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目标与内容

 江山携手 2016-10-21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目标与内容

 

王小毅

 

 

摘要:常态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教什么?能教什么?从一篇精读课文教学的实际操作来看,第一课时应有六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部分内容及形式;课堂练习。

关键词: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观摩活动中所呈现的阅读课,大多数是非常态的。就课时目标和内容安排来看,既不像第一课时,也不像第二课时。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课,还是应该源于随堂,高于随堂,最重要的是让更多的老师可学、管用。

常态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教什么?能教什么?从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认知规律来看,第一课时的基本任务应该是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中的第一个“整体”,即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读通课文,疏通文字,了解大意,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好铺垫。从教师教学一篇课文的实际操作来看,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可有以下几方面目标与内容。

一、建构本课的阅读话题

所谓阅读话题,就是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引领学生通过对话解读文本的交流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主题,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主题。它的建构有利于统领整个阅读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有利于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1)课文的题目很特别。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本文的作者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除了这篇课文,他的代表作还有:《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自己读一读。一读完这样的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3)用意思相对的词来拟题,是作者巴德·舒尔伯格的写作风格之一,题目中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冲击,让人有读下去的欲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最突出的表达特色也是对比。教师从文章题目入手建构话题,这样就为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做了很好的铺垫工作。

其实,建构阅读话题方式很多,可以从文章作者入手,可以从写作背景入手,从介绍文体入手,从单元导读入手等。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心理学研究,把阅读分为“解码”和“解释”这互为关联的两个领域。解码即认字识词,建立符号和语义的链接;解释即理解语句和语篇的意义。阅读教学自字音的认读、词意的解读开始启程,一路上又与字词相伴随行,字词成为整个阅读教学全程的奠基石,阅读教学是须臾离不得字词学习的。

《颐和园》教学片断:

师:(课件出示本课要认和要写的生字)这些生字是本课要求大家会认和会写的,这些字里有几个字特别有意思,谁来读读这几个字?

生读。

师:(课件出示生字:殿、廊、阁、舫、堤)它们都是——

生:建筑。

师:平时我们并不熟悉它们,现在来直观地感受一下。(课件出示配有图片的字幕)

殿——内部方正,多用于接待大众。

廊——既遮风避雨,又美化空间。

阁——架空的小楼房,四方八角,小巧玲珑。

舫——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赏景。

堤——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生读。

师:多独特的园林建筑啊!这样的“殿、廊、阁、舫”在颐和园里可多着呢!颐和园就是以其独特的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巧妙结合而闻名于世的,所以才会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师:(课件出示:建筑、长廊、大殿、堤岸、佛香阁)再来读读这几个词,把他们记在心里。

生读。

师:这些词你们读得准,相信也能写好。请大家在学习单上规范地写一遍。下笔前要先观察好生字的整体结构,注意词语连写、笔画规范。(学生写,师巡视,投影点评学生写的词语。)

以上片断,教师最大限度地开掘好音、形、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从而在音、形、义的整合中建构生字的认知组块,识字写字教得扎实有效。

第一学段,识字写字学词是重点;第二学段,难认难写的生字及学词是重点;第三学段,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课文都没有读正确、读流利,怎么有可能去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呢?因此,第一课时一定要花力气、花时间指导学生读准读通课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片断:

1)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自由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文中带有生字词的三个句子)这三个句子中,本文要认识的5个生字词都藏在里面,请自己练读这三个句子。

3)(课件出示点红的五个生字词)谁来读读这5个生字词?(关注“耕”字的后鼻音,“哲”的翘舌音)

4)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话?注意难读的生字。

第二句话有点长,不好读,全班一起读。

第三句中只有一个生字,全班一起读。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以上教学强调了课前预习,重点放在生字较多而且比较难读的几个句子的朗读指导上。

第一学段,指导学生在读好句子的基础上读好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第二学段,强调课前预习,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和段落;第三学段,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重点关注难读的句子。

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的感知和初步的概括,实际上是信息的整合。

《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

1)请同学们自由小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童话故事写了发生在哪两个地方的什么事?

2)谁来说说这篇童话写了发生在哪两个地方的事?

3)想一想,在国王的御厨里,陶罐和铁罐干了什么?若干年后,荒凉的场地上,陶罐和铁罐又怎么样啦?

