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进多焦点镜片设计与验配技巧

 陈聪华 2016-10-20


渐进多焦点镜片的验配一直是眼视光行业的一大热点问题,我们在懂得验配的同时,也需要能够对它的设计有足够的了解。

首先来熟悉一下渐进片的相关参数




1.渐进镜片周边的像散区从何而来?




渐进镜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过渡区的光度是不断连续性的变化,要想实现这种变化的条件就是需要有很多的衔接点。我们可以把固定光度的远用光区看成一个球体的部分弧面,从过渡光区开始就需要有很多球体的面进行对接,而且对接的这些“点”的曲率(即弯度)是相吻合的,上图所示就是其中的一个对接面。如果将这些对接点连成一条线,就会形成一条圆滑的子午线,从而保证了我们看不同光度对应距离都有连续清晰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对接设计,是无法避免产生周边区像散的,在子午面的正交面,每个球体周边曲率的差异,导致子午线无法与正交弧形成焦点,而子午面与正交面相交的这些区域以外的地方,由于光线偏离主光轴较远,形成的斜光束入射引起的成像点十分发散,就是所谓的斜向像散。

补偿棱镜:

按照上面这样的设计原理,从过渡区向下整个镜片的曲率半径逐渐会越来越小,所以从配镜十字向下4mm的位置开始,加入了补偿棱镜,在过渡区加入基底向下三棱镜使整个镜片厚度分布均匀。棱镜度大小一般为下加光的三分之二,如果ADD为+2.25D,棱镜度就为1.5。

2.内渐进与外渐进的差异及选择:




顾名思义内渐进就是将渐变光度设计在内表面,外渐进是将渐变光度设计在外表面。内渐进的优点是由于镜片内表面距离眼球更近,增加了我们的可视区,任何缩小镜眼距的做法都可以增大视野,而且人眼遇见的像散区范围也会相应减小,舒适度更高,但由于渐变区的拉长,眼球所需的下旋力较大。

外渐进最能体现优势的地方在于渐变表面距离眼球远,过渡到近用区所需下旋力小,但舒适度较差。对于一些老年人,ADD较大,以近距离工作为主的人群,如果选择内渐进,就不能很好的使用近阅读区,这时候推荐外渐进的更为实用。如果ADD非常大,大于+2.50D的,建议采用二者结合的个性化设计,将垂直光度设计在外表面,水平光度设计在内表面。

3.渐进通道的设计:渐进片给佩戴者带来不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周边斜向像散和底向下垂直棱镜所造成的曲线效应与涌动效应,根据渐变通道的长短分为软性设计和硬性设计。

(1)软性设计。镜片通道较长,周边散光区变化平缓,更容易适应,但是下加光度较大时近用视野狭小,而且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眼睛需要的下旋力会下降,眼球较难转到近用区。

(2)硬性设计。优点是渐变速度快,通道短,下加光通过快速的变化,同样像散区变化的速度也快,近用区的高度较高,近距离视野范围相对较大。缺点是容易受到像散区和垂直棱镜的影响,产生曲线效应和棱镜效应,更不易于患者适应。

(3)现代软式设计。将硬性设计与软性设计结合的产物。一般人们近距离工作时只需要下加光的85%,此种设计在渐变区12mm的区域快速的完成这85%的递变,而在近用区后6mm的区域内减速完成后15%光度的递变。这样一来既能拥有硬性设计比较宽大的近用视野,又结合了软性设计的优点,使周边像散分布较为平缓,容易适应。

4.渐进通道的选择:




图中显示了软性设计与硬性设计周边像散的分布对比,可以看出硬性设计的近用区范围更大。对于ADD为+3.00D的两种设计的镜片,软性设计在电脑图中显示近用区几乎没有,而为保证患者看近距离的需求,硬性设计便成为首要的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出软硬不同设计对验配中的应用:

(1)ADD在+1.50D范围之内的,选择软性设计,变化速率平缓,耐受度高。

(2)ADD在+1.75D到+2.50D之间,可以个性化选择中性设计。

(3)ADD大于+2.50D建议选硬性设计。

5.渐进的验配。老视近附加的测量:

FCC法:首先需要主觉验光矫正选用屈光不正。双眼前放置±0.50D融合交叉柱镜,近用融合交叉十字视标,让患者判断横竖线条是否一样清晰,双眼前以+0.25D为梯度同时增加正球镜,直到横竖线条一样清晰,记录所加的正镜度总和,即为ADD的实验值。再次基础上测量患者NRA和PRA,将二者所得的值求和除以2,得到的平均值与ADD实验值相加,就是其ADD的精确值。

实际生活中计算近附加运用最多的还是公式法和经验法,如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将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加到调节需求上得到。或者是通过(年龄-32)×0.1,这些计算ADD值的方法都是认可的,而且大大节约了验配时间。

6.镜框的选择:




渐进多焦点配镜十字要对准瞳孔中心,为了保证足够的可视区,所选镜框高度就有一定限制,要求可以容纳镜片可用的光学区域。最佳选择是镜圈的垂直高度应该可以囊括镜片远用参考圈水平切线到近用参考圈水平切线这一段的垂直距离。

除此之外,在懂得设计原理和验配技巧的同时,还需要与患者良好的沟通,才能更好的提高验配成功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