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画家溥石

 百了无恨 2016-10-21

书至画为高 画到书为极

在中国当代书画家中,还没有如溥石先生有如此丰赡的人生阅历者和艺术探索者。纵观溥石先生的艺术人生,可以用二入二出来概括。


  一入。溥石先生 1957 年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之家,家学渊源深厚,他即幼承家教。跟着祖父临习碑帖,练写丹青,摹刻汉印。后师从著名书法家任杰生先生,与启功、王遐举、董寿平等诸位名家交游甚厚。系统临习龙门二十品及汉魏碑帖,这是中国书法的源头,可谓入门正,立意高,其书法的涵养和原始精神,已熔铸成他的血脉情怀。这对他其后的山水、兰竹的创作影响深远。溥石先生说:“一个成功的中国画家,首先是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对中国画的理解高度与否,一半来源于对书法的认识和感悟。所谓‘ 书至画为高,画至书为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书至画为高,画到书为极”已经成为他的创作原则。

  溥石先 生的山水画,由师法宋元名家入手,因为中国的山水画,自宋达于高峰,其运笔的勾,勒,点,染之法多源于其对书法笔墨的领悟。正是溥石先生自身的天赋和勤奋,以及入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深,他在很年轻时,即在中国书画界已颇获声望。

  一出。溥石曾履职外交部,被派驻波兰大使馆工作。之后他遍游欧洲六年,之后又游学日本四年。前后十年的海外游历,接触的都是西洋文化,对西方文明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眼界为之开,胸襟为之畅,无形中为他的创作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在国外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多家美术机构收藏。他精通书画印之道,在日本其作品受到追捧,被誉为“三绝”。但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比较,认为还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西方之后,才感到坚持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子是对的。


  二入。归国后,溥石先生在研究书法的同时,潜心探索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以山水为师,寻找新的表现形式。近年来,他攀武陵,登华山。长期旅居青城峨眉,写生创作,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他的个人风格日益昭彰。如果说“一入”是打下深厚传统根底的话,那么,他的二次回归传统,则更重于行。他在继承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又不绳墨于传统,独来独往,这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是参透诸多世事本相的彻悟。

  二出。溥石先生现为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主要教授海外留学生和中国派出国外的孔子学院的教师。他以一种教学相长的文化自信,和自己多年涉外经验及对诗书画的深入理解,来诠释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书法水墨之道,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至少与世界接轨。


  溥石先生以国学为底蕴,以笔墨为精魂,博学之后而能独抒已见,在继承传统和创新方面,走出了一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借古以开今”之路,创造出自己的新面目,有开一代风气之势。何也?与他的独立精神有关,与他的天赋和个性有关。艺术创作离不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体现出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对自然的感悟、天资以及个人的修养、品格和功力笔墨技巧及诗、书、画、印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民族性、个性的艺术作品。

  石涛画语录有“一画论”,大意是,只需一笔便知这幅是你的。溥石先生说,书画的最高境界就是展现自己,当你从内心把自己敞开时,画就是你的。自己一定要再做十年功课,如果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实现某种意义的话,那就是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做“国粹的守护神”,将感动人心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正是溥石先生独特的个人风格和艺术修养以及所达到的日臻化境的艺术高度,收藏他的书画作品已成为业界的时尚和攀比,他不但多次在海内外举办画展,被各大博物馆所收藏,其作品和个人事迹,近年来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财富时报、人民画报等众多媒体频频报道,深受国内外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的瞩目,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其价格屡攀新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