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1927年叙事 (三)——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诞生中的中国历史、社会及其人

 阿里山图书馆 2016-10-20

作者:洛秦

内容提要
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即国立音乐院为什么成立于1927年?与之相关的是,创办人萧友梅早在1920年在北京大学就提出建立音乐院的设想与提案,为什么要到1927年,特别是换址于上海才得以成功?这个特殊的人物、这个特殊的年份、这个特殊的城市以及这个特殊的中国历史时期,为国立音乐院的建成,中国音乐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什么样的条件和保障?以及国立音乐院诞生于什么样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与政治的土壤?其中涉及了什么样的社会及其人?文章通过引子、前言、正文“问题与思考”“理论与分析”几个部分,并借以作者提出的“音乐人事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模式”,探讨了音乐1927年国立音乐院诞生中的中国历史、社会及其人。在结语中,作者强调历史意识与人类学思维的融合互补促进音乐人类学对于音乐历史的“整体性”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音乐1927;上海音乐;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历史;萧友梅
(续)

首先,我们来回溯上海开埠至1927年间发生过的重要音乐年代:

          

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音乐商业市场的建立。英国商人在南京东路20号设立了“谋得利”洋行,经营西洋乐器,主要是钢琴,品牌包括Collard、Brisemead、Broadwood等。

1879年——管弦乐队雏形的诞生。上海公共乐队(今上海交响乐团前身)由上海工部局娱乐基金会接管原上海管乐器爱好者协会的铜管乐队而建立,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1]。

1880年——音乐经纪人制度的出现。意大利音乐经纪人卡利(Augusto Cagli)带领了意大利皇家歌剧团在上海举行演出,自1879年12月30日至1880年2月21日共上演了21场,上演了著名歌剧如《游吟诗人》《诺玛》《弄臣》《浮士德》《塞维利亚理发师》《茶花女》等。皇家歌剧团成员仅十来人,演出聘请了不少本地音乐家协助。

1903年——学堂乐歌的“唱歌课”推动近现代音乐的启蒙。沈心工自日本回国,在南洋公学附小开设“唱歌课”,开启“学堂乐歌”先声。

1906年——音乐期刊的创办。李叔同在日本创办并主编《音乐小杂志》,由日本三光堂印刷,上海公益出版社出版,上海开明书店发行,为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

1908年——唱片业的建立。百代唱片公司来沪,公司设于南阳桥。1915年,百代公司在谨记桥徐家汇路1434号(旧地名)购地建厂,开创了中国的唱片制造业。
  1919年——“帕器时代”的开端。意大利音乐家帕器接任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指挥。长达23年的“帕器时代”,乐队声名远扬,被誉为“远东第一”。

1920年——民间音乐社团的职业化。郑觐文建立“大同乐会”,该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民间职业化音乐社团。

1923年——音乐广播电台的设立。美国人奥斯邦(E.G.Osborn)在上海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屋顶设立了中国第一座无线电广播电台。元月23日8时,该电台以呼号XRO、频率1500千赫正式播出。以新闻和音乐为播出的主要内容。当时被称之为“空中传音”。[2]

1927年——最重要的音乐事件,即11月27日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成立。之外,我们还能从以下的材料看到当年的音乐活动:
月10日,上海学生联合会在中央戏剧院开游艺会,演出节目包括上海艺术大学的钢琴独奏、民国女子工艺学校的《三蝴蝶》,启贤公学的《明月之夜》等28个节目。

1月12日,大同乐会在市政厅举行“古乐投壶大会”,节目包括《春江花月夜》,王巽之筝独奏,郑觐文、虞舜琴独奏,严工上昆曲,柳尧章、汪昱庭、吴梦菲、施仲伯琵琶独奏、合奏,此外还有埙篪合奏,庖牺琴独奏等30余个节目。

1月29日~2月9日,意大利歌剧院在上海兰心戏院演出《托斯卡》《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塞尔维亚理发师》《波希米亚人》《歌唱者》《奥布朗》《蝴蝶夫人》9部歌剧。
  2月黎锦晖创办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在上海招生,其为中国第一所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黎锦晖任校长。下设师范科、专修科、选修科、职业科,以及星期补习科,招收声乐、器乐、舞蹈三门专业。3月20日开学。同年黎锦晖创作了歌曲《毛毛雨》,此曲当时非常流行,醉倒听众无数,由其女儿黎明晖首唱。

3月19日中国第一座私营上海新华公司广播电台播音,主要播放唱片等节目;陈鹤琴在《幼稚教育》第1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同月,谭抒真进入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成为该乐队的第一位中国人。

