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审美中国(一)

 老沔城人 2016-10-22


【教育读书】

 
审美中国(一)




    一,概  述

    1.为何审美:时代的呼唤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最近三十年里快速地进行着一场变革:从一个农业国家向着一个工业国家转型。这也是中华文明自春秋战国之后,两千余年来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如同春秋战国时期那样,当旧的社会体系被冲击、被摧毁而新的体系被孕育的同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伴随着这较量的,是“人情淡漠”、“道德沦丧”、“为富不仁”、“腐败丛生”与“礼坏乐崩”等传统价值观的解构;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而显现出来的“环境与生态恶化”、“能源危机”及其所带来的“全球危机”更是让中国及中国人内外交困。
 
    更为可怕的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整个社会处于“异化”的状态。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

    (1)人脱离了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而获得了人身自由,但这种自由并没有从本质上脱离对物质的依赖。相反,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必须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这种物质利益,在工业社会是被货币所量化的。

    (2)根据经济学原理,社会分工可以使社会效益最大化。由此,人所接受的教育及其长期所从事的工作,必然要以培养专才为目标。故在这种环境下被教育出来的人必须拥有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技术,不然难以胜任其所从事的工作。

    (3)人作为劳动力资源只有出卖劳动力方可获得收益。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收益;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就必须拥有有更加专业的知识与技术。

    (4)最终,原本“完整的人格”便被异化为“不完整的人格”,人便成为“机器”。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人成为了一个个“机器”而不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浑浑噩噩”与“心智失衡”成为了特征。
 
    对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人生,无论是社会底层群众还是中高层财富精英、权力精英,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有没有办法化解这样的矛盾?如果有,如何才能实现?回答是肯定的:让人成为完整的人。如何成为完整的人?审美。为什么呢?简单的来说,审美活动使人不但具有实际生活的知识,同时拥有人生的智慧;通过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达到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的目的,这样方可成为完整的“人”。至于更加完整的解答,我们放到第三篇中去论述。
 
    2.审什么美:审美的领域
 
    既然审美如此重要,那么审美的领域都有哪些呢?
 


    (1)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由于超越了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害关系而给人带来美感。
 
    (2)自然美:自然美是人心目中显现的自然物、自然风景的意象世界,是人与自然物的契合。
 
    (3)艺术美:艺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者产生美感。
 
    (4)科学美:是用数学形态表现出来物理学的定律和理论架构,它诉诸人的理智。
 
    (5)技术美:是社会美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在大工业时代下,各种工业产品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
 
    3.怎样审美

    本着理性的原则,我们依然按着下图所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回答怎么审美的问题。

 


审美中国的思路

 
    其中,在第三部分“怎样审美”中,因科学美离我们较远,而技术美与大审美经济相关单独论述,故我们按照下图所示的顺序来详细论述社会美、自然美及艺术美,其论述原则如下:


 
    (1)社会美:由于中国历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社会心理结构比较侧重于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这也是距离每一个个体最近的审美领域,故先从社会美开始;

    (2)自然美:在社会美的最后一部分是论述“休闲文化与审美”,这与当下的“旅游热”紧密相关,由此引出“自然美”部分;

    (3)艺术美:当代中国人旅游时比较侧重于自然景观(自然美)而轻人文景观(艺术美),那么,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是什么呢?由此引出“艺术美”部分;

    (4)艺术审美的顺序原则:纵向顺序按照中国艺术史的顺序来组织,横向顺序则按照中、西、印、伊四大文明来划分;

    (5)四大文明的详略原则:以中华文明为主线、以西方文明为比对,以印度文明及伊斯兰文明为补充;

    (6)工艺美术:由于该部分中分类较多较杂,故仅选择其中的“青铜艺术”作为论述重点,而青铜时代的艺术又以中国青铜艺术为最,故其他文明的青铜艺术省略不提。

    二,何谓审美

    在讨论“美是什么”的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
 
    (1)日常生活的“美”与美学学科的“美”
 
    “美”的概念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比较随意,在中国的北方有一句口头禅“...老美了”,例如夏天喝冰凉可乐、冬天喝点小酒吃点小菜,这些都是基于生理感官方面的感受,并非美学领域的“美”;
 
    (2)广义的“美”与狭义的“美”
 
    狭义的“美”是指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优美),比如说:“XX是一位美女”、“XX景色很美”等;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除了优美以外,还有崇高、悲剧和喜剧、丑与荒诞、沉郁、飘逸和空灵等所有审美范畴。
 
    1.美是什么:美是审美意象
 
    应该说,要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相当困难的,为什么呢?
 
