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类型片谱系之恐怖语法

 玉稻筱麦坊米 2016-10-21

几乎与电影史寿命相当的恐怖电影,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嬗变中,留有难以数计的经典佳作,它们几乎涵盖了所有恐怖之于人类的极限,诸如残虐屠杀,黑暗恐惧、科技恐慌、肉欲迷失、精神异常以及宗教信仰等。上述的些许主题,道出了恐怖电影的要义所在:以其精心营造的骇人假象,宣泄观众在现实生活里遭受的精神重压同时,完成世人潜意识里对邪恶事物既惊恐又向往的牵扯。所以,尽管此处遴选的五部恐怖佳作,不能囊括包罗万象的恐怖光影,但它们在肢解恐怖电影必备元素的同时,都指出了电影的核心秘诀:恐怖源于人心。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 (192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jpg

1921年5月15日,洛杉矶发生了大规模示威游行,人群愤怒的目标,是刚在美国举行了首映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他们无法容忍战败国的电影,居然出现在了美国影院里。万幸的是,许多电影人的表现明显更明智,比如电影评论家威拉德·莱特,就在《综艺》杂志如是写道:“它代表了电影发展不可避免的轨迹,宣告了美国势在必行的电影革命。”《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带来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彼时电影界的已有常规:其内容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哥特故事,视觉呈现借用了立体表现主义的画风(即电影中的房屋及街道背景是倾斜扭曲的,就连出现的影子都是绘制而成而非光影效果)。

该片的最大贡献不仅是上述极其外化的视觉风格,更是其对恐怖故事的悬系推理。导演罗伯特·威恩给故事设置了三个节点:首先,让电影成了剧中人弗兰西斯向朋友讲述的一个事,这就增强了观影的代入感;其次,让反派卡里加里博士身患精神疾病,使他成为同样深受病害的悲剧人物;最后,揭露杀人真凶的过程层层递进,知道最后一刻锁定凶犯。

以当下眼光看这三种设置,的确略显粗糙。但当时的电影还未成为大众传媒,该片恰好契合了凾待探索的叙事模式,因而对后世电影的叙事逻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其将精神病症与悬疑推理相结合的恐怖模式,影响了以希区柯克为代表的悬疑式精神恐怖,比如《惊魂记》和《沉默的羔羊》。

《诺斯费拉图》 Nosferatu, a Symphony of Horror (1922)

诺斯费拉图.jpg

吸血鬼的起源,在正统基督教文化和中欧民间传说扰攘争执近千年后,终于在1897年,由远离欧洲大陆的爱尔兰人布莱恩·斯托克撰写成《德古拉》,自此成为日后难以数计的吸血鬼电影的基本素材。在斯托克去世10年后,茂瑙决意将之改变成电影。但之所以有“诺斯费拉图”这个称谓,是因为茂瑙盗用他人版权后心里不踏实,妄图换这个名字蒙混过关,但经过斯托克遗孀20年的不懈起诉,法院最终裁定销毁该片所有拷贝(对于那些热衷吸血鬼的拥泵而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因而该片得以保存)。

以史学的眼光看,《诺斯费拉图》之所以意义非凡,首先在于它第一次成功地将人与动物的形象杂糅重叠,创造了银幕史上首个极其恐怖的吸血鬼形象:茂瑙让马科斯·夏瑞克穿着加入垫衬的服装,还将他的手指、耳尖和鼻子化妆成尖钩状,并给他套上貌似老鼠的尖锐牙齿,但在这非人形象的背后肆意张扬的,依旧是散布在阴暗角落里的人性——诺斯费拉图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明显界壤,祛除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把人贬谪回动物状态,掘开了人与动物混杂的先河。其后的《狼人》、《蝇人》、《人兽杂交》,以后其它的写血鬼题材等恐怖电影,究其根源,都不过是诺斯费拉图的某种创意性延展。

除了绵亘百年的吸血鬼创意,《诺斯费拉图》对电影工业的另一影响,就在于其在拍摄之初,就做好了分镜脚本——这不仅缩短了电影的拍摄周期,还极大地增强了电影镜头的完成度,使其符合导演最初的设计理念。

《异形》 Alien (1979)

异形.jpg

众所周知,《异形》诞生的背景,即是冷战时期人们被极度压抑后,间接催生的精神扭曲之物,其内里倾诉的人们对以核武器竞赛为主的冷战恐慌——《异形》里对外太空的科幻性展示、异性本身的机械金属质感、阴森繁复的科技概念、以及开场前六分钟里孤寂压抑的迟缓气氛,无不印证着冷战的背景说。但从恐怖类型的历史角度去审查会不难发现,《异形》中所蕴含的人类恐怖因子,其实远超冷战隐忧——毕竟,相较于科技恐慌和性焦虑,冷战不过是历史性问题,并不具备长期存在的可能性。

