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对“家庭化迁移”时代 需从权利角度行动

 nizijun 2016-10-20

应对“家庭化迁移”时代 需从权利角度行动

作者:王聃

报载,国家卫计委正式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透露:“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人口流动的特点首先是青壮年独立流出,接着是夫妻两人流出,然后赶紧把孩子接过来,最后就是整个家搬进来。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超过一半的流动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人口的流动越来越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这其实是一个可以想象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当年轻的夫妻开始从农村来到城市,又或者是从故乡来到异乡,当在城市里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状态,为了生活和日常照料的便利,他们必然会把其他亲人接到城市,“家庭化迁移”由此形成。

同样可以想象的,是此种“家庭化迁移”所带来的现实影响。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让日益增加的居民来到城市,必然有利于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譬如拉动城市消费,譬如消化城市商品房的库存,再譬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保安、钟点工、餐厅服务员等日常服务;另一方面,家庭化的迁移,必然会让大量进入城市的人口面临诸多生活问题,譬如孩子的就读,譬如医疗问题。而那些不愿意跟随子女进城的老龄人口,他们让农村的空心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国家卫计委明确地指出“家庭化迁移”的特征,事实上也是提出一个严肃的公共话题:如何让这些伴随父母或子女进城的居民,能获得更稳定与可预期的城市生活?这显然需要各方面发力。具体到城市,虽然对流动人口的子女异地就读甚至是异地报考政策日益宽松,但在一线城市里,门槛和壁垒依旧还在。至于医疗领域的异地报销,与如何让“新市民”获得平等的城市福利等,则仍是“硬骨头”一块,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而在农村,因为“家庭化迁移”造就的更严重的空心化,以及“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一样不该被忽略。必须看到,某些因为重土重乡而继续选择生活在农村的老龄人口,是最脆弱最需要物质、精神双重照料的群体之一。子女与后代都已选择了进城,传统的照料力量日益弱化。此时最应该承担照料责任的,当是地方政府和国家福利。不少地方都出台了对“留守老人”特别眷顾的政策,但是它远未成为一种稳定的制度安排。

流动给社会带来活力。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正扑面而来。怎样迎接一个“家庭化迁移”的时代?这需要的,或许仍是从权利的角度来行动。既让进城者拥有越来越丰满的“市民权利”,也让那些仍然留守在农村的未流动人口不被遗忘。当每个人的权利都被丰富与补全,当每个人都被流动社会所打量到,流动也就更加具有了意义,社会也就具有了更多发展的后劲与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