    (1)首先,从这个问题的提法来看,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提法。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理性的气质便伴随着西方文明而生。从认识世界的角度来看,西方文明偏重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把“我”与世界分割成两个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做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2)而实际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人融身于世界万物之中,沉浸在世界万物之中,世界由于人的“存在”而展示自已。西方文明自海德格尔开始,对“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从此,美的本质问题,逐渐转变为审美活动的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那么,“美”到底生成于何处呢?
 
    (3)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是超越于物理世界之上的。
 
    2.审美意象与美感
 
    2.1 审美意象的特征
 
    1.感性世界: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情景交融”。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象,缺一不可。
 

 
    2.从无到有: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
 
    3.显现自然: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自然)。
 
    4.给人愉悦: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
 

 
    2.2 美感(审美体验)
 
    由前述,我们可以知道:美是审美意象,而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活动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来表述审美活动,而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由于美感是因审美意象的生成并显现出来而带来的愉悦,故美感与审美意象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主客关系,而是对审美意象这种感性世界的体验(即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瞬间的直觉,在这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进而显现一个本然的整体的世界。
 
    所以,美感(审美体验)是与人的生命和人生紧密相联的,而认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地把事物作为物质(对象)世界来研究。美感是感性、是整体,是融入整体世界的;而认识是逻辑、是分割,是进入抽象的概念世界。
 
    综合来说,美感有无功利性、直觉性、创造性、超越性和愉悦性等五方面的特征:
 
 
    3.审美态度
 
    人生之初,都有一个原始的天人合一或主客不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谈不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随着岁月的增多,人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主体与客体的分别,因而也有了认识和知识。由于长期习惯于用主客关系的模式看待人和世界的关系,所以很多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作准备。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审美态度,在中国则称为审美心胸。
 
    朱光潜先生举过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就是“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1)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2)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3)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1)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2)我把它归到某某某料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3)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这个例子说明“有审美的眼光才能见到美”,而要有审美态度,必须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
 
    (1)实用的、功利的眼光使你只看到松树的实用价值以及和实用价值有关的性质;
 
    (2)科学的、逻辑的眼光使你只看到松树在植物学上的性质;
 
    这两种眼光都遮蔽了松树的本来美的面貌。
 


    三,为何审美

    在第一篇中,我们曾经对“为何审美”进行过追问,但限于篇幅的关系,只是简单的从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描述。那么,本篇便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发端,通过了解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并结合第二篇中对审美的描述以及美感与宗教感的关系问题,详细论述为何需要审美这个问题。
 
    1.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从有人类开始至今,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曾经出现过四个阶段:采集狩猎、农牧社会、工业社会及信息社会,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依据是按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划分的。从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知道:
 
    (1)在最初的“采集狩猎”阶段,人还谈不上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单纯的通过消费自然界中的植物与动物获得生存,此时的人对于自然界来说,是以“消费者”的角色出现的;
 
    (2)在“农耕社会”阶段,人类通过在“采集狩猎”阶段的积累,以及技术的提高,开始进入复制动植物的阶段。通过对动植物的复制而获得生活资料,此时的人因“复制”自然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3)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科学的进步使人类依赖于自然界的原料供给而创造出在自然界中没有的品类,此时的人可以被看作为对自然的“加工者”而存在于“工业社会”之中。由于人类的加工需要原材料,而原材料来源于自然界,故人首先与自然界的关系紧张;进而由于对资源的占有又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紧张。这种情况对于当下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贫乏的中国来说,矛盾尤其突出;相反,对于那些人口少而人均资源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矛盾相对来说要缓和得多。
 
