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吗?对联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年了

 老鄧子 2016-10-24


到今年, 对联习俗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整整十年了。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 ,左边为下联。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对联典籍数以万计。

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

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 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