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都在热议和打探的“不连续竞价交易”竟然是…

 黄肥虎 2016-10-20
推荐

10月18日召开的徽商大会上,全国股转系统监事长邓映翎表示股转系统正考虑实行不连续的竞价交易,等等,不连续竞价交易是个什么鬼?来看看K先生的重磅解读(很接地气哦)。


K先生现在也算是混迹于新三板圈的人,因此对于新三板圈每次所谓的热点发展套路有所了解,基本故事发展主线如下: 


股转某位大领导出席某个论坛活动讲话,提出了某些“新”概念措施



然后各路媒体都火线“重磅”复制黏贴报道…






然后是各路专家粉墨登场进行非专业的解读


特别提示:K认识的大咖都很专业,解读也很专业,请勿对号入座)





为避免误会,没截图!


常亮记者发朋友圈感慨这个圈子怎么了…


然后就是K先生工作室(ID: ksir1102)出马理性分析…

而这次故事的主题是酱紫的:


10月18日召开的徽商大会“资本市场助推产业升级对接会”上,全国股转系统监事长邓映翎表示股转系统正考虑以下四方面的内容:….2、实行不连续的竞价交易,增加流动性;…..

当时其实K的内心是崩溃的….

就是隔一段时间集合竞价一次,然后未来K线图难道是这样的?..



华丽分割线

回到严谨的学术作风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证券市场微观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的研究设计问题….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是指证券交易价格形成与发现的过程与运作机制 (参阅 O'Hara, 1995)市场微观结构的核心是价格发现功能,后者也是整个证券交易市场最核心的环节。



装B结束,说人话!



通俗的讲,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就是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


更接地气的讲就是你要卖一个东西给别人,怎么定价的问题!


说白了证券交易场所和菜市场一样,都是卖东西,只是一个卖的是青菜萝卜,一个卖的是所谓高大上的证券等金融产品,所以各种看不懂,看不懂的东西,就不好定价,因此要有一个所谓交易机制来帮助买卖双方发现或者形成一个公允的,也就是可以接受的价格,不管是竞价,做市,协议,还是连续竞价,集合竞价,其实都是不同的价格形成方式。



券的交易机制是很丰富的,基本分类如下:


一是依据交易是否连续可将价格形成方式区分为

定期(集合)交易模式和连续交易(竞价)模式

前者仅在交易时间的特定时间点对投资者买卖需求集中进行撮合(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非连续竞价”),而后者则在交易时间的任何时间点均可对投资者买卖需求进行撮合,即随到随撮合

二是依据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将价格形成方式划分为
订单驱动和报价驱动两种形式。

报价驱动市场也称做市商市场,即做市商(交易商)在交易时间内连续提供买卖双向报价,投资者可按做市商报价与做市商进行交易,投资者之间不直接撮合;订单驱动市场通常也称为竞价市场,即价格形成源于投资者订单的相互作用,投资者的订单相互之间直接进行撮合。


无论报价驱动的市场,还是订单驱动的市场,订单均是必不可少的。在报价驱动的市场,订单由投资者下达给经纪商,由经纪商代理投资者处理该订单以便与做市商交易。在订单驱动的市场,投资者的订单通过经纪商直接送达市场的撮合系统(通常是电脑撮合主机),由市场的撮合系统进行处理和决定匹配与否。市场在处理大量投资者的订单时,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如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对订单进行排序,这些原则即订单优先原则。订单优先原则也是订单以及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用人话再说一遍:

简单说,集合竞价,是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大家想买卖的都报价,你出多少钱买,他想多少钱卖,最后大家商量出一个最大的成交量的价格,互相都可以接受了,你多出点钱买,他少点卖,当然这个商量是电脑系统替你的,而不是大家在一起喝茶出来的结果,就是集合竞价。


目前德国交易所和台交所就采取了集合竞价模式,我们A股的开盘价确定也采取了集合竞价的模式;


连续竞价是在正常的开市时间内,你出你的价,你想要买个价格买的数量,和想卖的价格,数量,按照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顺序,你先出价早,那就可你成交,同样的时间,你出的价好,那就可你成交,这样,一笔笔的,一直到收盘,就是连续竞价了。


再进一步讲就是集合竞价分成“收单阶段”和“撮合阶段”,两个阶段是分开的,理论上说,一个交易日可以设置多个收单阶段和撮合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间隔也是可以调整的。


所以,一个极端是,像老三板那样,所有的交易时间段都只收单不撮合,到收盘前撮合一次,能成交的,就一锤子买卖成交了,不能成交的,那对不起,请明天早起再来。 



一天一次…毕竟年纪大了..

