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 | 另一种视角下的晚清政坛

 汕头能率 2016-10-20



晚清时代连结着两头,晚清的政坛也上演着一幕幕或荒诞或悲凉的历史话剧。


文 | 王学斌


晚清时代连结着两头,一头是中国传统官僚社会,一头是中国被迫进行的近代化转型历程,因此晚清的政坛也上演着一幕幕或荒诞或悲凉的历史话剧。


这里面既有墨守传统藏拙之道的汉族官僚,如昔日书卷气甚浓的曾国藩,经历一系列挫折锤炼,在“干中学”,体味到“天下大事,运气主其六,人事主其四”,从此“昔日愤怒的小鸟没了火气,瓷器店里的公牛躬耕于田,不通人性的恶犬化为宠物,独行的孤鸿回归雁群,曾国藩蜕变为圆滑通透、和光同尘的老狐狸。道理很简单,他明白真正的战场不是前线,而是世俗文法所织成的弥天网罗”。


也有伤怀时事的满洲权贵,如一心求治、欲扭转清廷颓势的肃亲王善耆,志大才强,可惜生不逢时,抱负难酬,所以假如将清末民初的变局比作一张破损不堪、来回摇晃的四角方桌,那善耆就是一个被摆放其上的与众不同的“杯具”,不知何时就随着桌子的崩坏而摔在地上,化作碎片。末代之际的“改革控”,结局大都如此吧?


除此之外,晚清政坛既有大清忠臣“尸谏”的黑色幽默,重臣王鼎死了,时论居然“皆集中于那一位或几位见不得光且已无法说清的幕后黑手身上,完全忽视了是何原因促使王鼎选择自杀及其尸谏的象征意义……他们合力爆料的结果,便是将这场黑色政治幽默的底色越描越深而已。难道他们不晓得:一个元老大臣极端性的尸谏行为,已昭示出清帝国这轮明日真的要夕阳西下了”。


又有一品大员“朝廷亡了,与我何干”心理写照,譬如那桐,1912年2月12日(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清帝退位,宣布共和。面对这一旷古巨变,他于日记里写道:“昨日呈进皇太后、皇上如意二柄,今日蒙恩赏还。风定天晴,气象甚好。此后遵照临时大总统袁通告,改书阳历。”“江山鼎革,王朝倾覆,那桐非但没有痛心疾首,愤恨萦怀,反而满怀喜悦,相机而变。可见在那氏心中,唯有个人利益最为重要,所谓江山社稷,犹如天边浮云尔。”


当然能臣干吏的依旧奋力振作,也有绝望于时局的贤达末路,更有野心家的伺机而动。


他们对政坛明规则、潜规则运用得炉火纯青,但在前所未见的时局巨变中,又显得彷徨与手足无措,或奋力求生,如学者型官员荣庆,一味媚上,“前清之所以厄运连连,终致倾覆,恐怕与荣庆在朝时的庸碌无为亦有关联吧?正值当打之年的荣庆,也唯有在梦中追忆曾经无限风光的前尘往事了……”或一心求死,像满清宗室寿富,“临难一死报君王”,“死,代表着寿富告别不堪的现实,更意味着对由满族主宰的清政权之绝望,或许他愿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激励尚且苟活于世的宗室们。”这让本来就纷乱变幻的晚清政局显得更为雾里看花。


本书通过梳理数百万字的当事人珍贵日记、笔记等资料,将二十余位有代表性的晚清重臣生死浮沉的命运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力求破除单一的非黑即白的叙事逻辑,或是简单的尔虞我诈的权谋,从第一手资料重新构建这些重臣大吏的心路历程,对他们的真实形象进行立体还原。同时,也给读者展示出一个不一样的晚清历史图景。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文史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