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以素养培育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泓泉淼淼 2016-10-22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的重要一环,由于创新创业外部环境与条件相对较弱,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处于一个初创的阶段,需要我们以客观而务实求真的态度看待创新创业教育,以“具有覆盖面的素养培育”作为高职院校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为在未来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

关键字: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内容途径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许多高校都高举创新创业大旗,大力投入软硬件的建设,构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引入企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应当说,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各高校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客观的讲,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依然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究竟如何来全面推开,以形成具有根植性的体系,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一、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究竟是何种教育,究竟以什么为培养目标,创新创业的素养又包含什么,如何来定位这种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首先想清楚的。按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程度划分,笔者认为可分为两个较为明显的层次:一是对学生创新创业基本能力的教育,使其具备创立真实企业、将理论学习或模拟学习融入创业实战的能力;二是学生实施具体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真实的创业行为。据此,我们将第一个层次定义为素养培育的阶段。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

1、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重点聚焦,但更需要有效辐射

根据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的信息,2015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0%,提前实现了国家教育规划纲的目标,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化教育走向普及化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要求,应当承担起培育整个国民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任务。袁贵仁部长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答记者问中说道:“创新创业教育不是说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企业家,首先是要使他们形成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素质,来为我们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来为我们国家在2020年成为创新国家服务。”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下文简称《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而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仅为2.4%。客观上讲,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备创新创业潜质的,除了外部环境与资源,与学生本身的性格、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德国的创业教育就是典型的为了集中资源而对有潜质学生进行集中培养的方式。因此,现阶段学生真正创业的比例相对还是很有限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应当首先着重开展理念、素质的培育,其次才是“企业家”的精英孵化。而从覆盖面来看,前者是辐射大群体的教育,而后者是聚焦小部分群体甚至是个体的教育。

2、不能简单地以“企业家”的出现衡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就业报告》显示:2011届高职生毕业半年后有2.2%的人自主创业,三年后有7.7%的人自主创业,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5倍,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体现了教育成效具有一定滞后性的规律,同时也体现了在校期间素养培育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英国政府明确提出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激发创业、鼓励创新和奖励成功的文化。[1]美国的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德国的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创业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应当说,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属于起步阶段,不能简单功利的以是否有具体的成功创业、是否有“企业家”的诞生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素养的培育就像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颗创新创业的种子,积蓄力量,当外部条件来临时,种子能有所有爆发,破壳发芽,这就是素养培育的成果,在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之前,一定要有“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觉悟。

    三、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内容

1、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

创新教育是一种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赋予创新能力和技能的教育。创业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载体,创新教育为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中鼓励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良性耦合。[2]

2、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

从《就业报告》的数据来看,11-14届高职生中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85%以上是属于机会型创业者,即有好的创业项目。国外专家SHANE S和VENKATARAMAN S认为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创业研究应聚焦于机会的识别、评价和开发[3]。这就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素养培育指出了一个方向,即优先集中在“鼓励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完善相关知识储备以应对机会”,“培养相关的技能以把握机会”三个层面。三个层面之间既相互贯通,又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意识是知识储备的原动力,知识储备是技能培养的基础,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贯穿了意识、知识与技能,三者之间紧密交集。从哈佛大学和百森商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来看,主要也是分为意识类、知识类、能力类和实务类四大类,其中能力类和务实类可视为对技能培养和进阶应用。

    四、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途径

1、实事求是选择培育模式

在选择推进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模式时,应当理性的基于现状,而不能盲目追求理想化的一步到位。从欧美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来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提供相关课程的学习,例如哈佛大学的商科类专业学院等;二是以创业实践为主体,例如德国高校基于校企合作开展创业实务操作训练;三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现有课程体系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全校教师全体共同参与,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著名的英国达拉漠大学商学院(DUBS)。

    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与优势,其教育体系非常完整与完美,尤其是第三种DUBS的模式,特别得到国内高校的推崇。但是,这三种模式都是属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对完善的阶段的产物,是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后的成果,尤其是第三种模式,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有着较为完善的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训体系,而第二种模式是基于德国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政策制度保障体系为基础的。相对我们的实际环境与条件而言,美国的依托商科类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形式更为切实,外部环境上具有条件,内部资源上也是可行的。

2、尊重学情设定培育目标

教育首先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需求之上。欧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开展的如火如荼,首先应当归功于将创新创业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之中,涵盖了从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以德国为例,中小学阶段重视在启蒙过程中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激发起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培养其对创新创业机会的敏锐感;而在大学阶段,则是在此基础上开展进阶教育,促进创业的意识、创业能力和支持创业项目。而我国中小学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必须承担很大一部分创新创业的前置教育,以国外高校的目标来作为国内高校的定位目标,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因此,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应当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提供多样化的培育途径。从目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愿来看,可以将学生的需求大致分为四个层次,即“意识、兴趣、需要、实战”。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层次,设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培育途径。从德国的创业教育来看,分类教育既有助于发挥资源优势,也有助于集中资源对高需求学生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发展意愿与实际创新创业能力的客观尊重。

    五、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保障

1、从战略层面统筹规划

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政策,对于优化整个创新创业环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高校应当借此机会从内部来营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从上海高职高专院校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很大一部分是由就业办或者教务处兼带管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企业的支持、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强力师资的保障、持续资金的支持、硬件资源的配备、校园氛围的培育、校企合作资源的共享等等,要想形成具有根植性的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体系,必需融入学校整体工作体系,需要多部门合作,多资源整合,多机构协调,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力。光靠就业办或者教务处等战术层面的机构,要想实现创新创业的战略层目标是相当困难的。学校首先要从战略层面形成战略规划与统筹管理,才能整合战术层资源与策略,在全校全面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

2、从理念层面形成共识

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不仅是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素质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体系构建的过程。这种体系不仅是硬件资源上的,更多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社会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必然会遇到瓶颈和困难:从软硬件维度来看,软件如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硬件如创新创业平台构建能力;从内外部维度来看,内部如创新创业保障能力,外部如社会资源引入及校企合作能力;从微宏观维度来看,微观如创新创业课程开发能力、宏观如发展规划定位能力,等等。而这一切的改革行为,都是建立在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之上,只有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形成共识,才能在行为上有所作为;只有在文化、意识、制度、资源等方面凝聚和体现“学校创新创业素养”,才能真正谈得上开展“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简单地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更是对学校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水平的大考验。

    六、结束语

从国家发展总战略层面看,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我国已经将创新创业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高校层面看,在政府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要积极地、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要从全面的角度去看社会、想问题、做事情。[4]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处在一个起步的探索期,究竟如何该如何走出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之路,需要各院校不断努力探索与总结,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战略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却是始终不渝的。(本文为2016年上海市高职高专院校教务处长培训班优秀论文)(徐光明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