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悦读丨历史】成语“其乐融融”的背后原来这么血腥

 写乎 2020-09-14

推荐:《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最新)和征稿选题

文/尤磊

(掘地见母)

【作者简介】尤磊,笔名:归去来,驻马店市作协会员。喜历史人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郑庄公诓骗母亲,引弟弟露出真面目

公元前722年五月,在京城憋屈了22年的郑段终于要发威了。

他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修缮了甲兵,备齐了粮秣,至关重要的是国都内还有他伟大的母亲。

母亲已向他招手了,来吧,我做内应,为你打开城门。

他只知道他有百分百的把握,却不知道他的一切行动别人尽在掌握。

突然有一天,郑寤生来到武姜的寢宫向她辞行。这一天,太阳温吞吞的,好象郑寤生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辞行?武姜压制住内心的狂喜,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郑庄公雕塑)

娘亲,你看儿子也舍不得走,但是没办法,身为周王卿士,这几年就一直没上班。原因您也知道,姬宜臼那个老家伙,思想守旧,他不待见我。您老也看见了,咱们大郑国在我们兄弟俩齐心共治下,那是欣欣向荣啊,周边诸侯哪个敢瞧不起咱?今年一开春我就在想,他不待见我,其实我更不待见他,可是,他毕竟是天王啊,将来咱们还得打着他的旗号号令诸侯不是?所以呢,我打算到王城去看看,拜访一下老关系。娘啊,我也老大不小了,真不想操这些烂心了,烦啊!听说周王有不少擅做各国小吃的名庖,回头儿子向他要一个给您老带回来,专门侍候您。

我的儿哎,你说你也真不容易。说着,武姜抹了把眼泪,你公务在身,就忙去吧。

却说,周王卿士并非世袭,只是那郑国在武公治下已是国势日隆,领有今日郑州市,以及周边洛阳、开封、平顶山等市的一部分。与中原大国卫、宋、齐、鲁齐眉并肩,陈、蔡、息等次等国只能望其项背。郑国需要周王旗号,周王更需要郑国撑持。说起来,周平王与郑庄公,他们的爷爷是亲兄弟,母亲是亲姐妹,比那些远房强多了,亲不亲一家人嘛。所以,卿士之位就被郑庄公继承了下来。

当此时,后来的巨无霸齐、楚、晋、秦等边缘大国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染指中原的地步,齐国、鲁国地处山东,相对偏远,真正与郑国中原争锋的只有宋和卫。三个国家心里都清楚,将来滚雪球时,免不了要拿另两位开刀了。

郑段得到母亲的好消息,心里一阵狂喜。出差了,好啊,那就别回来了吧!

(二)弟弟郑段在母亲支持下造反

宰牲祭旗、歃血誓师,然后大开城门,向东南进发。

他不知道,当他兴高采烈带兵出征时,一彪人马在公子吕的带领下,已悄悄绕道向京城开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

正在战车上哼流行小调的公子段,见京城暗哨飞奔而至,突然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公子吕与制邑守军左右夹击,二百乘战车袭据了京城,还出榜安民,说公子您......谋反......京城、西鄙、北鄙的守军都缴械投降了......

啊!一口鲜血喷涌而出。

别人挖好了坑自己咕咚一下就跳了进去,这20多年的姑息只为养成今日之奸,如今大错已然铸成,何处才是容身之地?

京城是回不去了,如今郑段正像没头的苍蝇。他先是南逃到鄢(河南鄢陵县),祭仲在此打得他丢盔卸甲,没奈何只得接着逃,又逃到廪延,这里还是呆不住,一路向西袭据了共国(河南卫辉市)。共国乃卫国附庸,卫桓公不加制止,乐见郑国兄弟操刀。背靠大树好乘凉,郑段终于可以歇口气了。正是因为在这里,他才有了另一个名字:共叔段。

(三)郑庄公将母亲武姜发配,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

在京城,搜出了武姜写给郑段的书简,这下庄公彻底绝望了,将武姜发配到颍城(河南省襄城县),并发下重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就是说,非死不相见。古人重然诺,一般不发誓,发誓不一般,不像今人,说句话风一刮就没了,所以才有人说:誓言的誓是有口无心的。但是不久,他便后悔了,作为国君,他需要国民知道他在乎亲情。

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封土植树的小官,一次到国都汇报工作,庄公接见了他。

用餐时他只吃素的,将肉放在一边。庄公问他为什么,他道:小臣家有老母,请主公将这些好吃的赐予小臣的母亲。

庄公一时默然,面有戚色。

颍考叔假装不知,谦恭地询问原由。

庄公道:你还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贵为国君却没有这等福分。接着,庄公说明了原委。

这有何难。颍考叔不动声色边吃边说:挖条地道,见黄泉出即止,主公母子于地道相见,不就不违誓言了吗?

(京剧《天下归心》中的郑庄公母子)

(四)挖一条地道,去见母亲

庄公大喜,听从了颍考叔的意见。

很快地,地道挖成,庄公入其中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武姜走出来赋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意思就是,庄公作了一首诗:进入地道,心中快乐融合啊!武姜应和道:走出地道,心中安祥舒畅啊!于是,母子相见,抱头痛哭。

顺便说一下,在东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重要的场合是要吟诗的,而对方呢也要吟诗以对,这些诗大多出自于《诗经》。

据说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深入民间采集民间歌谣,整理后交给乐师谱曲,演唱给天子,作为施政参考,这就是《诗经》的来源。到春秋中期,集诗三千余首,经孔子删定为305篇,号曰:诗三百。《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雅”是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五)母子和解,但兄弟依然相残

回头再说共叔段,在共城立足未稳,郑国人便杀来了。

郑庄公带领高渠弥与公子吕合兵一处,两面夹击下,小小共城很快玉石俱焚,共叔段无奈自刎,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

《春秋》对此事的记载只有一句话: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中国人向来注重历史,周朝各国均有史官记史,就像现在每个县市都修县志一样。各国史书名称不同,通称《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只有鲁《春秋》流传于世,所以,后世所称《春秋》即指鲁《春秋》,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由孔子修订的六经之首。

后来又出现了三本解释《春秋》的传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以《左传》最为知名。

对“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解释道:共叔段不守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说明赶走共叔段出于庄公本意,史官下笔也有为难之处。

这种“平铺直叙历史事实,不表明作者态度,寓褒贬于曲笔之中”的写作手法,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

在共叔段生前授意下,公孙滑在卫国找到了他的老朋友——卫国公子州吁。所谓物以类聚,这哥们与郑段一样,也是一个狼子野心的主儿。 

小编提示:点亮文末的大拇指,给个赞,也是对作者的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