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芬奇密码之一《维特鲁威人》中的神圣几何图形

 MJ冲冲冲 2016-10-22


达芬奇密码大家都知道,但不知道的是这秘密到底在何处。今天就让我们从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说起。。。



奇妙无穷的宇宙

是一个用几何表达的世界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维特鲁威人》的神秘几何世界



话说小编最爱的电影《达芬奇密码》中有一个经典桥段,卢浮宫馆长以维特鲁威人的姿态殒命卢浮宫,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画下五芒星符号,并且留下一段隐秘的信息。


如果说以丹·布朗为代表的好奇之心们在以这种方式来向达·芬奇表达崇敬与膜拜之情,那么追溯这崇拜的根源,便是贯穿了整个悬疑之谜的几何图形。我们先来看下文艺复兴艺术巨匠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吧。


《维特鲁威人》(Homo Vitruvianus)原稿照片


《维特鲁威人》手稿中一个面对我们的健壮中年男子,两臂微斜上举,两腿叉开,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圆形。同时在画中叠加着另一幅图像:男子两臂平伸站立,以他的头、足和手指各为端点,正好外接一个正方形。这就是出自达芬奇之手的名画《维特鲁威人》(Homo Vitruvianus),画名由古罗马著名建筑家维特鲁威(Vitruvii)的名字而来,该建筑家在他的著作《建筑十书》中曾盛赞人体比例和黄金分割。 


BTW,你知道这张素描中隐藏着多少个图形吗?以及能延伸出多少个图形嘛?借助连线,我们能明显地从人体中找到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边三角形等。


对于《维特鲁威人》这幅画,达芬奇自己阐述:建筑师维特鲁威斯在他的建筑论文中声言,他测量人体的方法如下:

4指为一掌,4掌为一脚,6掌为一腕尺,

4腕尺为一人的身高,4腕尺又为一跨步,24掌为人体总长。

两臂侧伸的长度,与身高等同。

从发际到下巴的距离,为身高的十分之一。

自下巴至脑顶,为身高的八分之一。

胸上二点到发际,为身高的七分之一。

胸上二点到脑顶,为身高的四分之一。

肩宽的最大跨度,是身高的四分之一。

臂肘到指根是身高的五分之一,

到腋窝夹角是身高的八分之一。

手的全长为身高的十分之一。

下巴到鼻尖、发际到眉线的距离均与耳长相同,都是脸长的三分之一。



“人体中自然的中心点是肚脐。因为如果人把手脚张开,作仰卧姿势,然后以他的肚脐为中心用圆规画出一个圆,那么他的手指和脚趾就会与圆周接触。不仅可以在人体中这样地画出圆形,而且可以在人体中画出方形。即如果由脚底量到头顶,并把这一量度移到张开的两手,那么就会发现高和宽相等,恰似平面上用直尺确定方形一样。” 《维特鲁威人》也是达芬奇以比例最精准的男性为蓝本,这种“完美比例”也即是数学上所谓的“黄金分割”。


黄金比例(Φ读作 [fai]),是一个经典的数字比例关系: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b)与短段(a)之比恰好等于整条线(a b)与长段(b)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1或1:0.618,也就是说长段(b)的平方等于全长(a b)与短段(a)的乘积。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发现了在这种分割状态下存在一种和谐的美。


后来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正式将此称为黄金分割,并一直被认为是最佳比例。而正是这个神奇的黄金分割,后来成为了达芬奇《维特鲁威人》创作的比例规则。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下黄金分割的原理和画面的黄金分割构成 :

原理一 “黄金分割”公式可以从一个正方形来推导,将正方形底边分成二等分,取中点X,以X为圆心,线段XY为半径作圆,其与底边直线的交点为Z点,这样将正方形延伸为一个比率为5︰8的矩形,(Y’点即为线段C的“黄金分割点”), A︰C = B︰A= 5︰8。



原理二 通过上述推导我们得到了一个被认为很完美的矩形,连接该矩形左上角和右下角作对角线,然后从右上角向Y’点(黄金分割点)作一线段交于对角线,这样就把矩形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部分。现在,在理论上已经完成了黄金分割。在摄影中,我们可以将所要拍摄的景物大致按照这三个区域去安排,也可以将示意图翻转180度或旋转90度来进行对照。

说到摄影,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井字形构图(九宫格构图)和三分法构图事实上都是黄金分割构图的简化版。


只要将画面用两条水平线分成三等分,再用两条垂直线分成上下三等分,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为9个相等的方块,4条分割线出现4个交叉点。我们可以把被摄者分配在其中的三分之一的面积里,或者分配在四条黄金分割线和四个黄金分割点上,画面都成立。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按照这种构图拍出的照片都比较好看。。。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多平面设计都采用了这个规则。。。




那么摄影和平面设计的这种经典的构图法则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还得从绘画说起——从文艺复兴开始,很多画家都把这种比例严格地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如达芬奇另外一张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下画中人物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比如同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桑西创作的《雅典学院》。


比如雅克·路易斯·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创作的《萨平妇女》。



比如米勒的《拾穗》。



还有葛饰北斋的《巨浪》


回头来看中国的古代画论中所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了山水画中山、树、马、人的大致比例,其实也是根据黄金分割而来。


