评估股票风险,如何合理投资理财都需要理性考虑市场发展规律。 但是人同机器的区别就在于此,人是同时拥有理性和感性的动物,理性是必要的,但非理性行为也是存在的。试想一下,即使严格遵守传统经济学的市场发展规律进行投资就能保证万无一失么?投资失败了就不会有任何情绪起伏波动,可以东山再起打个漂亮的翻身仗么? 显然不可能。那么不能否认非理性行为的存在,我们就需要去了解它,甚至利用它为我们服务。 《怪诞行为学》系列是一本非常有趣好读的心理学书,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为我们分析了生活中可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非理性行为,尤其是非理性消费行为,我们称之为“行为经济学”。 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普遍存在的,而聪明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这种非理性行为,以促销打折、套餐折扣、广告投放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花钱。比如,各大商场会利用“满1000元返100元”或“买套装送小样”等方式吸引消费者。而我们可能只需要100块的东西,却为了这些促销提供的小优惠进行不必要的消费。 书中从这些常见现象入手,详细介绍了“行为心理学”的内容和方法,案例生动,措辞妙趣横生,逻辑严谨,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而作者隐藏的段子手属性也让文章可读性非常强。 2.《拖延心理学》简·博克/莱诺拉·袁 著《拖延心理学 2:用拖延方程式战胜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疾》皮尔斯·斯蒂尔 著
如果你以为拖延仅仅是时间管理不善的原因,那你就错了,从根本上来讲,拖延症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被拖延症困扰的人越来越多,高效行动派反而显得尤为珍贵。生活被碎片化时间所分割,我们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难集中,为了逃避结果可能产生的失败,我们宁愿忍受拖延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慌、焦虑、自责、后悔等情绪;或者希望在事情结束得不圆满的时候,给自己一个逃避的理由——因为我还没有尽力,我只是在最后临时抱佛脚,不然我会表现的更好。 拖延症的产生归根到底是对自我认识不正确所产生的,因此要彻底克服拖延症,首先要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在《拖延心理学》中,作者给出了3个根治拖延症的办法:
相对于《拖延心理学》、皮尔斯所著的《拖延心理学 2》比较艰涩难懂,但却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拖延症方程式:(期望×价值感)÷(冲动×推迟),简单来讲,就是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肯定事情完成的价值,然后集中注意力,加强紧迫感,提高做事效率,终能克服拖延症。 3.《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黛比·福特 著
由于生长环境的原因,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一种自卑心理,而自卑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总试图隐藏自己的阴暗面,或者说缺点。但缺点可以暂时隐藏,那么它可以消失吗?显然不行,人无完人,有太阳的地方必然有阴暗面。那么无法回避,我们就要学习正视它,善待它,先悦己,再悦人。当我们可以正视我们自己不可避免的阴暗面的时候,我们就在一步步走向自信。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你身上那些自己都不喜欢的特质,其实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只不过表达的程度有点过于强烈了。这就好比放音乐,如果音量开得太大,就会让人感觉有些不适应。只要你能把这种特质的’音量’调回去,你自己——以及你周围的所有人——就会意识到,你的’缺点’其实正是你的优点。它们可以为你所用,而不是成为你的绊脚石。” 简单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两颗比较突出的虎牙,你因为感觉太过突兀所以不敢咧嘴开怀大笑,或者每次笑的时候都会捂住嘴巴,这就是你试图在回避的’缺点’。但如果你把虎牙当成一种可爱的象征,每次可以畅怀大笑,那么这两颗虎牙就会增加你率真的魅力值。 那么要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作者给出了这样一些方法:
4.《钝感力》 渡边淳一 著
过犹不及总是错,过度敏感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这就让那些“心宽体胖”的人显得尤为享受生活。 渡边淳一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鉴于早年在医学领域的涉猎,让渡边淳一在心理解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会告诉你,过度敏感是一种心理问题,但这种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你的情绪,也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心气郁结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情绪起伏波动大会让血压升高,甚至会因为压力性饮食导致肠胃疾病,最终让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的不良状态。 “钝感力”是渡边淳一发明的词语,钝感力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和人生智慧,是大智若愚的通透,是不计前嫌的智慧,是不斤斤计较的豁达。钝感力十足的人,心境开阔、睡眠良好、乐观积极,不计较不抱怨,这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正能量”。 与过度敏感的人比起来,拥有钝感力的人更容易忽略奋斗途中的困难和挫折,这让他们更能集中注意力向着目标前进,在男女爱情、婚姻、失业、人生、家庭和与他人相处的社会中,如果人们更多地持有“钝感力”这样的生活态度,很多日常琐碎的纠纷、争执、抱怨都是可以避免的。 5.《少有人走的路》 约瑟夫·查斯特罗 著
黑格尔说:“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乐观主义者会忽略生活的艰辛,悲观主义者却看不到生活的快乐。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保持精神健康,成为一个乐天派呢? 在作者看来,人的性格和心态受童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影响很深,是否可以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既和遗传有关,更多的却是后天家庭环境中形成,因此要从童年时期就引导孩子的性格养成和心智的发展。 快乐的艺术就是:“当你的心智或情感作用与你全身各部得到调和时,或你心中感觉到十分自由而无牵挂时,你便觉得快乐。” 做一个快乐的人,以健康的心态去保持情绪、兴趣、好恶、状态的调和,增加积极生活的原动力,以这样的状态生活,你就会像站在纯粹的光明中一样,生活中的瑕疵和阴暗或者短暂的失意,于你而言已显得微不足道。 反之而言,如果你始终不能以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而是将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无限放大,那么你就会陷入焦虑颓废的负面情绪中,以这样的心态对待生活,还能如何见到光明? 如果你感到辛苦,你要相信你始终在走上坡路;你若觉得前途未知,那你是在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你要始终保持希望、满足和快乐,让你的心态决定你人生的状态,不自卑、不骄纵、不激进、不放弃。 ps:强烈建议在阅读这些心理书籍之情先做一个心理测试,我是做了mbti职业性格测试之后再阅读这些书的,测试结果还是比较准确的。性格的明确可以让你在阅读中有更好的代入感,比如我在阅读《拖延心理学》时,因为明白自己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因此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拖延事情。如果你可以将两者结合,说不定会更加有趣。 性格测试推荐:http://www./mbti/dati_tw_m.asp - 完- 文/原创 图/网络 |
|
来自: 天行者3e8yi743 >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