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癌圈APP创始人叶伟 文| 铅笔道 记者 付文学 导语 “2015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29.2万,死亡病例281.4万,相当于平均每天7700人死于该疾病。”看着这份调查数据,叶伟心痛不已:癌症已成为国人疾病死因之首。 一年前,他开始潜心研发一款为癌症患者推荐治疗方案的App。今年2月,这款名为“抗癌圈”的App正式上线。 ◆ 抗癌圈主界面 抗癌圈将精准基因医学与国际最新抗癌方案相结合,连接了癌症治疗数据库与病患及家属,实现治疗方案的实时共享。患者输入病历之后,可以免费智能问诊,获取国际最新治疗意见。 注: 叶伟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肺癌晚期 2014年底,正在公司上班的叶伟突然接到父亲的来电。电话中,老人语速急促地说自己病了,“连十米都走不了”。情急之下,叶伟马不停蹄赶回家,将老人送往医院。 “当时以为是肺积水,但最终确诊为肺癌晚期,生存期只剩半年。”看着诊断结果,叶伟不敢想象半年之后的情景,“哪怕花再多钱,也要把病治好”。 幸运的是,老人的治疗过程比较顺利。在专家的建议下,他们采用了国际最新方案,成功将肿瘤控制住,“之后又尝试了全球临床药物试验方案,现在已经把肿瘤控制住了”。 在此期间,叶伟关注到癌症领域。 “很多患者若能得到科学救助,是可以实现长期抑制肿瘤发展的。现实情况是,他们在确诊后一片茫然,不知该采取医生推荐的哪种治疗方案和药物。”上网搜索癌症知识时,叶伟接触了7个同期确诊患者,但半年后仅叶父活了下来。 除患者自身原因外,国内外治疗技术不平衡、医患信息不对称等行业现状也令他倍感沮丧。“要是能开发一款App,建立完善的癌症数据库,让患者了解国际先进方案,并在不同治疗阶段获得科学指导,或许能挽救更多生命。”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团队的支持。“他们大都有过陪亲人抗癌的经历,深刻理解癌症带给一个家庭的痛苦,希望能将这份痛苦降到最低。”此时的他,正率团队做另外一款App,该项目已获天使轮融资。 “当时要陪父亲治疗,没有精力顾及原有项目,就把它取消了。”去年9月,随着知名医生、海外基因研究学者与民间抗癌高手的加入,叶伟与团队成员开始专注抗癌圈App的研发。 ◆ 叶伟与团队成员 1.2万用户 抗癌圈的目标用户集中在病患及家属。他们使用App,不光节省了与主治医生的沟通时间,还可以对病人不同阶段的症状做出全面判断,获取全球最新的治疗方案。 支撑用户实现智能问诊的是底层数据库,它在收集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非营利性公开平台)发布的各类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的同时,摘录了全球医学报告和学术论文中的先进治疗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每个阶段做出横向、纵向记录,继而建立模型进行比对,迅速给出诊断提示和治疗意见。 比如,当肺癌患者在病历中更新“呼吸困难”时,系统会通过询问病征、病史、用药情况和关键指标等数十项信息,查询出可能的病因,进而根据不同病因推荐国内外肿瘤治疗方案,列举每种方案的参考用法,或者依据副作用、并发症引起的症状给出合理化建议。 ◆ 智能问诊结果显示页面 “获得这些方案之后,患者可以更深入了解医生提供的各类治疗方案,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电子病历等一键分享给主治医生或朋友,让他们实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减少医患信息的不对称。” 自去年9月立项以来,抗癌圈已实现两个版本的迭代,具备智能问诊、电子病历、相似案例、癌友互助、肿瘤大数据五大主要功能,涵盖肺癌、胃癌、肝癌、肠癌、食管癌和乳腺癌等六大癌症,约覆盖85%的癌症人群。 今年7月,伴随2.0版本的上线,叶伟开始在运营上发力。 线上,搭建包含微信公众号、网站在内的自媒体矩阵,结合不同用户的实际需求,将包含核心治疗信息的视频、语音等植入App,发起“癌症守护者计划”和线上讲座。 线下,他邀请癌症医生和新老用户,先后举办两场抗癌见面会。“活动现场,大家共同交流抗癌经验,好多患者希望常年举办。” 截至目前,抗癌圈注册用户约1.2万,首批用户满意度达98.5%。 ◆ 用户满意度调查数据截图 项目开展至今,抗癌圈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全部为叶伟个人资金。“经常有用户担心项目还能维持多久,但我认为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未来还会在知识求助分享体系和公益活动等方面有所突破,近期不会有盈利的打算。” 目前,抗癌圈正在筹备Pre-A轮融资,计划金额1000万元,出让股权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