而近现代的山水盆景也都是这个道理。


再来看看其它按照黄金分割严格安排的例子,雕塑家们创作的米罗维纳斯、太阳神阿波罗、大卫以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雕塑,他们的下肢与身高之比也都近乎1:1.6(按照最完美的人体比例,即下肢与身高之比为0.618)。  



维纳斯具体标准是以肚脐为界,向上到头顶的长度是整個身长的0.382倍;向下到脚心的长度是整个身长的0.618倍。此外,髋宽与躯干长度之比;上肢长度与下肢长度之比;下肢长度与全身长度之比,均近似于0.618;还有:眼位于头发际至頦底的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鼻的下点位于头发际至頦底的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全都符合黄金分割。大量事实证明:古人今人凡是越接近于黄金分割,五官、体态就越优美。



而中国古琴的设计“以琴长全体三分损一,又三分益一,而转相增减”,全弦共有十三徽。把这些排列到一起,二池,三纽,五弦,八音,十三徽,正是具有1.618之美的费波那契数列。



同样,你在柯布西耶设计的椅子中也不难发现类似的规律。


再来看看建筑,古时的人们发现长宽之比为1:0.618的矩形很协调,当时的建筑大师就巧妙地利用黄金分割比创造出了雄伟壮观的建筑杰作和令人倾倒的艺术珍品。如公元前3000年建造的胡夫大金字塔,其原高度与底部边长约为1:1.6。



还有公元前五世纪建造的庄严肃穆的雅典巴特农神殿(Parthenon at Athens),Ta位于卫城的中心和最高点的位置,其正面高度与宽度之比约为1:1.6,Ta的屋顶的高度与房梁的长度比率是1:1.618,也是遵循黄金分割比率的典范。   


再来看看建于19世纪的英国伦敦国家画廊,你就知道它是从哪来的了。。。



在东方印度泰姬陵也向我们展示了这精彩绝伦点黄金分割定律。

 

中国的故宫建筑中也有不少这种黄金分割的存在。


更为精致的是黄金分割与中国的阴阳太极不谋而合,阐述世界存在的基本规律,及必然发展,甚至时间、空间、物质、事物的构成存在的哲学与玄学理论。


其实在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等音乐家的作品里也都流淌着与《维特鲁威人》以及神奇的数学世界一样的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一起来听下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吧:

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得完成了《几何原本》。从那一刻,几何褪去了模糊的面纱,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概念,帮助人类完成了对时空的认识。自此以后,它命中注定般地继续隐藏于科学、神秘学、宗教、心理、建筑、艺术和自然造物之中,依然神秘、低调,却带着宇宙操控者般的骄傲姿态。


此外,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Ta指的是意大利13世纪的数学家斐波那契提出的这样一个数列: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其特点是除了前两个数之外,每个数都是它前面两个数之和。经研究发现,相邻两个斐波那契数的比值是随序号的增加而逐渐趋于黄金分割比的。即f(n)/f(n-1)→0.618…。由于斐波那契数都是整数,两个整数相除之商是有理数,所以只是逐渐接近黄金分割比这个无理数。


宇宙的一切秘密与两件事密不可分,一是算术,一是几何。而通过艺术创作来证明这个事实的一个重要人物正是达芬奇。当我们觉察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完美时,便会在潜意识里对其中符合几何法则的比例产生呼应。几何图形有如静止的瞬间,展现出不为人类感官所察知的、超越时间限制的普遍而连续的运动。于是,这让它带上了不易解读的神秘感。


关于几何之所以“神秘”的原因,自古以来外界都有很大的误解:有人认为古人智性不足,缺乏精密思维,一见到凭着等分线条就能创造出秩序的几何图形,都觉得那是“魔术”;也有人认为几何和血祭崇拜、安抚神只的建筑有关。而达芬奇说,几何这个东西,就是研究宇宙如何产生秩序并加以维持的方法。


于是,除了把几何贡献于绘画,他还利用它解决了中央圆屋顶建筑物的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并在麦哲伦环球航行之前就计算出地球的直径为7000余英里。


另一个用几何解密宇宙的人是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原理是古代天文学家的中心议题,也是希腊几何学的量天巨梦,堪称“千古之谜”。一直到1609年开普勒行星定律的发现,地球和其它行星绕日运行的规律才真相大白。这一切的成就,源于开普勒在他早期所著的《神秘的宇宙》(1597年)一书里设计的一个有趣的、由许多有规则的几何形体构成的宇宙模型。


宇宙星系的螺旋、地球生物的韵律,都以黄金比例为基础树叶的生长模式、鹦鹉螺壳、公羊角、人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人的手骨、人的面部、手掌、DNA的螺旋、星球的大气云层漩涡、沙滩上的贝壳等都有黄金比例。


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着几何,并且展示着它作为科学之源的魅力。但是几何的这种带着神秘气息的魅力并没有随着许多科学谜团的揭开而退散,反而日久弥新。


几何作为宇宙的镜子,融合了世界全部的最初的原理,超越时间限制;与此同时,人类、地球,实在是时空中的沧海一粟。



节目的最后,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一起来看下这部《维特鲁威人》的视频吧:




●    e  n  d    ●





图片来源: 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