4)谁能把刚才大家说的内容,连起来,用一段话,简单地说一说。

5)看看,我们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抓住了文章在不同的地点主要角色发生的事情,就了解了课文的大意。以后,大家遇到类似课文时,就可以用上这样的方法,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上片断,教师为学生归纳主要内容搭建了“支架”,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很轻松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第一学段,暂不安排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重点,方法指导尤其重要;第三学段,重点训练“独立概括”的能力。

 

 

五、理解课文部分内容及形式

心理学研究,阅读活动的核心就是理解。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既有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课文形式的理解。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理解任务,最多也是课文的一部分。有的课文内容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也许就不可能安排此项要求。

1.《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1)理解“沉着”本意。“沉着”,什么意思?

2)感受“沉着”具象。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沉着”的?为什么走近了才狠狠地打?

3)体会“沉着”好处。据资料介绍,五位战士要迎战五百多个敌人。身为一班之长,他能慌乱吗?(不能)是的,他必须沉着地指挥战斗,才能完成掩护任务。谁再来读。

4)抓住“沉着”这个关键词用心体会,就能让我们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

2.《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1)“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谁来说说。

2)“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你能根据词义进行区分,真不错。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3)哪些句子写的是“发现”?哪些句子写的是“发明”?

4)“发明”和“发现”是一组近义词。当我们辨析清楚了这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到作者在这个自然段中,采用了“分类举例”的说明方法。

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断:

1)感悟柳中情。

古人在写送别诗时,为什么会写柳呢?(柳,音同“留”。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原来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的习俗。这柳饱含离别之情。这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生读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2)感悟酒中情。

喝了多少酒,你从哪个词知道的?(更尽)在这长长的一夜里,两个朋友也许是聊一段往事,干一杯。也许是唱一首歌,生:干一杯。也许是下一盘棋,干一杯;也许是弹一首曲子,干一杯;也许是画一幅画,干一杯。就这样一杯又一杯,一杯再一杯,这就是——

生读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你发现在描写老人与海鸥的动作时,有什么特色?(交替写)

这样交替着写动作,写出海鸥与老人如亲人般的默契,和谐。引读,这是人与动物的和谐、默契的画面——

2)在表达上还有另一个特点,你发现了吗?

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鸥翻飞的情景比作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边走边放,你仿佛看见了(海鸥扑腾着翅膀,时高时低,海鸥的白色的翅膀起起落落,看到了老人小心翼翼的放着食物,看到了它们配合的天衣无缝,看到了老人被那群海鸥包围着,海鸥在老人身边翻飞盘旋……。)你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翅膀扇动的扑哧扑哧声……

看着这和谐美丽的画面,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亲人般的感情。

3)你们看,作者交替着写老人与海鸥的动作,并写下自己的联想,就把老人和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写得真实而具体了。

5.《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答案,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

父亲的这三句话,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请求别人帮助他。同一个意思,父亲反复说了三次。你抓住了语言的特色。(反复)

2)这三句话,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同样的话,为什么父亲说了一次又一次?

4)别人都知道危险重重,父亲却只会反复说这一句话,是父亲精神失常了?

5)分角色配乐朗读这段对话。

以上五个教学片段很典型,都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重要的是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

很赞同吴忠豪教授的观点: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第一学段,不安排此项要求;第二学段,重点放在段的训练上,理解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三学段,重点放在篇章训练上,理解内容,体会表达顺序、表达方法。

 

 

六、课堂练习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最好还是安排8~10分钟的课堂练习时间。时机可在课中,可在课尾,还可以分散安排。内容可以是写字、词句摘抄、小练笔等。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片断:

学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福建的“一线天”。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顺着山石,我来到了福建武夷山著名的景点一线天。抬头向上看,我只看见丝线似的天空。我想:这大概就是它叫“一线天”的原因吧!走在狭窄的小路上,我感觉到左右两边的石壁离我越来越近。我感觉要是自己再稍微胖一点,准会被卡住,过不去。

以上片断,由于读写结合点抓得好,迁移学习效果特别明显。学生模仿作者见闻加感受的写法,写得非常精彩。

目前,老师们很关注小练笔,但苦恼于缺少办法。我们不妨作以下几方面的尝试:规范句式练一练,文章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段篇内容归一归,文章结构理一理,顺着情节扩一扩,迁移写法仿一仿,学习所得记一记。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以上六方面的目标和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会根据课文不同、课型不同有所调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