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昌宁]尼诺山,茶香里静品蓝天白云

 行摄天下者 2016-10-20

  或许,蓝天白云本身就是尼诺山秋天最好的伴侣,因为每个秋天里去尼诺山,都能与纯净的蓝天白云相遇,前年如此,去年如此,今年亦如此。

  滇西高原上的昌宁,山是这里最不缺的主题,山的那边除了山,似乎还是山。尼诺山在昌宁,并不算高,也没有太多的传奇,但却是出名较早。它出名,是因为这里生产出了一种因山命名的茶——尼诺茶。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还不讲究名山名树的年代,尼诺茶却早早地以山为名,在“滇红”、“滇绿”的世界里,成为了一支“奇葩”。

  那个年代里,上山下乡的热情已逐渐消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悄然兴起,返城热后的进城热刚刚热起来。而温泉供销社的老主任却反其道而行之,带领着一群“吃商品粮”的职工,选择了到尼诺山开创企业拓展的新基地,一直依靠收购黑茶销售的企业创出了自己的茶叶品牌。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安东尼奥迪到昌宁考察时,饮此茶后赞不绝口;1988年,斯里兰卡茶叶专家戈林到昌宁,品尝后称之为“茶中精品”;连云南农业大学的茶叶专家也带着他的学生到温泉实习,并对茶的性状进行了科学分析……

  于是,那个时代,谁能被泡以一杯尼诺绿茶,便已成为了最高礼遇;谁能获赠一袋绿袋子包装的尼诺茶,便已是最佳礼品。尼诺茶也由尼诺到温泉、由温泉到昌宁、由昌宁到保山、由保山到省城昆明,一路飘香,风靡茶界,成为了当时茶界的一匹黑马、一个奇迹。

  时至今日,尼诺茶在名茶纷争的市场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这充分说明了奇迹的出现,绝非偶然。众所周知,茶尤其是好茶,对土壤、光照、水分、温度等自然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尼诺山的茶地平均海拔1875米,年平均气温13.9℃,年降雨量1650毫米,土壤型属黄壤,勐统坝的热气与山上冷气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山峦重叠,早雾晚蔼,云雾多且雾期长,这一切都与茶树对环境的要求“不谋而合”,似乎专门为茶而存在。

  时至今日,说尼诺山是世外桃源也不为过。尼诺地处两县四乡交界,因交通不便远离中心城镇,远离工业污染。放眼连绵的群山,绿色是这里唯一的主题,绿色的茶园,绿色的树木,连山上的尼诺湖水也被映成了绿色。


  经过一个雨季的洗涤,绿色尼诺上空的天更加纯净,翠绿的秋尖与蓝天相连,轻盈的云朵随风飘过时,还不忘对茶轻轻地抚摸。蓝天白云与茶山、绿树,在尼诺湖里,交织出一湖风景。静立湖边,仿佛置身世外,所有纷争与烦忧被秋风揉碎后抛入湖中,不见了踪影。虽然午后的阳光很列,却丝毫不感觉热,虽有环境之因,更多的却是“心静自然凉”。

  用山泉水泡一杯绿茶,于湖边静品,杯中映出纯净的蓝天白云,诱人的茶香从“天空”里散发而出。轻呷一口茶汤入口,自然的清爽让人瞬间沉醉,茶汤里不仅有尼诺“老品种茶”纯正的滋味,还融入了青山绿水、清新空气、蓝天白云的气息。

  一边品茶,一边也泛起了好奇心。从小时候就开始好奇“尼诺”之名的来历,但一直没有得到答案。猜想中,“尼诺”应该来源于某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最为接近的应该是彝族。从相关资料中得知,“尼”是彝族父系名称,是彝族自称的核心;而“诺”则是彝语“尼”的方言音变。一些“江湖传言”显示,尼诺及周边一些区域恰好是彝族香堂人的聚居地,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改了族别,或是迁徙别的地方居住,在这些区域再也找不到香堂人。

  无论是何种由来,却也是一个叫了千百年的“老品种名字”。在茶汤中品味着自然味道的时候去纠结这个,似乎与环境不符。突然间哑然失笑,连“老品种名字”都蹦了出来。大概因为村里的女书记的介绍,现在尼诺的茶大多是有性繁殖的“老品种茶”,种植管理方法也多为传统的“老品种法”。而且她说,虽然现在看来遇到些难题,但她相信总有回归的那一天,而且不会太远。

  或许是因为“老品种”的缘故,再喝一口茶入口时,感觉滋味更加醇厚了。其实,尼诺山与尼诺茶,就是一个山成就了茶、茶成就了山的“老品种”传奇。

  喝着茶,思绪纷飞。或许,在全世界都追求创新、追求速成、追求效益的时代,坚守“老品种”会赢得另外一种机遇。这想法一冒出来,再看湖面,似起波澜。不知是不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在点头回应。

责任编辑:吴再忠

本期编辑:杨晓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