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前焚柱香,化作莲芬芳*

 飘影23号 2016-10-21

佛前焚柱香,化作莲芬芳,

虔诚低眉合掌,沉思默想,

倾诉许多烦恼事,抛开尘劳的迷障,普愿众生离苦,祈祷安昌。

菩萨慈祥,菩萨慈祥。

安我身心,除我迷惘,止息人生贪嗔痴,超越就会明朗。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很喜欢这首梵音:佛前焚炷香,化作莲芬芳,感恩佛陀,嘱我精进,示我无常!!!

佛前焚柱香,化作莲芬芳

佛前焚香,在多数人的眼中并不陌生。提及焚香,许多人还会形成敬拜天地、祖先、神灵、佛像的刻板印象。然而,佛前焚香并非就是烧香礼佛、敬佛、拜佛这么简单,对佛前焚香的正见还应从佛教焚香文化着眼。

泛泛而言,焚香就是燃烧各种香料制品。我们对香的一般理解是:通过自身的嗅觉所感知到的令人心旷神怡、芬芳美好的气味。香,可谓弥漫在生活的各个地方:“其香始口,从黍从甘”,五味调和,为食香;经过熏染或洗涤后的生活用品,有衣香、被香;香气存于居住空间内,为室内飘香;自然界中各种天然植物散发的气味,有花香、树香、草香;人工炮制的传统香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龙脑香、麝香、丁香、乳香、苏合香、安息香、降真香等。

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香水香。香的气息,或浓或淡、或明或暗,重要的是,香具有传递性,赠人玫瑰,可留有余“香”。当我们与香接触后,可做到步步生香。所以说,佛教中的“众香国”在某种程度上是现实的,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活脱脱的香世界!

佛前焚柱香,化作莲芬芳

事实上,中国人的用香传统、焚香风气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懂得燃烧香料来实现熏香除臭、袪秽致洁等目的。人们对香气的不断追求推动了生活美学的发展,至宋代时,焚香与插花、挂画、品茶并称为“四艺”,成为中国传统雅文化、精致文化的代表。而中国香文化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呈现出生活用香和祭祀、宗教用香两大发展脉络。其中,佛教焚香文化因其宗教信仰、教理教义而独具特色,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今天,多数人对香品香具、品香用香等甚为不解,反倒是通过烧香拜佛接触到香文化:所焚香品的外观呈现出线香、盘香、塔香等;香品的质地最为耳熟能详的有檀香;盛放香品的容器有香炉、香斗、香筒等;还有其他如茶具般多样的香具,不一而足。因此,佛前焚香成为了解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要法门。

那么,佛前焚香究竟呈现出怎样的佛教文化呢?香,是佛教中的重要意象,佛教对“香”进行了分条析理的阐释,将其规定为鼻根所嗅之物、鼻识所分别之对象之一,并进一步将其分为好香、恶香、平等香等类,不仅对香所引起的人之身心的不同反映有细致入微的分析,而且将这些生活现象最终纳入到整个佛教义理体系的讨论。由香所渗透出来的禅意,给人以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启迪。

佛前焚柱香,化作莲芬芳

佛教之所以如此推崇香,是因为香代表清净,远离污秽,这与佛教所倡导的修行境界相一致。因此,香品是佛教重要的供养品,焚香则成为佛教基本的供养方式之一。在佛教中,焚香,又称为拈香、捻香、告香、炷香等。佛教供奉佛、法、僧三宝,在种种供养中,供佛何以要焚香呢?佛教认为,焚香产生的袅袅香烟不但可以“解秽流芬,令人乐闻”,而且香为“信心之使”,是修行的助缘。焚香有助于修行,达摩祖师在《观心论》中指出,烧香并非是“世间有相之香”,而是无为的“正法之香”;“正法香”分为5种: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以烧香为助力,借物观心,不断地体察自性、精进自身,以期进入香所代表的清净自在的境界。

佛前焚柱香,化作莲芬芳

“佛前焚炷香,化作莲芬芳”,焚一炷或三炷线香足矣。在分别象征戒、定、慧的三炷清香中跪于佛前、沉思默想,放下成见和烦恼,感受片刻的安宁,心中暗然浮动——焚香中的禅意也许就是这种意境吧。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