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资料都认为:“三吏”“三别”光照千古。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为广泛。而且都认为《石壕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诗歌通过对石壕村一家人被强迫当兵以致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做了二十多年教师,《石壕吏》一诗讲过六七次了。每次讲这首诗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底气不足,而且虚弱的很。对《石壕吏》的主题我不能做过多的分析,对杜甫的心情我不敢引导学生做过多的想象。我只能按资料的说法“照本宣科”。我认为《石壕吏》这首诗毁了诗圣的形象。 一、先看诗歌主题。资料都认为《石壕吏》“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①反映灾难之深重,表现官吏之残暴。这是不容置疑的,要说表达同情,我却底气不足,唯恐学生反问“哪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妇啼一何苦”吗?这只是客观记叙呀!是“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吗?没有啊!诗人只是在侧耳倾听,担心着酷吏冲进来把自己抓走。我看不到诗人同情劳动人民的蛛丝马迹,却看到了诗人的懦弱麻木冷酷和书生的百无一用。相比之下,老妇人的侠肝义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爱国之情却叫人击节赞赏。我认为《石壕吏》的主题应该是:诗歌通过对老妇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爱国情怀的赞美。 二、再看杜甫形象。 1、杜甫诗懦弱的。杜甫从洛阳经石壕会华洲时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末,这时杜甫大约46岁。②“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杜甫却不“逾墙走”,是他要勇敢面对酷吏。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撑起保护伞吗?显然不是,是墙太高她没有力气翻越吗?恐怕也不是。一个老头子都能“逾墙走”,还不是老头子的诗人却不能“逾墙走”,这是不合实际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诗人身体虚弱,难以“逾墙走”,或者是一听到“有吏夜捉人”吓得早已瘫软在地手足无措了。面对危险,他不如老翁机智,没有老妪勇敢,只有鱼在砧案的懦弱。 2、杜甫是麻木。“独与老翁别”她未道感激意。资料说:作者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感情,发了议论,爱憎强烈。倾向明显。我认为杜甫只是做了一回高清照相机和录音机而已。 3、杜甫是冷酷的。“老妇出门看”“请从吏夜归”。不仅是为了保护儿媳和孙子,更是为了保护诗人。如果不是为了保护诗人,那么她不必出门看,更不必“请从吏夜归”,只需开门迎,让酷吏进屋搜查,这样诗人就可代老妇之家的兵役。可是老妇人却宁愿自己“飞蛾扑火”,也不“李代桃僵”,这明显是为了保护诗人不被抓走。老妇人贫穷衰老,却有瑞士银行家坚守惊天秘密的铜墙铁壁一般的信用,有总统保镖两肋插刀的侠肝义胆。老妇人卑微低贱,却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甘愿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可是诗人没有感恩,没有赞美,这正是冷酷的表现啊。 其实,在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念念不忘的是个人的安危和因战乱丢掉的官职。当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继位的消息后就不顾年老体弱,趋之若鹜。由李白和杜甫死因的传说也可以看出人们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传说李白死于醉酒捞月,而杜甫死于饿了九天之后的醉饱过度。③ 总而言之,《石壕吏》有损杜甫的诗圣形象,也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不敢深入的苦恼,建议从语文教材中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