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超全面超赞)下

 桑哥ir3o8v79od 2016-10-21

  承接上文,上篇多肉植物的家庭栽培(超全面超赞)

  六、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及其控制
  1、温差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对于原产南非的多肉植物来说,大多数品种最适宜生长的温度是在12-28度之间,这个数据应该也正是原产地生长季节的高低平均温度。
  在以老姜所在的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由于地处南北气流交汇斗争的地带,经常是冷空气刚走,副热带高压就占据了主导。全年能够维持12-28度的日子只有5、6、10、11大约4个月时间,其他大部分月份不是太冷就是太热,以至于时常刚脱棉衣就直接过渡到短袖,穿了两天短袖突然又要穿毛衣了。(杭州的春秋装不好卖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气候,人勉强可以承受,但是对于植物来说,特别是多肉植物,则是相当麻烦的。有人说,大温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没错,昼夜温差的确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是这个生长的原理你可能没搞明白。那就听我慢慢的讲给你听。。。。。。
  植物生长的好坏,取决于体内养分积累的多少。白天,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个制造养分的过程,在合理的温度上限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养分也就越多。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做是对植物养分积累的一个加分过程。
  到了晚上,由于没有光,大多数植物制造养分的生理作用停止,加分为零。但是植物的蒸腾作用还是在继续。所谓蒸腾作用就是植物依靠环境温度使叶片蒸发体内的水分,同时靠蒸发作用带来的虹吸效应,促使根系吸水,这个过程是需要消耗植物体内的养分的,对于植物的养分积累也可以看做是个减分过程。环境温度越高,蒸腾作用越大,减分越多,所以一天下来植物能积聚多少养分,就取决于白天制造多少,晚上消耗多少。
  通过以上的解释,相信大家应该有了认识。白天温度越高,植物制造的养分就越多,晚上温度越低,植物消耗的养分就越少。昼夜温差的效应就体现在这里。新疆的葡萄为什么甜的粘牙?新疆的番茄为什么能吃出柿子味道?不是巴郎子们勤劳,而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气候使然。
  好了,既然知道了这原理,相信应该没人跟老姜争辩突然升温、降温导致的以天为单位的温差和昼夜温差这个两个概念的区别了。
  其实,气候原因突然的升、降温,对植物不但没有好处,反而有极其严重的伤害作用,不光会打乱植物的正常生理秩序,还会促使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从生理秩序上来讲;比如春天,好不容易气温回升了一段时间,植物开始有了生长的迹象,你也已经开始屁颠颠的浇水施肥,忙的不亦乐乎。突然就降温了,刚长出来的新叶立刻僵在哪里,不说你浇下去的水,施下去的肥会有什么后果。光是这片僵住的叶子往后就可能引发你砍头的冲动。你说你不砍,好,不砍,过几个月僵叶子开始长了,上面是尖的,下面是圆的,整个一葫芦造型。。。。。。这还是好的,索性全部都是这造型还能当个新品种骗骗自己。问题是一圈好叶子就这么一片葫芦叶。你说你还砍不砍?再就是意外事故,高温后突然降温倒是没事,南非多肉在短时零下是没问题的。但是低温后突然升温就麻烦了。大冬天的,气温突然回升到25度,好好花棚里闷着的,温度一下子飙到50度。完了,等你晚上回去,一棚子热腾腾的粉蒸肉等着你揭盖呢。。。。。。除了这些还有病虫害,真菌等,都和温度突然的变化有关联。
  这一小节的总结我觉得需要单独陈述一下——温差能促使多肉植物的生长和营养物资的积累,但是必须是受控的昼夜温差,天气突然变化导致的温差,对植物有害无利。
  2、如何制造、利用温差
  家庭栽培环境,也就定义了我们很难做到大棚那样完美的人工温差。(大棚依靠聚酯薄膜的密闭作用,能在阳光下储存热量,以增加白天气温的方式拉大温差)。但是,家庭也有家庭的好处,只要不是住在凉亭里,至少冬暖夏凉,不会出现极限温度还是能够做到的。那么如何制造温差,就需要在家里这个不十分明显的温差下想办法了。
  (1)如何在冬季制造温差
