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原地等待飘洋过海的思念,关于明信片

 真友书屋 2016-10-20

作者:請照三餐服用 海倫 H.


在出国、或暂离生活的城市前,我总习惯把身边重要朋友的地址都问过一遍,好在旅行途中的某个时刻,突然想起谁的某个时刻,买张当地的明信片,把当时的心情好好写在上头,投入当地的邮筒,接着等待。等待邮差到邮筒收信、等待明信片坐上飞机、等待收信者收到。



在这个几乎不写信的年代,能在自家邮筒收到非广告、帐单等上头有着手写文字的信件,是件多么令人雀跃的事情,小小一张A6 大小的纸张,乘载了多少情绪和心情在上头,一面图片一面文字,穿越巷弄,横越大海,到你手中。不管是观光区商店贩卖的风景明信片、当地美术馆的画作明信片,或是有着独特图样的款式,都在写上你的名字后,成为全世界的那个唯一。



今年四月,身为日本迷的我此生第一次到东京,除了不断地大吃,还特地到了几家口袋名单中的店家,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属于隐身在中目黑的TRAVELER'S NOTEBOOK 了,特地买了几张浮世绘风格(下方)的明信片,但因为太过喜欢,也就舍不得在后方写字,成了纪念品。



一位重要朋友从上海捎来的游记,说是游记,或许是因为她在信上写满了她那几天对于上海的印象,南京东路的车水马龙、夜晚外滩闪着金黄光的繁华、吃不惯的食物等等,像是闯进他的日记本,窥看她的心情记事。



来自18 岁在巴黎的自己,一张在圣家堂前那条满是观光商店中买的明信片,「要勇敢,别成为讨厌的大人。」我在最后这样写着,五年后的今天看来,有点狂妄,有点天真,但仍然希望自己在逐渐茁壮之余,还能保有当初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的求知欲。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对于英国有着极大的兴趣,家中那些亮红色双层巴士、电话亭以及挂在墙上的伦敦地铁图挂布,都慢慢堆叠起我对于英国的向往,也或许是如此,才会特别喜欢这张明信片,简单明了的地铁标志,或许是最能够代表伦敦的符号之一吧。



来自中国甘肃,寄信人是在中国旅行时的其中一个旅伴,短短相处不到24 小时,他说我是他遇到的第一个台湾人,简单留下地址和名字,一转身,就是再也没见过了,我忘了他的长相和声音,却没忘记一起见过的那片辽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