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昌吉:遥远的宁边城

 陆安桥1871 2016-10-22

      天山北坡脚下的昌吉城,修建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城周长3里5分,城高1丈5尺;有4座城门:东门“文同”,西门“武定”,南门“谐迩”,北门“燮遐”。

  城成之后,上报中央。

  二十六岁的乾隆皇帝,意气风发,刚刚耗费了康雍乾三代帝王之力,剿灭了准噶尔汗国,统一了天山南北,钦命“宁边城”。

  “宁边”,语出《北齐书》:“今也其时,静境宁边,事之大者……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

  中国不少地名中有“化”“宁”二字,如乌鲁木齐原名“迪化”,内蒙古首府原名“归绥”,还有“新化”“安化”“宁远”“新宁”“绥宁”“常宁”,都是些地处边远、后被“归化”的地方。

  当时的乾隆,不仅为昌吉城赐名“宁边”,还为伊犁建的二城赐名“绥定”、“安远”,为乌鲁木齐建的城堡赐城名“辑怀”。

  自古以来,中国皇帝都有着宁边梦。昌吉的发展尤其离不开乾隆的宁边梦,——宁边城,一直顶着皇帝御赐的光环。

  昌吉在汉朝时归入疆域,西汉时是车师后部,盛唐时是北庭都护府所在地,直到乾隆1773年在这里筑城建县,自古至今,一直都是丝绸之路北道上一颗昌盛而吉祥的绿色珍珠。

  在历史烟尘的长途跋涉中,昌吉的土地上,既有成吉思汗的帝王之辇,从这里车辚辚马萧萧地驶过,也有乾隆在平定准噶尔部之后,拨兵三千的军屯,修粮仓,建城池。

  任何一个城池的建立,起源都不是因为工业和商业,而首先是军事的需要,因军事需要而建城。中国的城无论大到故宫,小到北庭,宁边,无不如此,所以才有了那么多兵临城下的故事。建城与破城的历史,是军事史,也是文明史,发展史,人类史;其次,才是政治的需要,一个城池的军政性质会保持很久,最后才成为百姓安居的一方家园。

  “昌吉”的称呼始于元代,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昌吉”,有说是突厥语,“新城”的意思,有说是蒙古语,“场圃”的音译。

  元代以来,昌吉除了“仰吉”外,史籍中还有“昌八刺”“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称呼,一音多转,一音多译,逐渐演变,指的都是一个地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

  当“仰吉”最后转化成“昌吉”时,人们又自然地加进了“昌盛吉祥”的含义。

  屯田制,这个戍卫与垦耕并顾的制度,在清朝戍边历史上达到了新疆之最。在这个鼎盛时期,昌吉与屯田有关的村落名称应运而生:头工、二工、三工、四工等地名被载入《昌吉市地名图志》。

  虽然,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带着特殊时期历史遗迹的地名大都被更替,但蛰伏在这些村落中的历史故事,却遗珠了皇权统治时期的新疆,在某个节点上的政治图志。

  这些昌吉地名,体现出大批移民进行屯垦的历史痕迹。而近代与当代的昌吉,也以畜牧与种植园艺业发达而著称,依然是瓜香果落,丰硕累累,呈现出屯垦开发、各民族共处的景象。

  昌吉绿洲连绵,宜牧宜耕,是一个被大自然所赐福的地理,它所辖的七个县市,在整个天山北坡,一字儿排开,有几个吸引世界的亮点:它是世界恐龙化石的故乡,世界硅化木的故乡,野马的故乡……

  就像清代官员陈庭学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

  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

  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

  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

  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

  诗中的昌吉,战争的烽火已经远离,虽显寥落,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宁静景象。

  至今,昌吉市区还保留着一条繁华的、东西走向的“宁边路”,宁边路旁,一条新建的大道,又被命名为“长宁路”,它的寓意不言而喻:长治久安。

  夏天的“宁边路”,傍晚的“长宁路”,哈萨克的披肩,维吾尔的裙裾,回族的纱巾,把所有的色彩飘成旗帜,为天山北坡穿上了一件大红大绿的民族盛装。“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一座各民族共处的宁静之城的风采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