  虽然在前面讲到,我还是提倡顺其自然,尽量不折腾,尽量利用现有的环境设施。但是对于南方严酷的冬季来说。顺其自然也等于是承认了多肉植物,特别是瓦苇类植物将近半年的休眠期。这对于广大南方花友来说是不公平的。(凭什么人家北方有暖气。。。南方没有煤但是有天然气啊。。。。。。谁家也不缺那几个暖气费不是嘛)所以冬季的温差以白天保温为主要手段。
  保温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密闭,上海有花友利用大型的整理箱或者窗台外面搭建“鸽子笼”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对以上两种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前面说水分控制的时候我不提倡,但是说到在冬季进行保温,我觉得这两个办法还是可行的。
  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整理箱体积过小,对于养植规模较大的花友来说实属杯水车薪。鸽子笼在白天能起作用,但是到了晚上窗台外面的冷风一吹,内部温度立马跌近气温,以杭州冬天最冷零下5度的气温来看,不出一个礼拜,瓦苇的叶子就会全部发白起雾,然后再开春后开始腐烂。除非加装空气加热线和温控,这两样东西有电工证的人都是不敢用的,为什么?你去考个电工证出来就知道了。
  说到底,能少折腾还是少折腾,在现有的花架上进行包封是比较环保的办法。常见的花架一般分两种,木制的和金属的。木制的花架建议用阳光板直接包封,(比较美观,保温效果也好)除了正面和底面以外,其余4面全部可以用木螺丝进行固定。正面可以用大棚膜或者软玻璃灯做成挑帘的形式,以方便打开。花架底下可以用几个接水盘放点水摆在下面,一来起到增湿的作用,2来水可以储存白天的热量在晚上缓慢释放,防止晚上太阳晒不到降温太快。金属的花架可以全部用大棚膜包封,为增强保温效果可以用双层甚至4层。其他合木制花架一样。
  这样经过处理的花架,需要摆在白天晒的到太阳的地方,一般在室外温度5度左右的晴朗天气,棚内温度可以上升到25度左右。而晚上,不管外界气温有多低,由于在家庭环境的双重保温作用下,棚内温度可以略高于室温。(有没有同学家里室温低于0度的?有的请举手,老姜帮你组织捐款捐毛衣)
  以上方法适用于瓦苇和番杏类植物。
  (2)如何在夏季制造温差
  这个命题比较悲剧,南方的桑拿天热气无孔不入,除了空调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白天就不说了,窨井盖上煎鸡蛋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晚上稍许好点,至少室外能低于30度,但是室内,白天30度——晚上30度的零温差却是很难改变的,你说有空调吧,毕竟家庭有中央空调的还是少数。用分体空调的,晚上也就卧室里会开空调,你总不会把花放卧室里吧。也有同学在花房甚至花棚里装小型空调,这当然是个好办法。但是人人都这样干了,老姜还啰嗦什么?毕竟还是喜欢实惠的同学多。。。。。。
  我们讲过,瓦苇夏季是深休眠,是生长季节告一段落的标志,相比冬季休眠,夏季休眠是个生理周期行为,控制下的休眠,能够让植物积聚下个生长季节生长的动力,对于植物来说,是相对有利的。所以在夏季我们制造温差的目的不在于生长,而是保持,适当的拉大夏季休眠期的温差,能避免植物因为高温产生的生理障碍。也可以通过晚间的相对低温,使白天积聚在盆土内的热量散发,借以维持根系的健康。
  所以,夏季温差以降低夜间温度为主,白天任其自然,只要做好遮阴工作,该几度就让它几度吧。晚上在不利用空调设备的情况下,利用喷雾,电扇等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降温。喷雾需要喷到土面变色,植物表面覆盖水珠,然后开启电扇吹风。水分蒸发能带走热量。老姜使用这个办法经测量得出的数据是——在盛夏季节,晚上8点以后,花盆周围气温32度的情况下,经过喷雾,吹风后1小时即可降温至29度。然后再配合开窗通风,或利用房间空调风分享等办法,晚上花房最低气温可以达到与户外温度相当(27度左右),对于瓦苇度夏休眠来说,这个低温足够了。
  以上方法仅适用于瓦苇植物,对于番杏植物来说,老姜建议夏季不断水放养,只要是2年以上的健康苗,越晒越精神。
  (3)如何在其他季节制造温差
  冬季以白天保温为主,夏季以晚间降温为主。那么到了黄金的春秋季节就需要以亲近自然为主了。
  亲近自然,指的就是使栽培环境温差接近室外温差。南方的春秋季节户外有10——15度左右的天然大温差,再加上户外的新鲜空气,天然玉露滋润,浪费了实在可惜。
  这里的方法就不用多说了,开窗自然通风,电扇强制通风,露天放养,等等等等。只要让花房变成凉亭,目的就算达到了。当然要谨防前面说过的倒春寒以及副热带高压复辟。
  (4)温差的利用
  学会了制造温差,我们就可以借此调节植物的生长。大家在日本网站上看到或肥胖,或矮状的标本株,也是大量利用温差的结果。
