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

 古典书城 2020-12-04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它以巨笔微雕的方式

将各色人形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人生更有着最透骨嶙峋的思考

红楼的梦里是荒唐

纵然曾经金玉满堂

也终归是人间风月,一场虚妄

红楼的戏外是荒凉

曹雪芹滴泪为墨、研血成字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历经荣衰之变、人情之薄

却终是夙愿未了,红楼梦未完

“椒房更比碧天深,春不常留恨不禁。修到红颜非薄命,此生又缺女儿心。”(元春)

人生最长的距离,莫过于咫尺天涯;人生最大的痛楚,莫过于至亲无聚、骨肉分离。

但仅这大半部《红楼梦》

便已内蕴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

囊括了世间的森罗万象

诚如鲁迅所说: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在我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

为《红楼梦》着迷者

也不并只在近现代以来

早在乾、嘉年间,士大夫阶层中就有了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

的说法

续写者众多,解读者更是众多

不过,有一种方式更加直观

那便是图咏红楼梦

为之作画、并题写上诗、词、赋、赞

不仅开创了小说与绘画的文艺联姻

更是图文并茂,养眼怡心

其中文字

或着眼于书中人物之悲欢离合

以此借酒浇愁,感概言之

或羡慕书中的风月繁华和爱情故事

吐露出一种仰慕、一种思绪

或同情宝黛钗之间的爱情

因没有结局

又抒发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慨

或从中看破“色空”与“梦幻”

抒发着“荣华易逝人生如梦”的人生观

……

而最有影响力的当属《红楼梦图咏》

画作出自清代画家改琦之手

有着最初的读者心目中

《红楼梦》人物模样

有通灵宝玉、绛珠仙草、警幻仙子、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惜春、史湘云、妙玉、王熙凤、迎春……宝玉等50幅画像

其中的题咏文字

出自嘉庆至道光年间

张问陶、徐渭仁、吴荣光等34位名流之手

有75篇作品,兼具文学与书法艺术性

记载着他们心中对《红楼梦》最初的感动

改琦善画人物、花竹

尤以仕女画最为著名

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

时人称为“改派”

他的生年刚好在曹雪芹逝世10年以后

那时候《红楼梦》算是流行读物

所以他也情有独钟

从嘉庆二十年开始

专门画《红楼梦图咏》50幅

每图都请名流题写上诗、词、赋、赞

创作时间在20年以上

后来随着他的去世

“图册遂传于外”

直到道光十三年被他的弟子重新找到

再后又辗转到南昌

直到光绪五年才得以出版发行

面世后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红楼梦为生平杰作,其人物之工丽,布景之精雅可与六如章侯抗衡”。

其所绘《红楼梦图咏》有直幅单图白描五十图

以女性为主角的人物画有37幅

以男性为主角的人物画有12幅

仅开头一幅为绛珠仙草和灵通宝玉组成的山水小品

大多数为一人一图,少数几人一幅

标有名字的主要人物共计52人

其中女性40人,男性12人

画面线条雅致流畅

人物姿态生动传情

服饰纤丽工整

背景勾勒丝丝入微

用笔严谨不苟

富有诗情画意

人物形象不仅包括

外貌、表情、服装、动作姿态等

有些还带有明显的情节性

有着画家强烈个人色彩的

艺术化的阅读、理解和表达

尤其是纤瘦有余、弱不禁风的黛玉形象

开创了清代仕女画阴柔之先河

对后来的仕女画创作影响深远

黛玉

身直立而微侧,头略低垂,目光俯视,右手半举,左手垂拂,看起来这是一个较为普通的立姿,却有着似累态、似病态、似羞态、似怨态、似哭态、似笑态多种情境。

相比较一些带有情节性的如“黛玉葬花”、“黛玉焚稿”,更突出了黛玉极度丰富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独特气质。

元春

图中只有一个手扶椅、头前仰,无力地靠坐在雕花圈椅中,微微侧头眺望春色的背影。虽然我们看不到人物的脸部特征和表情,但是我们从这样一个姿势里可以想象元春面对繁华的心绪:自价高贵,却不得不忍受长锁深宫的落寞,骨肉各方的苦闷……

正如曹雪芹所言“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但说不出来”,说不出来就只有“斜倚熏哭到天明”。

史湘云

小说六十二回对酣湘云醉卧的环境和道具描写是这样的:“果见湘云卧于山中僻石外一石蹬子上,业已香梦成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手中的扇子丢在地上,也被花埋了……”这和《红楼梦图咏》中的画面也几近一致:图右上“山石”高立,右下“芍药”繁华,花丛中半隐一“石磴子”,其上湘云醉卧,其下一“扇子”,四周芍药花瓣一地。可谓画在文中,文在画中。

尤三姐

“色偏娇艳性偏刚”,这是曹雪芹对尤三姐的评介。

图中对尤三姐人物本身的描绘似乎很难看到“娇艳”和“刚”,但背景中的室内一隅:方门,方窗,素墙,没有任何多余的家具、摆件,所有的行和线都方正、刚直,同时还有窗外花影数支,手中一柄半出销的利剑。

这些都很好地暗示了尤三姐最后横剑自刎,用生命以示清白的刚烈,以及爱的毁灭。

巧姐

巧姐在《红楼梦》十二金钗正册中年龄最小,描写最少,在人物出现时的几乎没有具体的环境描写。只在第五回的判词中有这样一段“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红楼梦图咏》中正是结合这段文字进行创作和组织了巧姐人物所处的环境:农舍、竹篱、枣树、石桌、荒草,院外一片荒寒。这些带有想象意味的环境描绘合理而深刻地表达出巧姐的最终归宿。

观赏《红楼梦图咏》,时而为画中性格迥异、命运多舛的人物牵挂,时而被诗词的缠绵与悱恻感动,期间虽有些人物和想像中不太一样,但想来正是这种别样的感触,才愈加让人觉得它是如此鲜活和珍贵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