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办民助学校 何去何从

 方圆儒人 2016-10-21

  新学期开始,顺德嘉信西山小学改名为德胜小学,这是继养正西山学校、顺德一中德胜学校后,顺德第三所卸下公办学校牌子的民校。此举为佛山公办民助学校改革带了一个好头。
  “占用大量的公办资源,收费却是以民办学校的标准。”这是部分公办民助学校给市民的印象,尤其是近年来,每年小升初的火爆现象更是让市民困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一些大中城市出现重点学校供不应求、上学走后门的现象。与此同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无力满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改善薄弱学校的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出台政策,允许一些公办中小学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尝试,即通过“国有民办”、“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形式,吸纳社会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
  早期转制学校的基本特征是“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但实践中,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转制学校可以名正言顺地进行社会集资、向学生收取学费,政府可以显著减轻教育支出,并快速地扩大教育资源,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所以一些地方政府和学校,特别是那些社会声望好、在吸收社会资源方面有优势的重点学校,都很有积极性。“学校转制”的试验就逐渐演变为所谓的“名校办民校”。
  佛山的一批公办民校正是那个特定时期下的产物,有一定合理性,也确实为市民提供了优质教育。但时代车轮飞越前进,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如何保证公平入学成为更重要的议题。
  顺德民校卸下公办学校牌子的做法值得借鉴,一来让民办学校“名正言顺”,理顺了关系后完全按民校模式运作,在市场中具有更大空间和办学灵活性。
  如果还想继续沿用原来模式,比如依然采取公办学校的名字或者占用一定公办资源办学,那就按照占用国有资产每年缴纳一定的使用费,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进行量化。如此,双方的权责关系清晰,有利于学校“轻装上阵”。
  正如顺德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局没有强制要求民校“去公化”,但民校要个性化发展,必须建立品牌,因此,民校卸下公办牌子是大势所趋。
  “公办民助”学校何去何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佛山可有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大的主动性做好新的探索,让“公办民助”学校在探索中更具活力,这是一道新的考题,考验着佛山的改革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