  对于多肉植物来说,理论休眠期前几个星期是生殖生长阶段。这个阶段表象上的生长会很弱,但是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速度却达到了高潮。并且不同科属的植物时间是不同的——瓦苇植物表现在初夏,番杏植物表现在深秋。
  在这段时间,通过加大温差可以增进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植物会因为体内干物质的增多而变的肥胖,茎叶的粗壮则可以让生长期积累下来的徒长现象得以纠正。再加上夜间低温造成的生长缓慢,植物自然会体现出矮胖的特征。甚至,足够的温差可以抵消采光不足造成的徒长,不过老姜没有测试过,顺带一说而已。
  再者,温差为植物的花芽分化提供外界条件。经过温差调节的植物,在随后到来的花期开花会更齐、更猛,花朵更健壮。无论是对于瓦苇的杂交还是番杏的观花,都非常有益。试想,群栽的生石花在一夜间集体盛放,那个感觉,不是亲眼目睹是无法感受的。(玩生石花的同学还是选择群栽吧,别小家子气的一粒一个盆子了,没有这么多是吧?给老姜留言,老姜给你————————种子)
  温差对于瓦苇植物控制花期也很重要,相信有过杂交经验的同学都只是,明明已经早就计划好的配对,偏偏等不到其中一株及时开花,而不得不放弃。不过幸好,我们还有温差可以利用,
  加大温差,特别是提高白天的高温,可以促进植物的花芽分花,这是个不变的公理,不需要证明。通过控制白天的高温,可以控制瓦苇植物开花的时间。白天温度越高,花芽分化速度越快,否则则越慢。以此来对杂交植物的开花时间进行调节和统一。打个比方:比方说想让两株瓦苇杂交,其中一个花杆已经30公分高了,另一个才刚露头,那赶紧,把长的快的那个丢窗台上去,另一个放花棚里闷着,闷着闷着开花速度就一样了。。。。。。
  不过,对于花期本身就不是一个季节的瓦苇植物,调节温差的办法可能没那么管用了,以寿类为例,比方说,开花最早的是康平4月份就开花了,而开花最迟的是青蟹,6月份花剑才冒头。这样的差距靠家庭栽培的温差调节几乎是无效的。不过估计大棚里可以做到,否则,老姜家那个康平*青蟹的杂交苗子就可能是从火星上来的了。
  另外,利用温差还可以控制盆内的病虫害。特别是春秋季节,晚间的适当低温,可以抑制盆内细菌的生长和害虫的活动能力,最终目的是减少药物的使用,达到环保养花的目的。
  温差还可以增加植料颗粒的热胀冷缩,通过土壤自身的物理变化,间接地达到改良土质的目的。
  总之,合理地利用温差是培养好瓦苇植物的关键,如果说阳光,水分,植料是家庭栽培植物的主食的话,那么以上3项只能解决植物的温饱,而适宜的温差却是一剂补药,可以让植物在温饱的基础上进入小康水平。


  七、肥、药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如果说前面六个章节内容都是老姜以实践中的体会经过反复测试最终得出结论的话,那么,这个章节就有点扯了。
  作为顽固的园艺派(相对于科技派),老姜一直秉承着中华五千年承继的农业大国的本土精神。我始终认为:“土壤,是植物营养的唯一可靠来源,只有土壤才是植物扎根生长必须的媒介。土壤,具有自我保护和调节能力。有病虫害了,植物会死亡,最终导致病虫害失去了滋生的温床。等病虫害都饿死了,土壤还是健康的土壤。土壤没有肥力了,植物不会生长,直到雨水和空气带来的养分恢复土壤的活力为止。啃吃青草的山羊,最终会倒在青草地上,成为草地的养分。满枝的鲜果,虽然消耗了土壤的养分,但是在成熟后,却将得到的全部还给土壤。在自然界,没有农药,也没有化肥,但是自然的土壤却拥有人类不可复制的强大力量。。。。。。”虽然不信教,但圣经里关于农业的篇章,老姜还是看过几遍的。
  不是老姜卖弄,其实真的是写不出什么来。但是这个章节既然已经确定了,那多少也是要凑个字数的。下面就简单说说我自己对于肥料、药物的认识吧。
  1、肥料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植物生长,肥料是必须的,十万个为什么告诉我们,植物生长三要素,是英国人发现的,通过焚烧植物后得到的灰烬,科学家分析出了大量的氮、磷、钾,和微量的其他元素。于是得出了结论,植物生长三要素即是:氮、磷、钾。
  氮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枝叶上,所以通过补充氮肥,可以促进植物枝叶的生长,枝繁叶茂就是氮肥的功劳。
  磷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生殖器官——也就是花和果实。通过补充磷肥,可以促进植物的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硕果累累就是磷肥的功劳。
  钾元素主要集中在植物的根茎组织上,补充钾肥可以让植物茎杆粗壮,根系发达,增加抗倒伏能力,增加抵御外界侵袭的能力。根深蒂固也就是钾肥的功劳。
