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员工总是不自觉地看手机,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怎么破?

 汕头能率 2016-10-21


“掉线恐惧”“无手机联络焦虑症”等词描述了人们对手机的高度依赖,这些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将时间碎片化,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节奏。

文/张昊民 杨丁璇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最近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对新信息的重视程度几乎高于任何事物,获得的新信息(例如新闻、微博)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让人们对潜在的快感更加敏锐,促进大脑主动寻找能产生多巴胺的事物,最终形成神经活动循环通道——“新信息+多巴胺=快乐”。


员工总是不自觉地翻看手机,是因为多巴胺在作祟,它让员工产生短时的快乐并乐此不疲。在企业中,包罗万象的信息随时通过微信、微博、邮件等平台进行传递,使得工作时间不可避免地被碎片化。


如何针对工作时间碎片化进行有效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和员工关注的问题。


一、完整时间碎片化

1.任务时间碎片化  


3M公司允许技术人员利用15%的工作时间做个人感兴趣的方案,无论其是否直接有利于公司。企业可以给员工一定的时间自由度,对于一些灵活度较高、非紧急的工作任务,授予自主支配权,在截止期限内,将任务微化成小模块分开完成,把节省下来的完整时间用于更加重要的事务上。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创新型工作任务,充分的自由度在开发员工创造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员工自信,对吸引和留住人才起到促进作用。


2.培训时间碎片化  


传统的填鸭式培训,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容易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腾讯公司将培训内容发布在企业内网上,员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教学微视频、案例资料等,不仅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还在无形中宣传了企业文化,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不容忽视的是,培训时间碎片化还需要有效的规范和监督,为网页设置阅读或观看时长记录,辅以问卷小测试来检测员工学习效果,方便企业在后台参照员工参训数据,及时追踪其学习动态。

3.建言时间碎片化  


员工的建言献策,对解决企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倾向于利用开会时间让员工发言,但囿于面子问题或迫于压力,员工并不敢自由畅谈。维基百科(Wikipedia)的产生归功于大众,它的设计初衷是鼓励人们自愿(无偿),随时对自己熟知的知识补充完善,最终建立了互联网式的百科全书。企业可以学习这种分布式协同方式,利用“互联网+”在公司建立一个共享平台,员工可以选择实名或匿名建言,避免尴尬境地。企业根据员工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创意,组织公开会议,形成可落地的方案。


二、工作氛围有序化


现实工作中,个体为了保持工作时间的连贯性,需要忽略碎片化信息、拒绝他人的打扰,但碍于拒绝可能导致尴尬的局面,一些员工并不能做到“勇于说不”,这就需要企业和个人主动采取措施改善这一现象。


1.创造“免打扰”的工作氛围  


为了避免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有外界因素打扰,企业有必要降低干扰因素。华为公司为了解决工作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打扰”,提出“韵律原则”,强调员工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工作节奏,还要与别人的韵律相协调,多采用干扰性不强的沟通方式,不唐突地拜访他人等。企业可以设置沟通规范,减少非紧急、非重要的事务将工作时间碎片化,例如将非紧急会议安排在每天工作之初或结束时,提倡员工利用就餐时间而非工作时间闲谈,规避员工间由于直接拒绝,导致的组织合作氛围降低。


2.塑造“心无旁骛”的工作态度  


专心致志完成手中的重要工作,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升个体的成就感。乔布斯曾说,“决定不做什么对于决定做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在面对需要精力高度集中的任务时,员工可以尝试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提出的“番茄工作法”,该方法将25分钟定义为一个番茄时间,在此期间不做任何与任务无关之事,爆发式的工作使得员工更加专注,每个番茄时间之间辅以5分钟休息,缓解精神疲劳。待任务完成后,员工可以集中时间处理期间发生的其他事情,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3.避免多任务处理


“多任务处理”是指,一个人不停地在不同任务间来回转换,例如,在1小时内,员工在收发邮件、准备工作汇报、接打电话间频繁转换。来自哈佛商学院和脑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列维京的两项研究综合表明,频繁转换任务的人,会感受到更高的压力、消耗更多的能量、限制创新思维。


相反,能够安排好时间、集中精力工作的人,不仅工作产出更高,而且不会过于疲劳。当员工将同时面临多任务、多信息时,需要提前利用5-10分钟时间,做好资源整合与时间规划,按照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法,树立“要事第一”的观念,将任务按照重要度依次完成,避免多任务处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碎片时间集成化
  

1.整合员工碎片时间,集成碎片资源 


当员工的时间被碎片化后,企业有必要定期将员工的时间进行集成,发挥团队作用。惠普公司随处可见员工聚在一起喝着咖啡讨论问题;去哪儿网公司利用下午下班前后组织分享会,并将交流视频上传至内网,帮助员工巩固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对于员工缺少阅读和交流的现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收集员工关心的热门话题,例如企业文化、万众创业等,定期围绕一个核心问题,组织开展企业夜校或读书交流会,领导及员工同时参与其中,结合实际工作,通过PPT展示、情境再现等方式分享心得感悟。这种形式聚焦主题、轻松活跃,整合了个体间分散的碎片化时间和资源,利于群策群力,运用集体智慧创造无限价值。


2.抓住工作间隙,逐步自我提升  


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的研究者们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工作间隙——每天工作时间内的短暂休息(micro-break)时间中,从事与工作相关活动,如学习工作中的新知识、反思工作可以改进之处、与同事沟通等都有利于长期保持较高的精力水平。在工作间隙,个体可以自主通过阅读,或利用各类学习、视听软件进行“充电”,抓住任何积累碎片化信息的时间缝隙,尽快调整到适宜的工作状态,集成碎片化的时间锤炼自我。


面对不可避免被碎片化的时间,如果我们将其撬动并进行有效管理,就可以更好地整合多元的跨界资源。扬长避短,运筹帷幄,方能令时间碎片化这把“双刃剑”所向披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