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个人征信蓝海时代即将来临,这4点,你也跑不了关系

 拨丝留其产 2016-10-20



个人征信被誉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命脉,个人征信业务'开闸'的进程中,有什么是与你息息相关的呢?




1、不良信息保存期限不超5年



众所周知,信用记录良好的个人能快速获得贷款、信用卡、享受低利率,而违约信息、欠款信息、法院和行政处罚信息等不良信用记录,不利于获得贷款、信用卡,利率也比较高。


《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自不良行为或者事件终止之日起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予以删除。这意味着欠款人一旦全部还清欠款,5年后这一逾期记录就会从其个人征信报告中删除。





2、大数据征信下的隐私如何得到保障?



互联网机构通过网络大数据,收集个人在互联网上的信用历史、身份、人脉关系等,最终出具个人信用评级。虽然互联网征信平台在数据获取渠道、覆盖人群等方面优于传统征信系统,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优势,使得用户个人信息面临更多被泄露的可能。


根据我国《征信业管理条例》,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此外,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也应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即金融机构报送、查询个人信用记录都须经本人同意。



3、这些个人信息不在采集之列



《征信业管理条例》还明确禁止了征信机构采集与信用无关的个人隐私信息,规定了绝对禁止采集和限制采集的个人信息范围。


其中,绝对禁止采集的个人信息范围包括: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限制采集的个人信息主要为:关于个人财务状况的信息,包括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





4、如果征信报告出现信息录入错误怎么办?



在传统征信机构中,如果是银行提供的信息有误,可以致电银行进行更改;如果是逾期状况有异议,可以向央行提出申请。



对于信用报告,个人除了知情权、异议权和纠错权外,还拥有司法救济权。即如果个人认为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中信息有误,损害了个人利益,个人在向征信机构提出异议后仍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后,还可以向法院提出起诉,以法律手段维护个人的权益。



来源:九个头条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