4月12日黎锦晖的中华歌舞团成立,团址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12月24~26日,假中央大会堂及笑舞台举行游艺大会,由黎明晖等30余人参加演出,表演节目包括《三蝴蝶》《万花仙子》《明月之夜》《大葡萄仙子》《春潮曲》《春深了》,以及明月音乐会的表演《平湖秋月》等。

5月9日,《申报》开始连载张若谷撰文的《世界革命歌的作者》,介绍法国《马赛曲》及其作者。同月,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以中华歌舞会名义进行演出。

7月1~4日黎锦晖中华歌舞专门学校举行歌舞大会,上演节目有《可怜的秋香》《因为你》《总理纪念歌》《抵抗》《三蝴蝶》《明月之夜》《葡萄仙子》《最后的胜利》等;

7月23~26日,黎锦晖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将上述节目又演出了4场。

8月28日,《申报》1927年9月1日的记载如下:大同乐会欢迎萧友梅。著名音乐家萧友梅,于数日前来沪,其任务为筹办中国音乐专门学校。特至本埠大同乐会参观该会。遂于昨星期日下午( 8 月28 日—笔者) 召集在沪基本会员、著名专家十数人, 开一欢迎会。到有汪昱庭、王叔咸、王巽之、杨子永、苏少卿、王培生、张省钧、吴雪隐、程齐庄、卓卣斋、郑惠国、郑兰堂, 该会主任郑觐文等。所奏皆诸人擅长之品, 共12首,历4 小时之久,颇极一时之盛云。

10月19日,中华音乐会假中央大会堂举行粤曲大会,有韩江丝竹会、中西音乐会、中华音乐会表演节目,参与人员有黄永台、司徒梦岩、祝湘石、李蜀云等,表演节目包括《雨打芭蕉》《双声恨》《惜春光》《逆旅回肠》《花底莺声》等。

当年,上海市第一家营业性歌舞厅“大东舞厅”正式挂牌,交际舞很快在上海风靡,不仅在各大饭店中设立歌舞厅,而且一些专门的歌舞厅比如“丽都花园舞厅”“仙乐诗舞厅”“米高梅舞厅”“百乐门舞厅”等相继建成。是年,俄罗斯犹太人建造了摩西会堂,位于长阳路62号,成为当年犹太难民们聚会举行宗教仪式及音乐活动的场所。同年,“大中华”改由国人自营。该公司建于1917年,由孙中山邀日本人铿尾庆三来沪创建并亲自定名为“大中华”,中日资本家合资经营,厂址设于虹口区大连路373号。[3]

我们再从以下各方面来看1927年的上海音乐状况,包括人物、表演、学校、社团和乐队,以及音乐设施及商业来感受上海音乐社会成熟之一般。
1) 重要音乐人物 (按出生年月排序)

沈心工(1870.2.14~1947.9.5),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出生于上海。1902年4月赴日本留学,并与曾志忞等留日学生创办“音乐讲习所”。1903年回国,先后在南洋公学及附小、上海龙门师范学校、上海南洋中学等地任教,为我国学堂乐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郑觐文(1872~1935.2.24),民族音乐家、古琴演奏家,江苏江阴人。1911年赴上海在私立圣明智大学任古乐教师,1920年发起组织“大同乐会”(前身为琴瑟乐社)。其主持大同乐会活动,对中国传统乐器改革,对传统乐队编制和传统乐曲改编等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汪昱庭(1872~1951),著名琵琶家,安徽人。1885年经商来沪,之后定居上海,先后师从浙派琵琶李芳园、殷纪平,以及倪清泉、陈子敬,采集众派之长,精通琵琶文武套曲,成为一代琵琶大家,世称上海派“汪派琵琶”。

帕器(Mario Paci  1878~1946.8),也译作梅百器,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上海工部局乐队(今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指挥。1919年起任上海公共乐队(1922年起改称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指挥,在其任职的长达23年被誉为“帕器时代”,使乐队声名远扬,被誉为“远东第一”。

曾志忞(1879~1929),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出生于上海。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3年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1907年归国,1908年创办“上海贫儿院”,设有“音乐部”,并组建了一个约40人的管弦乐队,此为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西洋管弦乐队。

李叔同(1880.10.23~1942.10.13),学堂乐歌作者、音乐家,出生于天津。1989年来到上海,曾参加“城南文社”。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先生,后与许幻园、黄炎培等创办“沪学会”。1905年赴日本留学。1912年担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习。在文学、音乐、美术和佛学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与建树,人称弘一大师。

