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何标准衡量巴西首富,现在应该说是前首富埃克·巴蒂斯塔的陨落速度,都是迅速到令人头晕目眩。这位18个月前还排名世界富豪榜第八,身价高达340亿美元以上的经济巨头,在上月终于为其麾下最核心的企业OGX石油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标志着他的企业王国已经正式崩溃。据最新估计,他现在还残余的净资产价值不超过十亿美元。虽然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仍然是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但却意味着巴蒂斯塔已被踢出超级富豪的行列。许多人甚至猜度他个人也可能会彻底破产、不名一文。整个事件的发展,宛如一部阿瑟·黑利(英格兰畅销书作家、行业小说之王)的行业惊悚小说,让人感叹,生活往往比戏剧更加具有戏剧性。 巴西模式黯然失色 巴蒂斯塔的新闻不仅是拉美史上最大的企业破产案,更是一面镜子,正好映照出了巴西经济急剧转冷,如同过山车一般的下降轨迹。首富的陨落似乎也预兆着不久前还被大多数国际财经媒体和投行赞为明日之星的巴西,已经光环不再,经济前景阴云密布。 在2010年,巴西的增长率还高达7.5%,但2011年就猛跌到2.7%,到2012年更是下降到不足1%,如果不是巴西政府拼命的一再增加各种开支和补贴,并削减税收以刺激经济,巴西经济几乎肯定已经陷入衰退。而同时通胀率却节节上升,一再突破央行设置的上限。让人不得不担心,曾困扰了巴西几十年的“滞胀”是不是又要卷土重来了?即使巴西能击退滞胀,它也基本不可能在短期内重返高增长轨道了。 而随着增长的急剧放缓,本被认为颇有些乐天知命性格的巴西人也变得极其容易激动。今年年中,一件似乎并不起眼的公交车小幅涨价事件,却引发了席卷巴西全国的大规模抗议和骚乱,差点演变成又一场“桑巴革命”。而颇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抗议运动的主要参与者并非来自巴西著名的“上帝之城”的贫困阶层,而是收入和地位都相对较高的人群,但巴西政府、各国观察家乃至大多数抗议者本身,都说不清楚这股巨大的怒火究竟是因何而来,又要向何而去。最后只能归结为近年来万能的结论——全球中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觉醒。 确实,这理论初听起来相当的安慰人心——既然是新兴中产阶级壮大和觉醒的标志,那抗议和骚乱即使再激烈,也是从反面在证明社会的进步。但在几乎同样的理论和言词曾被用于大肆称赞“阿拉伯之春”后,这些话语的解释效力恐怕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当然,巴西的状况还远远不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可比拟的。但是原来光彩耀眼的“巴西模式”由于来自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双重打击,如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今年6月,巴西发生暴乱,图为一名抗议者持巴西国旗在里约热内卢街头 “现在就分享”下的注水繁荣 众所周知,巴西原是被列为“金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典范之一。它和印度、俄罗斯,以及其它一批发展中国家,都因为近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被认为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新引擎,甚至有些年份的增长率几乎够得上经济奇迹的标准,在位的领导人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声望。无论是普京在俄罗斯长期居高不下的支持率;还是以巴西前总统卢拉的“卢拉主义”在拉美乃至全球的走红;还是国大党创下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最长的连续执政记录,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这种繁荣的基础之上。 然而一直就有经济学者再三提醒,中国之外“金砖国家”的优异经济表现,多数都是依赖于初级产品价格有史以来最长最热的上涨周期(印度则更多的依靠举借外债)。而采掘业之外的工业部门却反而出现了大幅萎缩。巴西的工业部门产值在2000年还占GDP的三分之一(33.1%),到2010年时已跌至15%,工业产品在出口比重中从2005年的55%急剧下跌到2010年的39%。俄罗斯的状况也差不多,初级产品占它的出口比重甚至比巴西还高(2011年分别为69%和65%),实际已从曾经的世界工业大国完全沦为一个初级资源出口国。印度虽然相对较低,初级产品也占到了出口的45%。作为人口大国,它们不可能像海湾、博茨瓦娜、挪威那样,只靠着少数资源出口就能躺着享福。只有把这些额外之财,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长远投资投入到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领域上去,才能保证经济增长动力能够长期持续。 但这些几乎是常识的提醒,终究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大多数人们还是宁愿先享受眼前的繁荣,把好运带来的新财富现在就分光吃尽,哪怕这意味着未来的收益会更少。而为了保住变化无常的民意支持率,赢得下一次选举,金砖几国的领导层对于选民们这种心态,不但不敢正面纠正,反而不断加以迎合。 2001年至2012年间,巴西劳动者工资实际增长率为169%,而实际产值增长仅为1%;同期,俄罗斯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比劳动生产率快的一倍以上;而印度则继续顽固维持着比欧洲还要烦琐僵化的劳工法律,在这个贫穷的国家里供养着一大批几乎世袭的“工人贵族”。而到过这几国的人们都能证明,他们早就老化不堪的基础设施却几乎没有得到多少更新。这种极度向消费而不是投资倾斜的政策,在短期内确实也能制造出相当的繁荣景象。但这种靠牺牲长远支撑起来的繁荣,就如同注水肉一般,既无法长期持久光鲜,更遇不得经济逆风的考验。而现在,清账的时间到了。 “中产阶级崛起”的幻觉 不过,即使是在这种注水繁荣下,所谓的“中产阶级”也确实是迅速地壮大了。还是以巴西为例,2009年按官方标准,巴西的中产阶级已达9500万人,超过了全国人口的半数。到2012年根据最新的统计报告,又进一步增加到了1.04亿人。一些研究者就此断言,巴西的社会结构由此已经完成了本质性的转变,从原来贫富悬殊、对立严重的金字塔型,正演变为由中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橄榄型社会。而巴西居民消费率连续数年都保持在75%以上,与许多欧美国家相近的情况,更经常被拿来证明新的“中产阶级”消费力旺盛,足以成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可靠动力。 但是巴西官方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其实只要求家庭人均月收入处于291-1091雷亚尔(约合人民币910-3410元)区间即可。实际中,巴西的中产阶级又被细分为三个等级:人均月收入在291-441雷亚尔之间的称为“中产阶级下层”;441-614雷亚尔的称为“中产阶级中层”;而641-1091雷亚尔之间的则被称为“中产阶级高层”。过去十年间新进入“中产阶级”的巴西人口超过4000万人,其中大部分人仍停留在中产阶级中下层内。再考虑到巴西城市的一般物价水平几乎与欧美相当的因素,而治安、公共设施和服务却相当薄弱,至少很大一部分巴西“中产阶级”的实际生活水准恐怕与外界的想象仍然差距甚远。 而根据另一项调查,巴西人购置耐用消费品极其偏爱使用分期付款方式(偏好度比美国高出六倍),但只有七成的人表示对按时支付款项不存担心。显示出实际购买力与现今消费水平间,存在着不小的落差。也就是说即使现在维持着“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人们,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依赖透支的超前消费支撑的。在经济高增长期戛然而止后,继续维持原来的高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同时,巴西劳动力无论是在受教育和技术培训水平、单位劳动效率和工资报酬上,相对于大多数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来说,都毫无优势可言。但在已经习惯了依赖国家的保护和补贴后,巴西劳工固步自封的程度却能排在世界前列之中。 在这种种不足的限制下,奢谈“中产阶级崛起”对巴西政治、社会和经济各方面将造成种种根本的改变,实在是有些“过于超前”了。事实上,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最需要被“拯救”的也许会是巴西“中产阶级”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