  除了浮云般的微量元素,肥料的作用大致不外乎以上3点,至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需要不需要额外的添加营养,老姜始终持保留意见。参照前面章节的配土,再加上定期的换盆换土,生长缓慢的多肉植物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肥料补充。和草花不同,多肉植物一年长几片叶子的特性,造成了它极少的消耗。消耗少自然吃的就少,况且,还有一年中几个月的休眠。所以,对于养分的需求,土壤中现有的已经足够了。
  多肉植物缺肥我没见过,肥多烧根我倒是经常遇见。前面说过多肉植物根系的渗透压,主要也是针对过度施肥来说的,老姜起初养多肉的时候,一直迷信肥料的效果。没想到施一次就烂一次。结果施肥的效果没达到。翻盆换土倒是翻出了经验。
  不过,凡事没有绝对,一成不变是相对的,而改变却是绝对的。没有杂交授粉要求的情况下,施肥是多余的。但是如果有杂交授粉的需要,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植物开花结果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不光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磷肥。植物的开花结果是一次重要的生命周期,所以每到这个时候,植物全部的组织都会配合这次生养后代的重要行动,其中包括:茎杆会加粗以防止花朵果实过重而倒伏。根系会抓的更深,帮助吸收更多的养分。有些植物连叶片都会适当的脱落,以免遮挡昆虫的授粉和果实的采光。
  综上所述,植物需要更多的养分来支持开花结果,这其中除了前期的积累,更多的是需要外界的及时补充。野外的瓦苇不比人工栽培的,野外的瓦苇虽然也会长3、4支花剑,出个几十多花,但并不是每朵花都有机会授粉成功,相反,这个比例更多的时候甚至是零。(这是由百合科植物花朵的结构决定的)而家养的就不一样了,授粉成功率会高很多,有时甚至是一支花剑结十几二十个种荚。番杏科植物情况也大致相同。所以家庭栽培的多肉植物由于需要满足杂交授粉的消耗,需要更多的额外肥分补充。
  开花肥以磷肥、钾肥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最好以液态形式进行施用,以快速起效。可以选择的是花友、花多多之类的专业花肥,也可以直接施用磷酸二氢钾。施用比例控制在1:2000左右,也就是1克肥料配2公斤水。这里要再次说明,有些大仙会认为1:1000的比例比较合适,但那是在大棚和温室栽培环境下,植物生长旺盛才可以用这个浓度,家庭环境下,植物吸收养分的速度远不比大棚和温室,所以能淡就尽量淡。
  施肥的时间选择在花期,即花剑冒头开始,半月一次,随同浇水一起施下。一直施到种荚成熟为止。需要控制花期,协调开花时间的个体,可以少施或者不施。
  关于肥料老姜就知道这么多,再说下去就只剩下扯淡了,就此打住。说说药物。
  2、药物对多肉植物的影响(不包含生长类药物)
  多肉植物甚少病虫害,哪怕它是从南非来的。非洲大陆严酷的环境,造就了多肉植物强大的适应能力,估计是外来物种的原因,家庭养的瓦苇和番杏给我总体的印象就是鸡不啄鸭不咬的,常见的红蜘蛛,介壳虫,都不见踪影,偶尔土里会飞出个小黑虫,也无伤大雅。
  不过,曾经在一些花友的博客上听说过病虫害的事情,主要是覃蚊一类飞虫的幼虫对幼苗根系的危害。虽然我本人从来没有经历过,但是我猜测这可能和这些花友用的土壤性质有关。这些花友在介质中添加天然的成分如腐叶土、煤渣等,甚至全部使用这些材料。天然的东西环保是不错,但是很难避免虫卵和病菌的寄留。时间一长,长出虫子来也是理所当然。
  老姜用药的经验不多,很多时候,个把植物有腐烂病变的症状,老姜也比较喜欢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彻底消灭病灶。回想起来,其实还是应该以预防为主,现在科技那么发达,不好好利用一下科技的力量,而整天拿把手术刀东割西砍的,未免太过血腥。。。。。。所以,有一段时间,老姜也曾花心思在用药方面做了浅薄的研究,下面就把心得简单地说一说。
  对于普通园艺爱好者,用的最多的花药无外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之类的广谱类杀菌剂以及呋喃丹之类的过期农药(呋喃丹由于剧毒、高残留,已经被国家列为禁药)。对于家庭栽培来说,以上几种药物已经足够应付常见的各种病虫害了,但是具体用哪种药,怎么用,却是另有玄机。
