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 | 谋篇布局

 出水的石头 2016-10-22

西方戏剧结构理论有一个著名的“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不少小小说创作者私下把该理论奉为谋篇布局的基本方式。我承认,这种结构方式确实很讨巧,不少小小说名篇佳作都符合这三个特征,比如黄建国《谁先看见村庄》、修祥明《天上有一只鹰》等。必须纠正的是,西方文艺理论提出三一律的初衷,是就戏剧创作而言,非小小说,其精髓在于高度浓缩,集中展现。这理论借鉴到小小说中来,可作为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优秀的小小说作品,是智慧的浓缩和凝聚,是机巧的提炼和展开,而非生搬硬套和亦步亦趋。时空的跨越,场景的转移,甚至情节的变换,在小小说创作中比比皆是,无须我举例佐证。

小小说与长小说最大的区别是篇幅。小小说有明显的字数规定,篇幅精短,方寸之间,场面叙事不能过于宏大,只能着眼于小场面,细微处下足功夫,以精巧奇崛见长。以小见大,本身就是小小说的艺术魅力之一。小小说无法胜任世界大战这样恢宏的场面,但如果选好了切入点,依然不影响我们去涉及此类题材,比如冯曙光的《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将二战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置身于一个镇,用最后一天的时间进行浓缩,意义不同凡响。

海明威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故事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海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海明威提倡只写出事件的八分之一即可。这个比例尽管不适合小小说,但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总结。优秀的小小说,是故事后面存留故事,给读者参与的空间。作者未描述的场景,未讲完的故事,读者可以看到和想到。我个人的经验,小小说在结构上,其叙述比例是说七分隐三分。如果说三分隐七分,则会流于晦涩难懂。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常把小小说比喻成麻雀。如果从微观角度去看,会发现“五脏”之间不是乱成一团麻,而是彼此存在协调和衔接,甚至还有一个大致的字数比例。头重脚轻或顾此失彼,都不可能使“五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字数比例,当然没有固定的公式,但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不可能500字还完成不了开篇,1800字还感觉有大量的话要说,多少是有些讲究的。我先后读过数千篇小小说,渐渐发现一条字数规律的隐线:开篇200字→发展(包括交代)500字→小高潮200字→继续发展400字→大高潮200字→或者另加结尾100—200字。这个公式,对于初写小小说的我帮助颇大,至少不会“满嘴跑火车”,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是写作时间长了,又成了一种镣铐,常常忍不住停下来查看字数,制约了思维的发散和个性的迸发。所以,我想说的是,这个公式仅仅是一个参考而已。

同样受篇幅所囿,很多初学者写起小小说来,就像一列高铁,撒开脚丫子,拼命往目的地赶。在他们的笔下,叙述故事的速度是高速,紧张,局促,根本不敢停下来歇歇脚,生怕节奏一放缓,就讲述不完。实际上,小小说不是长小说的浓缩或故事梗概,也不是蚂蚁小说和网络段子人为地拉长,它就需要那么多字。其叙述速度,类似足球场上的竞技,有时一路狂奔,有时来回倒脚,瞬间的加速或减速,完全取决于内容的表达和立意的需要,可以不惜笔墨去描绘一个场面或者心理活动,行云流水,金声玉振,也可以寥寥数字日行千里,白驹过隙。一张一弛之间,张弛有道,却无章可循。

就我个人的创作经验而言,小小说应注重细节的打造,避免背景材料的交代。前者是减速,后者是加速。尤其是开篇,要懂得加速,敢于直接杀进去,而结尾,则擅使急刹车,戛然而止,追求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可以从电影的剪辑、音乐的旋律、行草的章法中去慢慢领悟,找到小小说美学的特点,把握好自己叙述的速度。

有初学者让我帮忙修改作品,我常常建议,直接砍去前面三段,后面两段干脆也删了。这是初学者的通病,前者说的是叙述的速度,开篇过于缓慢;后者说的是结构的比例,结尾交代太多。

总结一下,比例与速度,是小小说谋篇布局的两大要素。


原发于《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