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骨关节炎患者仅有一半就诊!

 医生也劲道 2016-10-21


作者:丹萌

来源:医学界骨科频道


“日行2万步伤膝盖,3万步走断大腿骨!”随着手机、手环这些计步工具广泛使用,越来越多人为了步数排名和“健康”,纷纷给自己定起 “小目标”,比如,每天先走他个2万步。


“人体关节寿命只有60年,所以如果想要用得时间长一些,就需要保养省着用,且行且珍惜。”在2016年世界关节炎日宣传活动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泽民说。


在他的微信运动排名里,走路超过2万步都不算多的,有的朋友甚至要求自己每天走到20公里。


当下的问题是,很多人明明运动过量,却并不知道自己的关节已经出了问题。


骨关节炎就诊率仅为50%!


骨关节炎的出现常常是“隐晦”的。


刚开始,许多患者并不觉得那是“病”,而单纯觉得只是有些“不舒服”,因为休息后能有明显缓解,不仅拖着不就医,也没有意识到生活方式需要调整改变。


长此以往,患者的关节疼痛、僵硬会越来越明显,活动能力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下降,最终可能导致关节功能丧失而致残,生活无法自理。


骨关节炎,也因此被称为“致残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全世界骨关节病患者已超过4亿;在亚洲地区,每6个人中就有1人会在一生的某个阶段患上骨关节炎疾病。


目前,我国的骨关节炎患者超过人口总数的10%,但医院就诊率仅有50%,膝骨关节炎患者从出现疼痛到确诊的时间平均下来长达2年之久;同时,患者的依从性也很差,数据表明, 91.6%的患者只有在出现膝痛时才随诊。


以膝关节为例,1990-2010年的20年间,我国膝关节炎发病率增长为45%,致残率位居全球第二位。


这些数据已经引起了包括黄泽民在内的许多专家的高度关注。




地域差异不可忽视,早筛、干预要普及


在听说我国骨关节炎就诊率仅有一半时,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赵辉表示,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这样。


作为一名关节外科医生,他曾经从上海出发,到甘肃进行义诊,甘肃地区前来就诊的患者脊柱四肢退行性改变程度严重,令他惊讶。


“这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恶劣、重体力劳动状态和早期筛查干预缺失有关。”他说。


在上海,医保覆盖相对全面,患者的就医意识也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稍有不适就往医院跑,骨关节炎常能在早期发现,这些病人无需特殊的药物或手术治疗,只需要听从医生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和运动模式的调整即可。


“我们会告诉他们正确的肌肉功能训练方法,避免对膝关节不利的活动,比如爬山和上下楼梯,注意不要运动过量,”赵辉医生说,“这些生活方式和运动模式的调整在骨关节早期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但在甘肃时,他遇到过许多五六十岁就进入骨关节炎终末期,严重疼痛和功能障碍,不得不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这些病人多半从事重体力劳动,关节损伤严重,难以获得医疗资源,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处于疾病的严重阶段。



(赵辉医生在甘肃进行义诊) 


“我们关节外科医生都流传一句话,人的身体就和车一样,我们的关节就像是轮胎,车只要开得够多,轮胎总会坏的。”赵辉医生说。


但什么时候“坏”,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医生是能够从中干预的,从而使关节的使用寿命尽可能延长。


针对骨关节炎的抗炎镇痛,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但赵辉指出,针对终末期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技术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与较长的学习曲线,“注定无法覆盖所有基层单位”,加强早期筛查和干预不仅效果好,医疗投入也相对较低,培训和普及难度更小


“我们短暂停留后就会离开,解决的只是眼前的问题,只有基层医生才会更长久地服务当地百姓,”赵辉在甘肃义诊结束后的日记中写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