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决裂,不太可能为一件事情,真正到开撕的时候,双方的控诉材料也许能写成滔滔长文,心中的怨气能冲毁长城。更精彩的是,还不同于泼妇骂街、醉汉打架,只会反反复复把“我操”、“呆x”挂在嘴边。 孔子骂起弟子,通篇文采飞扬,奇句妙语层出不穷,如瀑布飞流直下,是一次高逼格、华丽丽的训斥,永垂不朽。 第一件事:季氏要祭祀泰山。孔子问冉求:他又不是国君,哪有资格去祭祀泰山,你劝他别去了。 冉求说:我劝不住,他已经定了。 孔子沉下了脸,把恼火暂时压在心里。 第二件事:季氏要讨伐自己的附属国颛臾(zhuān yú,今山东费县西北)。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没事干嘛打自家人,你们怎么不好好劝劝老板? 冉有又是双手一摊:我们也没有办法唉。 孔子再也忍不住了,过去、将来,一切的一切,全部涌到眼前,心中的愤怒像连珠炮一样轰向冉求。 现代人专门为这一段加了标题《季氏将伐颛臾》。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这也是要求背诵的篇目,下面我们共同穿越到从前,回忆一下在学校里曾度过的青葱岁月。 孔子:你们如果有本事就呆在这个位置,没本事就早点滚蛋。看到一个人遇到危险,或者要跌倒,不上去扶一把,要你们做相还有什么用? 原文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原文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櫝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不服气,辩解说:颛臾离鲁国太近了,城池又坚固,我们现在不攻,将来肯定会留下祸患。 孔子看到徒弟居然敢顶嘴,更不罢休,接着骂:君子最痛恨不想做事还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担忧贫穷,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原文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财富平均,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国家安定,也不会有叛乱的危险。如果远方的人没有归服,那就用仁、义、礼、乐招抚他们;既然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住下来。 原文为:“既来之,则安之”。 这个词,现在的意思已经完全反了,就像做了变性手术一样,含义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远方的人不归服,你们不能招抚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束手无策,反而在国内大动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啊。 原文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篇文章排山倒海、气贯长虹,让人深深感叹:不读书多可怕,骂人都开不了口。 第三件事:季康子要推行“田赋”制度。他让冉有去征求孔子意见,孔子不表态,但私下对冉有说:不同意。 这是新旧思想的大碰撞,是要不要改革的冲突。 孔子:周朝已经定了制度,如果征税,那就调查一户男丁的人数、年龄;土地的肥沃和贫瘠,要按照每一户的实际情况来征税。 季康子:只按土地的多少来征税,一刀切。 孔子大骂:以前的制度是多么的人性化,你这样做就是想多捞钱,对那些老弱病残的、土地贫瘠的一点都不照顾,真是冷血动物啊。 季康子:老夫子啊,时代已经变了。周朝的制度看起来合理,其实一点都不合理,因为做假的空间太大了。男丁人数可以瞒报,土地贫瘠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不是逼着调查人员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吗? 孔子的信仰是:国家只要加强对每个官员道德的培养,每个人都能自律,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你自己想发财,搜刮民脂民膏,还要找借口。 季康子跟这个老人没有共同语言,全面推广改革。 孔子搞不动季康子,对冉有恨得咬牙,这个为虎作伥的东西。骂出了经典名言:“他不是我的弟子,你们可以敲着鼓去攻击他。 原文为:“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但他们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之争,孔子有宽广的胸怀,不会赶尽杀绝,睚眦必报;冉有也保持着对老师的尊重,没有自傲自大,恩将仇报。孔子在嘴上发狠以后,两人和好如初,让心春去让梦秋来,让往事随风,都随风。 下面来看第四名弟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