朱英(1889.3.28~1954.6.12),民乐演奏家、琵琶教育家,出生于浙江。1921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随员的身份赴美国华盛顿参加太平洋会议,并举行琵琶独奏,被誉为“国手”。1927年11月任教于国立音乐院。

黎锦晖(1891.9.5~1967.2.15),作曲家,出生于湖南湘潭。1919年在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21年由北京而南下上海,开展其“明月音乐会”活动。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教育机构——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创办“明月歌剧社”。

吴梦非(1893~1979)音乐教育家,祖籍浙江。曾先后在上海城东女学、南洋女子师范等学校任音乐图画教师。1916年与丰子恺、刘质平等创办私立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校长。1919年,联手丰子恺等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任该会《美育》杂志总编辑。1922年后担任上海艺术师范大学校长、上海艺术大学总务主任。

周淑安(1894.5.4~1974.1.4),声乐家、音乐教育家,厦门人。1912年来到上海,就读于中西女塾。1914年成为我国第一批公费留美的女学生之一。1921年回国,1923年在上海中西女塾任教声乐。

刘质平(1894.2.27~1978.10.24),音乐教育家,浙江人。1916年前往日本东京音乐学校留学。1919年与吴梦非、丰子恺共同创建上海专科师范学校。1921年应刘海粟校长之邀,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教师,继之任教授及艺术教育系主任。

吕文成(1898.3.12~1981.8.20)音乐演奏家,生于广东。三岁随父来沪。1919年参加广东音乐社团中华音乐会,任中华音乐会等组织的负责人。20世纪20年代。吕文成精武体育会、中央大会堂、红光电影院、虹口基督教青年会等地演出广东音乐,对广东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富华(Arrigo Foá,1900~1981),小提琴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亦译法立国,意籍犹太人。1921年受帕器之聘,历任上海工部局乐队首席、独奏家和副指挥。1927年在上海国立音专兼职任教。

吴伯超(1903.8.23~1949.1.27),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民乐演奏家,江苏人。早年随刘天华学习二胡,1922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7年进上海国立音乐院任助教兼会计员,教授乐理、二胡和副科钢琴。

孙裕德(1904.11.23~1981.11.28),琵琶、洞箫演奏家,上海人。1920年加入国乐研究社,师从金忠信、许仙学习洞箫和琵琶,之后又随从汪昱庭研习琵琶大曲。1930年代开始在国乐界负有盛名。

钱君匋(1906.12.31~1998.8.2),音乐出版家,浙江人。在上海多所学校诸如浦东中学、同济大学附中、复旦大学等担任音乐和绘画教师,同时兼任音乐出版事业,编辑了大量诸如丰子恺、吴梦非等音乐著作,也曾合著《小学音乐集》《小学生歌唱集》《小朋友歌曲》等多种音乐教材。

谭抒真(1907.6.10~2002.11.28),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山东人。早年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1926年起任上海美专等校小提琴教师,1927年入上海工部局乐队,成为该乐队第一位中国乐手。

黎锦光(1907.12.30~1993.1.15),作曲家,出生于湖南。幼年受新学课的家塾教育。1926年进黄埔军校。1927年进黎锦晖的“中华歌舞团”。黎锦光是“黎派”歌曲最重要的传人,代表作品有《夜来香》《拷红》《采槟榔》《长亭十送》《五月的风》等。

卫仲乐(1908.3.23~1997.4.7),民族音乐家、古琴家,上海人。自幼喜爱音乐戏曲,自学笛箫。1929年进入“大同乐会”,直接受到郑觐文的指导,经数位大师教习,擅长各种乐器,郑觐文特给其取名为仲乐。[4]

注释:
[1]由于乐队多次更名,在民间,甚至有些正式途径和出版物中对其称谓不统一。如《上海音乐志》中称“1922年改称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团”,如今上海交响乐团网站(http://www.)对乐团自身历史的介绍中称“1922年乐队改称为上海工部局乐队”等。根据着力于研究上海交响乐团历史的音乐学家汤亚汀先生查证核实,1922年的更名时的正确称谓应为“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与管乐队”,因此,人们一般简称其为“上海工部局乐队”或“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自此之后,乐队依然不断更名改姓(详见后)。鉴于此,一些学者将上海交响乐团的历史前身统称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
[2]选辑自洛秦编著:《海上回音叙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第10~12页。
[3]综合参见上海文化艺术志编辑委员会、上海音乐志编辑部:《上海音乐志》,2001;洛秦编著:《海上回音叙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4]同16,第38~55页。



作者简介
洛秦(1958~ ),男,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导,出版社社长,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研究员(上海  200031)。


文章发表于《音乐艺术》2013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