《异形》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将科技恐慌和性焦虑合而为一,其最佳体现正是外太空寄生物种:异形。在设计这些形象时,瑞士超现实主义画家H·R·吉格,从太空飞船到异形外貌,糅入了浓郁的机械质感、性爱器官和死亡气息,使它们看起来就像是机械化后的性与死亡,比如呈现出阴道状的飞船入口,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庞杂的祭祀仪式。正是在这样的空间里,名叫凯恩的船员被异形侵袭,将异形卵蛋通过喉咙排泄到其身体内部,并在众人都以为相安无事时,异形幼崽居然从他胸腔里迸裂而出,还把血块肉末喷溅到其他船员身上。自此,这个藉由科技人造而成的飞船,彻底沦为哥特式子宫——而异形在拥有机械特性的同时,还同时拥有动物的性特征。于是,《异形》完成了其恐慌诉说:生育就是对身体的侮辱性灭亡;性和科技早已以诡异且丑陋的方式联姻。

《闪灵》 The Shining (1980)

闪灵.jpg

在接受国际影评人联盟主席米歇尔·西蒙的采访时,库布里克认为斯蒂芬·金的小说《闪灵》,印证了他素来偏爱的超自然体认,并盛赞“它在心理和超自然力量之间,达成某种特殊的平衡,让人们认为可以从心理层面解读超自然世界,从而使人们对超现实的怀疑弃置一旁,增强了叙事的代入感。”相比于电影公映后的与灵异相关的各种解读,库布里克对小说的认知,应该说就是他对电影《闪灵》的创作初衷:该片同样在心理层面和超验世界达到均衡,创造了心理恐怖之于恐怖电影的最高典范。

库布里克在叙事时故布迷局,将心理疑云和超自然力量交相杂糅,比如他们刚入住时就被人告知:这里曾发生过不祥之事。这种对心理的外在暗示,使人潜意识中就埋下了恐慌因素;在随后展开的叙事中,观众意识到杰克早已被极不顺利的事业,困囿压抑得心理濒于崩溃,精神难以为继(他之前就曾因此误伤过儿子丹尼)。与这两处心理编排相对应,丹尼则肩负切实体验超自然力量的戏份,他在偌大的幽闭房里玩耍,屡屡撞见邪怪的异象——在此之前,观众就知道他有种能够预见凶险的能力叫做“闪灵”。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库布里克刻意模糊了“凶险”为何事?究竟是遭遇鬼怪,还是再次被父亲伤害?于是,当杰克不堪精神重压而在此酗酒,上述两条叙事线终于交叉,变成了父亲妄图灭门的惨案。这种双管齐下的逻辑设置,增强电影的叙事张力,观众既可以侧重于超自然力量构想,也可以偏向心理隐忧的暗示。

《午夜凶铃》 Ringu (1998)

午夜凶铃.jpg

根据铃木光司《七夜怪谈》改编而来的《午夜凶铃》,其恐怖效果是通过惊恐的悬疑气氛攫取观众心神,在让观众产生臆测的同时,就悄然带入到电影的恐怖叙事中。

从心理发生学的角度看,恐怖之所以成其为恐怖,就在于它无处不在的不可预测性,因而就有了恐怖电影里惯用的惊吓伎俩:处于常态的某人,突然发现极其骇人的异样事物。相较于这种零散片段的运用,《午夜凶铃》可谓全片都处于紧张的惊吓状态,从听闻凶铃传言到遭遇意外铃响再到彻查缘由,观众无时不刻都在追随浅川的脚步,既试图闯入其中让她躲避,又想帮她弄清事实原委。除了宏观叙事的惊恐掌控,《午夜凶铃》的细节铺排,也让恐怖效果极为逼真,诸如幽闭密封的房屋卧室,静止不动的老井死水,习以为常的电话电视,这些零散碎物的安置,让贞子恣意蔓延的杀机附着其上,成了任谁都无法摆脱的困境。

当然,该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它藉由普世人性中的阴暗面,道出了死亡的无处不在:浅川意识到接触诅咒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录像带复制给别人看看,便给自己的公公打电话说要给他复制一盘录像带,此后在暗云压境的道路尽头,给全片做了结尾。这个开放式的结局,不仅破解了萦绕已久的迷局,还顺势道出人性中的自私,即为求自保而去害人,继而使每个平常人都沦为贞子杀人计划中的棋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