  一般园艺植物的病害常见有腐叶病,根腐病,以及真菌感染造成的系列危害,每一种病症如不及时加以处理,都会导致植物部分器官的腐烂乃至全株死亡。但是对于南非多肉植物来说,细菌性的腐叶、腐根却极少发生,(物理伤害后没有及时处理伤口的除外)唯一对多肉植物威胁最大的是真菌导致的感染,具体表现在通风不良、潮湿及栽培介质消毒不良后的大面积真菌感染,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长毛”。尤其以幼苗阶段爆发概率最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土表的“长毛“是真菌感染,是一种病态的表象,而介质内部的菌丝则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必然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真菌的感染会以植物的组织细胞作为营养的来源,最终导致植物的组织溃烂。而介质内部的菌丝则是一种食腐菌,也是分解介质中有机物帮助植物吸收的一种益生菌,不会对有生命力的植物本体产生危害。(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除外)这两者需要区别对待,切勿一棍子打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在抗菌类药使用方面,也需要有所选择。我们都知道,多菌灵及甲基托布津是广谱抗菌性药物,主要针对细菌性的感染。而百菌清则是主要针对真菌类的消杀。在家庭栽培多肉植物过程中,由于主要以抵抗真菌感染为主,所以预防型施药应该以百菌清为主药,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可以间隔交替使用多菌灵及甲托进行配合。而在修剪、整形后用于伤口的处理,则应当以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为主,百菌清的效果相比就会差很多。药物使用应当注意“预防为主、交替使用、提高浓度、减少次数”这16字口诀。
  预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燃,在苗头开始前就进行控制,不要等到看见病灶了再去用药,此时哪怕控制住了,也会影响植物的品相,乃至以后的健康。一般季节交替的时期是预防性施药的关键节点。
  交替使用,也就是防止菌类抗药性的产生,同样的药物最多连续使用3次,就应该换其他的。否则,抗药性一旦产生,施药就如同浇水,毫无效果。而且你也会因为少了一种可以替换的药物,而使其他药物的使用频率提高,导致其他药物也因为抗药性而失效。
  提高浓度,这是对动物、植物都通用的一个用药策略,对于常规性的疾病以及爆发式的急性感染,在说明书浓度的基础上,提高30-50%的浓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让被感染的个体在高浓度药物制造的无菌环境下,通过加强管理和后续保养来提高自身抵抗力,及早恢复健康。
  减少次数,这是相对提高浓度而言的,上面也说过,土壤中有益生菌的存在。灭菌药物在治疗的同时,也会无区别地杀灭益生菌。而益生菌对于改良土质,防止板结是有好处的。所以用药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使用药物不要过于频繁。要给益生菌以适当的生长空间。另外,减少用药的次数也可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建议以预防为主的施药间隔为2个月,季节交替期间可以适当增加。

  最后介绍2则小窍门:
  1、播种后,如逢连续阴雨,盆土过于潮湿,盆内极易爆发真菌,此时必须给药。但是由于盆土已经处在一个非常潮湿的状态。再进行常规施药无疑中给潮湿的环境又增加了水分,对于种子的萌发是十分不利的。这时,可以将药物的干粉直接均匀地撒在盆面,而不需用水进行稀释后喷灌。
  2、常规灭菌药物是使用滑石粉作为载体的粉状物,(我们看到的白色粉末其实就是滑石粉,而真正药的成分是看不到的)稀释喷灌后,会在植物表面形成白斑,影响植物美观和光合作用,而且很难清除。建议在药物进行配比稀释后静置2小时,待滑石粉沉淀后,仅使用上清液进行喷灌(也就是药物的有效成分),则可避免以上污染。
  文章写到现在,也已经有30000字了,该谈谈作者自己的感受了。老姜觉得总结本身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写作,可以将以前经历过经验和技巧全部回忆起来。毕竟养花是个长期并且散漫的过程,而且老姜也是个很随性的人,中间经历的很多东西不可能当时都记录下来,所以正好通过这次写作的机会巩固一下。当然,文章是长了点,要想从这30000个字里找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估计也是要花点功夫的。。。。。。总之,对于能从头看完的同学,老姜是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和感激之心的。希望你们保持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