    (4)当科学技术的积淀并使人类最终步入“信息社会”以后,人类依赖于“知识”创新而基本上脱离了对自然界中原材料的供给需求,并在这种“无中生有”中相对于自然来说成为了“创新者”。
 
    通过以上对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
 
    (1)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摆脱束缚,获得自由”的历史——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通过数千年来的积淀与发展,从人对自然的消费、复制到加工、创新,人类正在逐渐摆脱对土地(农牧社会)、对货币(工业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而走向对知识的依附(信息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由。
 
    (2)工业社会虽然由于社会分工而导致了人的“异化”现象,但由于该社会是人类实现自由而必须经过的阶段,故不能因为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紧张就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更不可主张开历史的倒车——重归农牧社会。

    我们在肯定了“工业社会”的历史地位的同时也否定了重返农牧社会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当下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便只能接受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并继续前进了。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其发展中所出现的矛盾又是不可回避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化解,无法想像我们还能走多远。
 
    2.内在矛盾分析
 
    2.1 内在矛盾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对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下中国存在着两种社会转型的过程:
 
    (1)农-工转型:自“农牧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是从“天人合一”向“天人相分”的转型
 
    (2)工-信转型:自“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是从“天人相分”向“天人合一”的转型
 
    好了,问题来了:两种转型过程的叠加,却分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种局面呢?有如下三个选择:
 
    (1)“天人合一”方式不变
 
    这种选择本就是个伪命题,不成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门的开放,传统的观念必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2)先自“天人合一”向“天人相分”转型,再由“天人相分”向“天人合一”转型
 
    这种选择乍一看是有道理的,起码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仔细想来却不太现实。想想中国十几亿人如果真的先“天人相分”,那整个社会的“异化效应”会无比巨大,资源枯竭(人与自然)、战争丛生(人与人、国与国),最后走向毁灭。
 
    (3)“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并存
 
    最实际的选择便是“并存”。人类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人与动物相比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历史能够不断发展而动物没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是因为人具有“反省”的意识而动物没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一个处于社会中的人都起到了“传承”的作用,在“传承”中同时又因“反省”而具有“超越”的意识,如此生生不息,人类才可能不断的前进。
 
    2.2 “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共存性的分析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应当保留,而“天人相分”是中国从来不曾有过的理念,虽具有某些负面的影响,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其作用有目共睹,同样需要学习、借鉴与吸纳。写到这里,我们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可以共存吗?如果不具有共存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分析了这么多不就成了无用功吗?
 
    我认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在介定了各自使用范围的前提下,是有可能共存的:
 
    (1)自然科学(物与物的关系):
 
    “天人相分”源于西方,对于研究“物与物的关系”有着先天的优势,侧重于先验理性,而这恰恰是中华文化所缺乏的;
 
    (2)人文科学(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天人合一”源于中国,对于调和“人与人的关系”有着先天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伦理学自古便与政治教化纠缠不清,如影随行,今后需要逐渐与政治分离,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出现,这种转变也是有可能实现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对于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先天的优势
 
    (3)超科学(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
 
    由于受“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影响而过早的摆脱了宗教崇拜,故中国人不具有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的的宗教信仰而比较注重于现世的成就与享受。故来自于印度的宗教信仰模式“梵我同一”不太可能被中国人所接受,佛教的本土化禅宗的出现就是明证。
 
    3.为何审美
 
    至此,通近三篇的论述,我们得到如下论据:
 
    (1)农牧社会虽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但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开历史的倒车;
 
    (2)工业社会虽具有“天人相分”的特征,并由此带来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同样不能全盘否定,因为该阶段是实现人类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必须继续走下去;
 
    (3)“天人相分”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可由“天人合一”所超越;
 
    (4)审美意象(美)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具有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的特点;
 
    (5)审美意象(美)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而审美活动是美与美感的统一,可以使人获得愉悦感。
 
