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live: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三余无梦生 2016-10-23

知乎live: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为什么参加这个live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知乎的live,主讲人是李笑来,这次的live主题是《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

李笑来可谓是一个最近炙手可热的大网红,他的火爆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网红”,他靠着自己的干货分享聚集了一大批的粉丝,他在得到上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上200元一年期的专栏订阅人数也达到了空前的8万人,并且这个数字仍然在上涨,同时也正是这个付费专栏让我对内容创业这条路有了新的认识。

因为李笑来名声大,我也关注他有一段时间了,所以我第一时间进入了他的知乎live。进入付费页面,发现居然才1块钱这么超值,我二话没说,马上微信扫码付款。


概览

这次的分享会的主题一看这次的live名称便已经知晓,不过,他分享的经验和技巧有一个范围——知识性阅读。可以看看他以前的文章,他愿意把我们每个人都比作一个操作系统,所以他说,这次分享会的目的——提升大家的自我的阅读操作系统

在笔记总结之前先补充几点:

什么是知识性阅读

简单来说,知识性阅读主要是针对科普、技术和技能相关的书籍。这就意味着,今天所说的内容,并不是文学类的书籍,所以历史、小说、诗歌这些偏向文艺的书并不在今天的讨论范围。

其实我对李笑来把主题限定在知识性阅读的范围并不感觉到奇怪,因为从他以往的文章和他自己的解释说明当中得知,他是偏爱理工科的,愿意用理工科的思维以及技术手段解决很多问题,这一点我和他有点类似,但是做得远没有他那么好。
李笑来的文章也谈不上文采,他的文章基本上是属于逻辑性比较强的那种。条条框框都会一一给你列出,简洁、清晰、明了。

操作系统

我们需要进行一个小小的类比,把人比作一个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主要负责处理以下三个方面:

  1. 输入(键盘、鼠标、麦克风、摄像头、扫描仪)
    对应的是我们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眼睛、鼻子、皮肤等等一切对外界信息进行捕获的器官,如果单纯只看书,那么最重要的当然是眼睛。

  2. 处理(CPU、内存、硬盘)
    对应着我们的脑和中枢神经,负责对我们的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调用。

  3. 输出(显示器、打印机)
    可以是我们的话语、表情、动作、散发的气质等外在表现,这往往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对信息处理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


主要内容

1. 打破幻觉

一开始李笑来举了一个很多年前的托福考试官方说明手册的例子,文字很简单,但据他所说,真正能够完全理解这段说明文字的真正含义的人,在他收到的1万多条评论当中,没有一个是真正完完全全地理解了的。


(上面图片中的文字,每个人都能看懂,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就真正地读懂了文字背后真正所蕴含的潜在含义。不信你试着解读一下?)

他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一直以来我们都忽视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读书不光是看懂字这么简单,而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意思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理解和去发觉的东西。

我们都在读中学的时候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有时候甚至觉得“无聊”。
但所谓“笑里藏刀”,如果只看到文字表面上对我们的笑脸迎合,却没有注意文字面具底下居然藏着的那把刀正在一点点剖析着当时的社会,读了等于白读,这是何其的悲哀。

揭开笑容面具,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再引发一连串的思考,找到文字背后的那把利刃,才是我们真正在阅读这件事情上所欠缺的


(图:V字仇杀队)


2. 要读就认真读

李笑来举了一个小时候他妈妈教育他读书的例子:

小时候,有一次他坐在家门口的小凳子上在很快地翻阅着一本漫画,这时候他妈妈看见了便走过来问:书看这么快,能记得住吗?
李笑来回答:这种书本来就是随便翻翻就明白的啊。
他妈妈便说到:随便翻翻就能明白的书你还看它干什么?!

后来,他说到,正是这句话改变了他以后的读书态度:

要读就认真读、使劲读,并且要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

这样做也很明显会有一个弊端——读书的速度会慢下来

于是有人提问: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读快点,不略读、跳读怎么读得过来?

李笑来是这么回答的:确实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爆炸的基本都是垃圾,真正的知识是不会爆炸的,当你人到中年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自己脑子里能用的知识少之又少,所以我很鄙视快速阅读。

在这个追求快、追求效率的时代,我们恨不得什么东西都快点完成。走路快,说话快,看书也追求快……我们所做的一切仿佛都成了任务式的填鸭,尤其是在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这个方面。我们喜欢别人总结的零碎内容和信息,以为这样可以代替读书,以为这就是精华,以为,已经完全了解了。我们喜欢快速阅读,沉浸在一天一本书,一周几本书的快感当中。但是这样的“快”对我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却没有任何好处,唯一的好处就是,你知道了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是一个大概的模糊的概念,好吧,如果这也算一个收获的话。

其实”快“并不是人人都能追求,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因为正如文章开始所说的把人类比成一个操作系统,每个人的操作系统配置有高低,运行的速度也各不一样,所以,一步一步来,对自己的配置一点点的升级,才能做到相对的快

阅读这个事,还是“宅奄奄“的好,慢慢来,只字不落地读,一步一步梳理作者的知识体系框架,相信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触类旁通,或许才是我们该有的读书理念和态度。


3. 如何认真?

1. 概念

这里,李笑来又说了一个他妈妈教育他的例子:

初中的时候,每个新学期开始都会发下崭新的教科书,这个时候他和同学们都会小心翼翼地把书给用包书纸包好,这样以显示对知识地尊重(开玩笑的)。
然后有一天他妈妈看到了,就来问他:”你看这些你正在包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李笑来自以为机灵的回答:”都是书呗。“结果被敲了脑袋。
然后他妈妈便翻开一本数学书,指着目录章节给他说:”你看,书上这些不同的章节讲述的是一个个不同的概念,再就是对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义,然后告诉你这个概念像什么或者不想什么,接下来告诉你这个概念怎么用,如何用是对的,如何用又是错的,最后就是一些练习题让你在运用中更好地掌握这个概念。“

也就是他的母亲总结了理工科教科书中地共性:

提出概念

明确的定义,像/不像什么

如何运用:对/错

实践运用,最后掌握这个概念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也在感叹,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发现这个道理呢。可能毕竟是”图样图森破“吧。

有了这个模型,对于以后阅读知识类书籍便很好办多了。明确了一点:

在任何领域,在最基础的层面上——死磕 概念

2.关联

注重概念之间的关联,这是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的基础,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逻辑

如何理顺关联?——逻辑能力

1.定义。概念一定要明晰,定义要准确,没有歧义,否则就是和稀泥。
2.分类。界限清晰不模糊,分类完整,没有交错。
3.比较。要注意比较是在相同范畴内,比较同一属性。比如:袜子和苹果就比较不了,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范畴。
4.因果。首先弄明白两件事情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因果关系。
是否这个原因一定导致这个结果?
这个原因是否是这个结果的唯一原因?
如果原因有很多,这个原因是否是这个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

4.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 Method)

这里面有很多的概念需要我们后续去掌握,比如:

1.双盲测试
2.样本偏差
3.可证伪性
……


4. 如何像作者一样阅读

理解几个词的词性和用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


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便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写作地用意了。


5. 输出可能比输入更重要


因为输出可能会倒逼输入的质量,所以,越早养成输出的习惯越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