另外一个极端是,如果一个交易日内设置多个收单-撮合区间,且收单-撮合之间的时间间隔趋向于无穷小,那就可以等效于连续竞价


讲到底,集合竞价与连续竞价的差别,就在于收单与撮合之间的间隔时间差,连续竞价在理论上,是“即时”对订单进行撮合成交的,当然啦,由于技术系统、数据传输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个理想状态下的“即时”撮合是没办法实现的,但是世界上各大交易场所,对自己交易系统都在比赛缩短这个时间间隔,因为对于竞价交易而言,间隔越短,成交笔数越多,价格变动越灵敏,交易效率也就越高。而对于集合竞价,实际上就是人为的拉长了收单与撮合之间的间隔之间,从而降低交易频次。


K先生预期,新三板市场会在这二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就是一个交易日安排若干次撮合,但收单与撮合阶段的间隔在初期不会太短,比如说,假设跟现行制度一样,9:15开始接受报单,9:30-11:30;13:00-15:00两个交易时间段,分别在9:30,10:30,11:30,14:00,15:00各撮合一次,相当于是开盘,收盘撮合一次,上下午盘中再分别撮合一次。以后可以把收单撮合的间隔随着市场发展,再逐渐缩短(也就是邓监事长说的非连续竞价..)

应该说,集合竞价至少有三方面的优点:

●  一是由此形成的价格可使市场成交数量达到最大;
●  二是结算手续在技术上也非常简便,成本也较低,因此交易不活跃的市场(或股票),大多采取集合竞价交易方式;
●  三是计算错误的可能性较小,投资者能得到最佳保护。


具体结合到新三板市场来说:

●  一是克服了协议成交方式带来的所谓不公允问题;
●  二是新三板现在投资人不多,市场深度不够,无法支撑全天的集合竞价(我国大多数股票、基金的流动性均非常高,因此,对这些证券采取集中竞价交易是非常合适的);
●   三是对比连续交易,非连续交易抗操纵比较好(连续竞价交易,交易系统的订票撮合速度越快,交易效率越高,因此各大交易所比拼的就是撮合速度,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跟交易所主机之间的联网方式不同,交易速度是有快有慢的,不可能全都是主机最高效状况下的成交,这就给使用程序化交易、高频交易进行操纵和套利提供了空间);

●  四是对主机要求不高可减小通讯系统的压力, 降低管理成本和技术风险



1870年以前,纽约证券交易所采取集合竞价交易方式,此后除每日开盘价和每日停市后的重新开市采取集合竞价外,交易时间内交易均采取连续竞价交易方式


有趣的是亚洲新兴市场(包括中国大陆在内)普遍采取了竞价市场,主要原因是:


●  个人投资者占主体。相比之下,在做市商市场(如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市场),机构投资者发挥着主要的作用;


●  电子交易系统的成本较低;


●  历史上,亚洲社会不相信“做市商交易”;


●  从监管角度看,对电子竞价的监管相对简单,而做市商制度需要注意做市商风险和资本充足性。

(新三板市场因为是合格投资者市场,所以采取了做市商制度

目前世界范围内大多数证券市场不同程度的混合模式。例如纽约证券交易所采取了辅之以专家的竞价制度,伦敦证券交易所部分股票由做市商交易,另一部分股票则采取电子竞价交易,泛欧交易所、德国交易所对交易活跃的股票采取连续竞价交易,对交易不活跃的股票采取集合竞价方式。

在亚洲新兴证券市场,普遍采取的是电子竞价方式,但一般均结合集合竞价和连续竞价两种形式,通常开盘价由集合竞价方式决定,然后采取连续竞价。有些市场采取集合竞价方式产生收盘价,另一些市场则采取连续竞价方式产生收盘价


最后感谢《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与交易机制设计》的作者:刘逖 (一位大神级的学者)。K本文的核心论点都是把他的学术思想用了尽量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再叙述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