    对当下中国来说,其工业化进程中所显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紧张关系,由三方面因素问题混合而成:
 
    (1)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心理与理念问题;
 
    (2)工业化进程中因“天人相分”而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
 
    (3)社会分层而引起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以上:
 
    第1点需要通盘了解农牧社会与工业社会的特点后,方能转换相关的心理与理念问题,在2010年所撰述之《解读中国》中有详细说明,可供参考;
 
    第2点可由“审美活动”而化解之,使“异化”的人复归自然而成其为完整的人;
 
    第3点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都会碰到的问题,这不是我们自已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无论是否可以解决得好中国的社会转型都得进行下去。故我认为把自已能解决的问题解决掉即可,至于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就无能为力了。
 
    4.美感与宗教感
   
    通过前一篇对美感的了解,我们知道美感(审美体验)是一种超理性的精神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就这两点来说,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似之处和某种相通之处,因为宗教感也是一种超理性的精神活动和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那么,美感与宗教感的的关系是什么呢?
 

 
    美感有不同的层次。最大量的是对生活中一个具体事物的美感。比这高一层的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我们称之为人生感、历史感。最高一层是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我们称之为宇宙感。正是在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通过观照绝对无限的存在、“最终极的美”、“最灿烂的美”,个体生命的意义与永恒存在的意义合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升华。这种境界在宗教中是“与神同在”,在美的欣赏者,这种境界是“饮之太和”。这是灵魂狂喜的境界。
 
    但是,美感与宗教感毕竟还不是同一回事。审美体验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而狭义的宗教超越并没有真正的精神自由,因为宗教超越必定要遵循既定的教义信仰,宗教超越还必然要包含“对神的绝对依赖感”。
 
    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狭义的宗教也许会消亡,但是人性中这种追求永恒和绝对的精神需求,却永远不会消亡。不满足人性的这种需求,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除开宗教超越,只有审美超越——一种自由的、积极的超越——可以满足人性的需求。而这一点极为重要,对于缺乏宗教超越的中国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永恒信仰。
 
    附:实用主义与求知主义
 
    如果有人问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中国一定会回答:书读得好,挣钱就多呗。那么要我说呢,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实用主义的答案。如果有人对你说:读书的目的不为别的,只为求知,你会不会认为他是疯了呢?
 
    那么,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挣大钱还是为了求知呢?我们需要分析一下:
 
    (1)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认为读书必定要“有用”,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一下,“有用”的依据是什么?那么就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有用”的依据一定是基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而得出来的判断标准。在当下这个知识体系日益膨胀的社会,你的知识结构如果不更新,必定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换句话说,老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需要。今天“有用”的知识未必会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今天“无用”的知识当然也未必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有限的知识无法把握住未知的未来。
 
    (2)求知主义
 
    求知主义认为读书是为了求知,既然是为了求知,那就没有什么局限、是一个开放的无限范围。凡是知识,都可以去学习。这种学习态度比较适应当下日新月异的社会,与实用主义相比,有其天然的优势。
 
    中国文化的传统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几千年积淀下来,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农耕文化在传统中国占据着主要位置,一切从实用出发,凡是不利于耕种的土地一概不要,结果西伯利亚广阔的土地拱手让人,等到工业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片贫瘠的土地之下埋藏着巨大的财富——石油和天然气,地上还有大片的森林,悔之晚矣!
 
    同样的故事近30年来依然不变的发生着,读书、培训、考职称、考证书全都是一个目的为了挣钱,这一方面反映出当下中国竞争之惨烈,另一方面也说明实用主义依然风头强劲。挣钱不是坏事,特别是合理合法的挣钱,毕竟当前这个阶段不挣钱就无法立足于社会嘛。但是,如果有可能的话,不妨从实用的态度转向求知的态度,至少不会将自已的局限性越放越大吧?
 
    经过三篇的论述,我们基本上回答了“审美是什么?”、“为什么要审美?”的问题,从下一篇开始,便开始进入第三部分“怎样审美”,按照此前划分的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顺序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